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简介

简短些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改进造纸术时的蔡伦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

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蔡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20

蔡伦(61~121)字敬仲,汉族,东汉桂阳郡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作为一名古代宦官,他曾在昂贵的丝绸和竹板上书写过,但是,他发明了造纸术,用树皮、鱼网和竹子压制成纸。造纸术的发明彻底改写了后世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也使蔡伦屹立于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之列。 

    中文名:蔡伦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东汉桂阳郡 出生日期:61年,一说63年 逝世日期:121年 职业:宦官,发明家 主要成就:发明造纸术 

     

    人物简介  蔡伦,中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1]。蔡伦的发明创新不止造纸,他“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有 
       

    蔡伦画像

    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东观汉记》和《后汉书》均记载蔡伦为“桂阳人”,但其籍贯长期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桂阳郡治所在地今湖南桂阳县人[2],一说为桂阳郡耒阳县今湖南耒阳市人[3]。但据实考证蔡伦是耒阳人更真实,在《东观汉记》和《后汉书》中记载蔡伦为“桂阳人”指的是“桂阳郡人”并非指的“桂阳县人”,由于在东汉时期耒阳县(今耒阳市)是桂阳郡的管辖地,所以记载蔡伦为“桂阳人”。在今耒阳市存在蔡伦众多物件与足迹,如“蔡子池”《水经注》载:“(耒水)西北经蔡洲,洲西即蔡伦故宅,旁有蔡子池”;“蔡侯祠”等;还有学术界名人陈寿群先生根据一些史记对蔡伦人生经历的描述,改编而成《蔡伦传奇》,其中描术了蔡伦与籍贯——耒阳一段奇缘经历,所以蔡伦是耒阳人更真实。 
      永平末年(75)入宫为宦官。历任小黄门、中常侍兼尚方令、长乐太仆等职。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龙亭铺镇),食邑三百户。蔡伦为人敦厚谨慎,关心国家利益,曾“数犯严颜”,匡弼时政。勤奋好学,办事专心尽力。 
      永元四年(92),蔡伦任尚方令后,利用供职之便,常到乡间作坊察看,见蚕妇缫丝漂絮后,竹簟上尚留下一层短毛丝絮,揭下似缣帛,可以用来书写,从而得到启发,便收集树皮、废麻、破布、旧鱼网等原料,在宫廷作坊施以锉、煮、浸、捣、抄等法,试用植物纤维造纸,终于造出植物纤维纸。元兴元年(105),他将造纸过程、方法写成奏章,连同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呈报汉和帝,和帝大加赞赏,蔡伦造纸术很快传开。人们把这种 
       

    位于蔡伦纪念园大门口的 蔡伦坐像

    纸称为“蔡侯纸”,全国“莫不从用焉”。 
      蔡伦这一改进,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六位,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又榜上有名。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传播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 
       

    汉代造纸流程图

    纸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 
      公元二世纪纸在中国就有了广泛的作用,不到几百年时间中国人就向亚洲其他一些地区出口纸。在很长的时期里,他们对造纸技术保密。但是751年有些中国造纸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虏,不久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都有了造纸业。造纸技术逐渐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12世纪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造纸技术。纸的使用逐渐广泛起来,古腾堡发明现代印刷术后,纸在西方取代了羊皮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今天纸的使用非常普遍是不言而喻的。很难想象出没有纸世界会是个什么模样。在蔡伦以前的中国,书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这样的书显然极其笨重。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纸未引进以前的大多数书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这两种纸就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纸取代了希腊人、罗马人和埃及人喜欢用的纸莎草纸。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价昂贵。 
      当然中东农业和书写实际上比中国起步早些,但是仅仅这一点还不能说明为什么中国文化一直落后于西方文化。关键的原因是在蔡伦之前中国没有方便的书写材料。西方世界有纸莎草纸,虽然这种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却比用木头或竹子做的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缺乏适当的书写材料是中国文化进步的一种极大的障碍。中国学者需要用车随行带上在我们看来是可怜的几本书。可想而知,用此依据来掌管政务,是何等的艰难。 
      但是蔡伦对纸的发明,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有了适当的书写材料,中国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几百年内就赶上了西方。(当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就整个发展来看却是微不足道的。中国在第四世纪虽然不如西方那么统一,但却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进步。)在随后的几百年中,西方发展得比较慢,而中国却出现了诸如指南针、火药和刻板印刷术等重大发明。由于纸比羊皮纸便宜又容易大量生产,所以整个形势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西方国家开始使用纸以后,就堪与中国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缩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马可·波罗的著作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十三世纪,中国也远比欧洲繁荣昌盛。 
      那么中国为什么最后又落在西方后头呢?人们说出各种不同的复杂的文化上的原因。但是也许一种 

