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刘备那个是真英雄?

六年级辩论会曹操和刘备那个是真英雄?

  都是英雄,只是能力上有一定差异。

  1、先说曹操。

  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不算太好,客气的说法是“奸雄”,不客气的就是“奸臣”,甚至“奸贼”。但鲁迅先生说他是英雄。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大家更熟悉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所谓“奸雄”,就是“奸而雄者”。像严嵩那样,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奸而不雄,就只能叫“奸贼”;像董卓那样,横行霸道,蛮不讲理,雄而不奸,就只能叫“枭雄”。枭雄这个词,也有多种解释。枭,本义是猫头鹰,引伸为首领、魁首、雄长,比如盐枭、毒枭;也引伸为骁勇、豪雄、桀骜不驯,比如枭骑、枭将。所以,《现代汉语词典》对“枭雄”的解释,就是“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智勇杰出的人物;魁首”。鲁肃说“刘备天下枭雄”(《三国志•鲁肃传》),黄权说“刘备天下枭雄”(《后汉书•刘焉传》),便都是看出刘备乃“智勇杰出的人物”,骁勇、 豪雄、桀骜不驯;而我们把董卓看作枭雄,则指他“强横而有野心”。枭雄是“强横而有野心”,则奸贼就是“奸滑而有贼心”,奸雄就是“奸滑而有雄心”。奸雄者,奸诈而又豪雄也。那么,曹操是这样的人物吗?

  是。

  曹操从小就奸猾。他这个人,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曹操出生成长于一个宦官家庭。自幼过着纨袴子弟的生活。父亲母亲都不怎么管教他。 父母不管教,家境又不错,曹操便成为一个“问题少年”。《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说,曹操年少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公子哥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鬼点子和坏主意层出不穷。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是一个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的人,也是一个奸诈狡猾、诡计多端的人。所以《三国志》说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因此许多人没把他放在眼里(世人未之奇也),甚至鄙视他(薄其为人)。比如南阳名士宗世林,就自称有“松柏之志”,坚决不和他交往(见《世说新语•方正》)。

  然而有一个人却十分看好曹操,他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桥玄认为曹操是难得的人才,将来平定天下,非操莫属,因此竟以妻子相托。桥玄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材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这话是记载在《三国志》正文的,应该靠得住,也有道理,因为曹操并非一般地流氓地痞或纨袴子弟。 孙盛的《异同杂语》说他“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有一次行刺宦官张让时,竟能舞短戟全身而退。这说明曹操是一个胸怀大志、雄心勃勃的人。既雄心勃勃,又奸诈狡猾,十分符合“奸雄”的定义。

  那么,曹操自己怎么看?

  曹操自己好像也很认同“奸雄”这个评价。这个评价是许劭给出的,而结交许劭则是桥玄的建议。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人, 是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和评论家。他常在每个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叫“月旦评”,又叫“汝南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从此进入 上层社会。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许劭的好评。但不知是曹操太不好评,还是天机不可泄漏,无论曹操怎样请求,许劭都不肯发话。最后,许劭被逼得没办法,才冒出这么一句:你这个人呀,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大笑而去。

  这就是曹操了。他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据性的人物。所以,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与恶也统一于“雄”。曹操的人性中是有恶的,所以我不称他“英雄”而称他“奸雄”。

  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一种将生死成败、进退荣辱置之度外的豁达大度,一种我行我素、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从这个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当然,这个大英雄又是很奸诈的,因此也可以叫做“奸雄”,即“奸诈的英雄”。)

  2、刘备

  刘备是英雄吗?也是。曹操曾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也说过“刘备,吾俦也”(刘备,是我的对手啊!)看来,曹操是把刘备当成了自己的对手,一个足以与自己抗衡的人物。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总结“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

  《三国演义》读多了,总认为刘备是个忍气吞声的窝囊废,其实不然。实际上,刘备也是个豪气冲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比方说那个“督邮”,就是刘备打的,不是张飞打的。当然,由于势力小处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刘备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笑傲江湖”。同样,由于性格的原因,或者斗争的需要,刘备沉默寡言(少语言),不动声色(喜怒不形于色),不像曹操那样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英雄本色。但这不等于说刘备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动声色甚至忍气吞声的背后,仍然荡漾着一股英雄气。这种英雄气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里的。

