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内容

如题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配置资源,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前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由于斯大林还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30年代在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21年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后,苏联改革了经济体制,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代替高度集中的总管理局体制,以托拉斯代替总管理局,以经济核算制代替国家包干制,初步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权限。但是,随着斯大林战胜了党内反对派和五年计划的实施,权力日益集中,到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经济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①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1932年,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改组为重工业人民委员部,另设轻工业、木材工业和森林工业等人民委员部。到1941年,分管工业的人民委员部增至25个。各人民委员部的职权是:制定或审批、检查生产、财务和基建计划;组织材料和技术供应;产品的推销和调拨;任命厂长、总工程师和总会计师等。各人民委员部重大业务问题的最后决定权属于人民委员。②国家通过下达繁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来控制和管理企业。③管理经济重行政手段,轻经济杠杆。④在财政上实行统收统支。企业所需生产基金由国家拨给,所得利润基本上悉数上缴,亏损由国家补偿。⑤在产品分配上实行统一调拨制。企业所需物资由国家统一拨给,所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一分配。这种体制之所以在30年代形成有其客观历史条件,起过积极作用。当时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面临战争威胁,有必要通过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资源来加速发展急需的工业。但是,它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把计划调节同市场调节对立起来,使企业没有必要的经营自主权,因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结合,构成斯大林体制的主要特征。它使苏联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受到阻碍,使千百万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并使个人崇拜越来越盛行,使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失误难以及时纠正。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体制改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3
就是一种体制的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