     

    蔡伦墓纪念馆(20张)单纯的技术上的原因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在15世纪的欧洲,一个名叫约翰·古腾堡的天才发明了一种可以大规模印刷书的技术,因而欧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中国却没有古腾堡,因而中国人仍使用刻字印刷术,其文化相对说来就发展得慢些。 
      如果有人同意上述分析,那么他就得同意这样的结论:蔡伦和古腾堡是历史上中心人物之二。实际上把蔡伦排得远远高于大多数其他发明家还有另一个原因。大多数发明是其时代的产物,即使实际上不曾有那些发明者,那些发明也会出现。但是就纸而言,显然不存在这种情况。欧洲人在蔡伦以后一千年才开始造纸,而且其中的唯一原因是当时他们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就造纸而论,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甚至在看到中国造的纸以后自己也不知道怎样才能造出纸来。显然发明一种造纸技术是相当难的,它决不会出现在发达程度一般的国家里,而且需要有天赋的个人做出杰出的贡献。蔡伦就是个这样的人,他使用的造纸技术基本上沿用至今(不包括1800年前后实行的机械化)。 
    原始文献  [1](刘宋)范晔:后汉书,《二十五史》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研究 
      文献 
      [2]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文物出版社,1979。 
      [3]Pan Jixing:The history of papermaking technology in China,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1992. 
      [4]Tsien Tsuen-Hsuin: Paper and printing, in Joseph Needham’s Science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 V, Part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造纸 
    造纸方法   

     

    主要原料檀木,荛花(雁花),菠萝叶,草木灰,竹子,马拉巴粟树糊等。 
      一、取檀木,雁皮(荛花)等树皮,捣碎,加入草木灰等用蒸煮 
      二、再将蒸煮过的树皮原料,放于向阳山上,日晒雨淋,不断翻覆,让树皮自然变白 
      三、将树皮原料等碾碎,浸泡,发酵,打浆,加入树糊调和成浆 
      四、用抄纸器将捣好的纸浆,抄成纸张 
      五、将抄好后纸张,置于阳光晒干 
    造纸术  关于造纸术的起源,过去多沿用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时代宦官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其实古籍中的已有记载,在蔡伦'发明'纸之前, 
       

    蔡伦画像

    已经有人使用纸张。《后汉书·贾逵传》提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命贾逵选择成绩优秀的太学生二千人,奖给“简、纸、经传各一通”。这说明当时已用纸抄写书籍,这个时间早于蔡伦造纸近30年。《东观汉记》中只记有“蔡伦典尚方作只纸”,《东观汉记》的作者刘珍、延笃等人,都是蔡伦同时代的人,如果蔡伦发明了纸他们是不会不记载的。20世纪以来由于西汉古纸的发现,蔡伦发明纸的说法开始动摇,继而被否定。蔡伦虽然不是纸的发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纸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 
      蔡伦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的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大家接受。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这就促使蔡伦改进造纸的技术。西汉时利用石灰水制浆,东汉时改用草木灰水制浆,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他在尚方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 
      史书记载:汉和帝曾到缑氏巡视过,有可能是参观这里的造纸作坊和纸庄(现分前纸庄和后纸庄,位于洛阳汉魏故城东约2000米,面临洛河)很可能是汉代造纸作坊所在地。这两个地方,附近有造纸需要的优越的地理环境,有比较丰富的造纸资源(如麻、楮林等)。 
      蔡伦献纸之后,造纸技术和纸张广为流传。东汉末年,东莱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纸能手。他造的纸,比蔡侯纸更为白洁细腻。赵歧著的《三辅决录》中,提到左伯的纸、张艺的笔、韦诞的墨,说它们都是名贵的书写工具。笔、墨和纸并列,说明纸已是当时常用的书写材料。纸成为竹简、木牍、缣帛的有力竞争者,到了三、四世纪就基本上取代了简帛,成为唯一的书写材料,这就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蔡伦墓祠蔡伦墓祠  蔡伦墓祠位于洋县城东8公里的龙亭镇龙亭村,祠内古柏参天、殿宇栉比、碑石林立、 
       