  刘备的“英雄”,表现为他的坚忍不拔。刘备起兵以来,一直不顺,可以说是“人不窝囊事窝囊”,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们何曾见过他垂头丧气?只见他屡败屡战。他先是参加讨伐黄巾军的战争,当了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安喜尉,结果被自己一顿鞭子打没了。后来因为和黄巾军打仗“力战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个正县级的高唐令(其间丢官一次),又被黄巾军打败,只好去投靠公孙瓒。碰巧陶谦病故,托他代理徐州,却又被吕布驱逐,只好去投靠曹操。以后,又投靠过袁绍和刘表。可以说,赤壁之战前,刘备一直寄人篱下,而且频繁地更换投靠对象,不断地在敌我友之间周旋。换了别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许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烦了,甚至早就自杀了。然而刘备却一直隐忍了下来。他甚至短时间地依附过吕布。《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当时吕布的部下也看出刘备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便对吕布说,刘备“反复难养,宜早图之”。可惜吕布不听,后来果然死在刘备手上。但是,换一个立场,所谓“反复难养”,不正说明刘备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会长时间地甘居人下吗?

  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袁绍对刘备有一个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袁绍到底是袁绍,他也并非总是看不清问题。但这个评价,和前面的说法是矛盾的。一个“反复难养”的人,难道可以说是“弘雅有信义”吗?其实这要看对谁。对于投靠对象,刘备确实“反复难养”;对于依靠对象,刘备就“弘雅有信义”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刘备是一个有英雄之志的人。有英雄之志,就不会甘居人下,也必须不断地调整策略,寻找机会,因此“反复难养”。同样,有英雄之志,就必须团结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须“弘雅有信义”。其实,我们只要指出一个事实就够了:关羽和张飞,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而刘备呢?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长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这两个人却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关羽甚至还来了个“千里走单骑”。为什么?就因为刘备“弘雅有信义”。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三个人“寝则同床”时,他们的太太在哪里?

  3、能力的差别

  应该说,刘备的能力是不如曹操的,甚至是远远不如。曹操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大军事家,曹操的兵法韬略,堪比韩信、白起,故有“谈兵者无过孙武,用兵者无过韩信、曹公”之说,且自创兵法,写下《孟德新书》,批注《孙子兵法》,可谓文武兼备,理论结合实战。所以诸葛亮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先帝每称操为能”,毛泽东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三国志》里陈寿评价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刘备的能力不如曹操,所以他的基业也就较小。诸葛亮说“先帝每称操为能”,也证明了刘备自己知道曹操能力太强,自己比不上。事实上,刘备这辈子只怕一个人,那就是曹操。刘备当年在徐州的时候,曹操去征讨他,他说曹操不会来的,没事儿,大家在这儿坐着,后来人家说你看曹操来了,旗子都看见了,刘备一看见曹操的旗帜掉头就跑,老婆孩子都不要了。他就怕曹操。