    蔡伦祠

    风景秀丽而幽静,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就长眠在这里。墓祠分为南北两部分,墓区居北,墓冢高约7米,长30米,宽17米。 
      墓园原占地25亩,现为6亩,园内有建筑设施13处。花木葱郁,古柏参天,碑石林立,青竹吐翠,丹桂飘香,殿宇古朴典雅,塑像彩画栩栩如生。其南为祠,祠的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拜殿、献殿,正殿大门上高悬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书“蔡侯祠”匾额。殿中有蔡伦塑像。右侧壁上绘有“蔡伦纸”制作工艺流程图,左侧壁上绘有蔡伦于公元114年封为龙亭侯的谢恩图壁画。在蔡伦祠中轴线两侧还有钟楼、鼓楼、厢房、戏楼等古建筑和近代书法名家于佑仁为蔡伦墓祠所题草书真迹。 
      在今运城盐湖区王范村南鸣条岗有蔡伦墓与蔡伦碑,碑与墓之间的距离超过一百五十米,蔡伦碑,在当地的一个三叉路口,在路口边上有家蔡伦纸箱厂。 
    蔡伦纪念馆  蔡伦纪念馆位于耒阳市蔡侯祠内。蔡侯祠,原为东汉造纸发明家蔡伦故宅,后人就其宅基建祠,纪念蔡伦。《水经注》载:“(耒水)西北经蔡洲,洲西即蔡伦故宅,旁有蔡子池”。 
      蔡侯祠始建年代不祥,元至元四年(1338年)耒阳知州陈宗义重修。后几经兴废,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古朴典雅。占地面积408平方米,座南朝北,砖木结构。分三进两院,前厅三间单坡小青瓦顶,两侧有走廓,中轴为甬道有屋盖与中厅相连;中、后厅三间悬山顶,亦有走道、甬道相连。大门石额“蔡侯祠”,石联:“芳池月映,故宅风存”。 
    蔡伦为什么有两座墓  蔡伦墓和祠在他的封地---陕西洋县龙亭铺,这是人所共 
       

    陕西蔡伦墓

    知的事实。 
      然而湖南耒阳市也有一处蔡伦墓和蔡侯祠。 
      蔡伦为何一人有两墓?令人琢磨不定。 
      蔡伦死后葬于何地?洋县蔡伦墓和耒阳蔡伦墓,何为真墓?按常理说,蔡伦死于封地,当就近埋葬。洋县距家乡耒阳,远离数千里,时值东汉,交通不便,自是难以归葬家乡。所以洋县的墓似应为真。 
      那么,耒阳的蔡伦墓是假的?抑或衣冠冢?这也难说。尽管已有人传为衣冠冢,却都是从“封地遥远,难葬故乡”这一点派生而出,谁也没有真凭实据。 
      或许耒阳墓倒是真的呢,叶落归根,古人老死,希望归葬家乡的心情较为普遍,蔡伦难道不可以归葬耒阳?即使当时不可能,他的后人,哪怕不是直系的,是否又将他的墓葬迁移到家乡呢?如曹植墓、杜甫墓、成吉思汗陵等,后来都移位了。当然,这种说法也只是一种设想。蔡伦一人有二墓,墓距数千里,孰为真? 
    蔡伦人物评价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的作者——美国麦克哈特,将造纸术的发 
       