  但是,“怕”就能说刘备不是英雄吗?当然不能。古人语“不以成败论英雄”,当然更不能以能力论英雄了。

  所以说,曹操和刘备,都是英雄,也都是真英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0
真英雄?当然是「曹操」
三国时期的英雄,首先便是孙坚、曹操、司马懿、周瑜、曹睿、陆逊等人
三国时期的小人以刘张关诸葛四人为代表
有空读读《三国志》,少看《三国演义》与戏曲和少听评书
…………………………………………………………………………
我国历史许多朝代以「颠倒黑白」最为出名,比如清朝的「文字狱」和「修《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听上去好听,好像是什么丰功伟绩似的,实际说穿了,就是大清皇帝不惜血本动用大量的人力(知识分子,以「纪晓岚」为代表)财力来『删改历史』,是比「文字狱」更加邪恶万万倍的事情
…………………………………………………………………………
所以流传下来的戏曲和评书等艺术,也往往是以「颠倒黑白」最为出名
…………………………………………………………………………
《三国演义》和历史是整个「颠倒」了,比如其中的周瑜、司马懿等人,在《三国演义》中写成了什么东西?在历史上,无论是周瑜还是司马懿都是首居一指的豪杰,堪称是三国时代的王剪与李信
曹操自当都尉和议郎的时候,就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因此十分令上面的人讨厌,但奈何曹操出身根基够硬,所以曹操的这条命没人动得了,再后来就是三国大英雄「孙坚」的时代,曹操见证一位传说,一位伟人,但是如【孙坚】这种豪杰连克黄巾贼与董卓,但最终居然被「反董联盟」所害,朝廷黑暗到如此地步,彻底寒了曹操的人,所以曹操才走上了拥有自己的军队独霸一方的道路…… 但是曹操仍然以「汉臣自居」,始终未反,直到刘备出现,曹操对刘关张帮助极大,甚至救过刘备的性命,却来的却是刘备恩将仇报的【衣带诏事件】…… 刘备天生反骨,见一个反一个,见一个害一个,刘备一路走下来,没被刘备害死的有两人,就是曹操和孙权…… 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并且孙权帮助刘备三分天下,但换来的却是刘备的失信与吞荆州,关羽死后刘备还扬言为关羽报仇率兵进攻吴国,结果被陆逊所败…… 刘备一生害了不少的人,但最终刘关张为自己的无信与冷血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关羽被吴魏联手所杀,张飞被属下所害,刘备因无德被陆逊所败,刘关张创造了三分天下的传说,却也是三国中最先衰落的郭嘉,依靠「不断的噬主」和「失信」所取得的成就毕竟是有极限的
…………………………………………………………………………
诸葛亮是三国著名的权臣,将刘禅身边不是自己的人全部剪除,然后以《出师表》明为劝诫实为警告,什么叫「亲贤臣、远小人」,这贤臣是如何定义的?诸葛亮的定义就是『诸葛亮的人』就是「贤臣」,而『非诸葛亮的人』就是应当被铲除的「小人」,换句话就是让刘禅不要在诸葛亮远征时轻举妄动,培养自己的势力…… 这蜀国名为刘禅的郭嘉,实际上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这满朝文武留下来的,皆是诸葛亮的部下…… 历史上奸臣不少,权臣也不少,但做到诸葛亮这种地步的,也实属「罕见」,有朋友称之为「千古奸臣诸葛亮」
诸葛亮有两样本领十分出众,一是「玩弄权术」(连刘备这样的高手都不是其对手);二是「三寸不烂之舌」,诸葛亮能在孙权面前侃侃而谈,能策反孟达,诸葛亮的口才绝对是「三国第一」…… …… 但说诸葛亮治理郭嘉,领兵打仗如何??一个字『烂』,刘备治理的蜀国比诸葛亮治理的蜀国可要强大多了,刘备至少「识人用人」(莫非如此也不能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但诸葛亮为人心胸狭窄,多疑善忌…… 诸葛亮统治蜀国时期,蜀国人才凋零,仅仅诸葛亮身边还有屈指可数的几人可用,但是也仅仅是忠于诸葛亮,比如代表人物魏延(诸葛亮刚死他立刻就造反了,结果还是被诸葛亮暗算了(诸葛亮死前嘱咐马岱杀魏延))…… 这权臣之危害极大,即使权臣死了,局面也几乎无法改变,比如清朝的「和珅」,嘉庆帝杀了和珅仍然无法阻止清朝的腐败与衰落…… 与和珅比起来,诸葛亮的权力更大,威信也更高,即使诸葛亮死后以姜维为首蜀国高层们也只忠于「诸葛亮」而非「刘禅」
…………………………………………………………………………
刘关张诸葛都太攻于心计了,这令他们能迅速夺得江山但却无法令江山继续强大下去
曹操以得人心三分天下,并且令魏国不断变强变大,但是曹操的子孙,却代代以「内斗」闻名,尤其是「曹爽」「曹彪」这两代,曹系一族内斗已经达到了巅峰,后来在郭太后的指引下内斗烧到了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身上(原因可能出现司马懿和司马孚身上(曹芳(8岁登基为帝)这个小皇帝的帝位就是司马懿二人从曹爽曹芳郭太后这群野心家手中保住的,但郭太后是曹睿之妻曹芳的养母,所以曹睿在司马懿生前最信任司马懿,但懿死后曹芳就被郭太后给利用了,反而与司马师为敌,结果自己丢了皇位,司马师也因被主公所害而反了主公得了心魔而亡,郭太后利用此事顺利让自己看上的小娃娃(曹髦)登上了帝位(司马家推荐的新皇帝人选是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据,如果曹据为帝,这曹魏江山恐怕就稳了,郭太后是无法左右曹据这等人物的),后来郭太后又忽悠曹髦杀司马昭,谁知这傻孩子拿把剑就喊喊着杀司马昭,结果连司马昭的面都没见到就被成济所杀,因此事司马昭杀了成济三族,但司马家与曹家却彻底决裂了(就算是司马孕(和司马懿并称「司马懿二人」,最后以「终身魏臣」青史留名,由于在司马家地位极隆(仅次于司马懿),所以司马炎登基为帝后仍然对其极其尊重,可谓是和司马懿一同打下的司马家江山的司马家先祖两人中的一人)和司马昭也无法压制司马家的人对曹家的不满),司马炎继承司马昭的相位后就造反了逼「曹奂」(266年)(又一个郭太后扶植的小皇帝,退位时仅20岁(2年前(264年)郭太后死亡))让位),曹奂后来是陈留王(是历史上亡国之后待遇最好的),司马炎虽然最终反了曹家,但是始终念其曹家对司马家的「恩」,可谓是没有曹家就没有后来的司马家,但曹家之亡不能怪到司马家,曹家到了后来弄得实在是不得人心,朝廷也是急剧衰落,司马家的造反也可谓是民心所向…… …… 曹家两代帝王无缘无故向司马懿的后人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位栋梁之才下手这也是曹家失人心的原因之一)…… …… 读读三国历史,司马家自曹睿时代就开始了南征北战,建立赫赫战功,后来更是辅保幼主「曹芳」,是世人皆知的「功臣之家」,而灭蜀灭吴以及讨伐背叛曹魏的人这都直接或间接与「司马懿」有关,尤其是在曹魏的将士们的心目中,司马懿可谓是曹魏的「战神」,对于如此功臣阴谋害其子孙,这肯定会令将士们「怨恨」…… 曹睿是一代「明君」,但是拖孤的郭太后与曹爽却是个重大的错误,若非这两人,曹魏的「权力之争」不会达到动摇国本的地步,曹睿实际上一开始就不该传位给个孩子,若是一开始就传位给彭城王曹据,哪里还会有后来席卷了整个曹家的一系列「造反」事件????根本原因还是「曹芳」太小,而郭太后「权力欲」过重(郭太后没有像清朝孝庄那样一心辅保幼帝),司马懿诛除曹爽这下命令的人正是郭太后(这代表当时实权就已经落到郭太后的手中了,后来废除曹芳帝位郭太后更是力排众议令曹髦为新的幼帝(郭太后先后扶植了三位幼帝:曹芳、曹髦、曹奂,这也是曹魏江山动摇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幼小易欺,所以群臣才会不忠,故而江山才日益衰落))…… …… 曹魏初期,曹操、曹丕、曹睿一代比一代英明,所以曹魏才会成为三国之中最强的存在,所以曹操才会出现像司马懿二人这样的「能臣」尽忠…… …… 封建时代,郭嘉兴衰皆因「帝王」一人
第2个回答  2012-04-09
这种东西要看你是哪一方了
打个比方如果:曹操代表正方,刘备代表反方
比如说曹操是真英雄,依据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使北方结束了战乱,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年轻的时候敢于刺杀董卓,胆识过人,称得上是英雄。官渡之战用兵如神,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对于在战前陈琳骂他的檄文,曹操更是既往不咎,表现了曹操豪迈的英雄气概。
曹操不是英雄,依据是:在和陈宫一起逃亡的途中杀死了收留自己的吕伯奢一家,把持朝政胁迫天子,赤壁之战使得中国的统一又延后了数十年等等。
说刘备是真英雄,依据有:刘备白手起家却能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与相对而言的官二代曹操和孙权显然刘备更英雄,曹操攻打徐州,刘备明知不敌还主动救援陶谦,真豪杰也。自己身无所长却依然能够吸引一批精英人物鞍前马后跟随差遣,说明刘备有非凡的个人魅力,刘备屡败屡战不服输的精神正是英雄人物所具有的高贵品质!
说他不是英雄,或者说不及曹操英雄,依据有:前半生颠沛流离被曹操打的到处跑,到了中年依然没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经常寄人篱下,标准的三姓家奴。后来得了诸葛亮等智囊,才有了好转,说明刘备虽然志向远大,却没有战略眼光和大局谋划,算不得真英雄。夷陵之战更是把蜀国的老本赔上了。
这些你自己斟酌,辩论会嘛,资料准备充分。论证有理有据就行。以上所列仅做参考。
第3个回答  2012-04-09
我觉得是曹操,首先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成者王侯败者寇,只能成功。曹操个人能力远胜曹操,是个英雄。刘备只是一个善于笼络部下的一个管理者。算不上英雄。
第4个回答  2012-04-09
能独立开创一片天地,封疆称王,在那个年代都是真英雄,功过是非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历史的问题永远没有一个绝对的概念,凡是喜欢历史的人看待历史问题必然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性,但最关键的是这个人在历史中是否为历史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