    蔡伦像

    [5]明者蔡伦列在排行榜的第六位,远远排在15世纪发明印刷机的德国人古腾堡之前。 
      把蔡伦和古腾堡列入世界上曾出现过的最有影响的十位人物当中妥当吗?为了充分认识纸和印刷术的重要性,有必要比较一下中西文化的发展情况。在公元二世纪以前,中国文化一直不如西方文化先进,但在公元后的一千年间,中国的成就则超过了西方。根据许多标准来看,七、八世纪中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最为先进。但是在15世纪后,西方超过了中国。人们对这些变化从不同角度上做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是其中大多数说法都忽略了我认为是这个最简单不过的解释。 
      当然中东农业和书写实际上比中国起步早些,但是仅仅这一点还不能说明为什么中国文化一直落后于西方文化。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在蔡伦之前中国没有方便的书写材料。西方世界有纸莎草纸,虽然这种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却比用木头或竹子做的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缺乏适当的书写材料是中国文化进步的一种极大的障碍。中国学者需要用车随行带上在我们看来是可怜的几本书。可想而知,用此依据来掌管政务,是何等的艰难。 
    历史贡献  公元105年,身为宦官头目中常侍并兼任尚方令的蔡伦,“闭门绝宾,暴体田野”,历尽千幸万苦终于琢磨出了一整套完善的造纸术,研制出了第一批用废麻和树皮做原料的植物纤维纸,从此天下莫不效仿。经过实践的检验,蔡伦发明的“蔡侯纸”作为一种全新的书写材料,很快被皇族显贵和普通老百姓所接受,雅俗共赏,获得了朝廷的首肯和民间的普遍认同。“蔡侯纸”以其轻薄、光滑、洁白、便宜易得、便于挥毫为特征,将流行于世千百年的竹简木牍和丝质书写品尘封,一场书写材料的大革命摧枯拉朽。蔡伦就是这场大革命的领军人物。这场革命首先从中国东汉开始,3世纪时波及到朝鲜,日本。8世纪时,到了阿拉伯,十字军东征后到欧洲,最后到了美洲。这场革命,就全球而言,虽然过程缓慢,但效果显著,它推动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功不可没。引发这场世界大革命的就是中国的最杰出的人物蔡伦,引发这场世界大革命的核心事物就是极具个性特点的无他物可以替代的植物纤维纸。世界震惊了—人们仰望着站在寰球峰巅上的蔡伦的英姿,对笼罩在他身上的神秘的光环揣度着,并由衷地赞叹!中国的史书上讲,汉武帝批阅奏章,每次必须由两名大力士将奏章抬到龙案上去。这需要抬的奏章,就是由竹简编成的“册”。成语“学富五车”说的是战国时宋国的“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出门讲学访友,必带五牛车的书,后称某人有学问为“学富五车”。实际上,五辆牛车拉的全是竹简,它们合起来充其量不过几本长篇小说的体量。现在一个兜就背走了。此例足见无纸时代中国文化交流不易的程度。中国造纸术在西传之前,西方世界的思想交流、文化保存和传播也是极为艰难的,这种艰难的程度并不亚于中国的无纸时代。那时欧洲人主要是在经过加工的羊皮上写字的,人们称其为“羊皮纸”。这种羊皮纸虽然光滑耐久,但是价格昂贵而且容易起皱。在古埃及的文化史上,出现了尼罗河岸的芦草制成的“纸草纸”。印度则有棕叶制成的书写品——贝叶纸。“纸草纸”、“贝叶纸”均不便流传不便保管。所以美国的历史学家Michael Hart说:“如果没有蔡伦就没有纸,我们很难想像今天的世界将会是什么状况。”历史是辩证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去探求,去总结,去吸取。尝过无纸之苦,我们就会倍觉有纸之甜。蔡伦的造纸术是从12世纪到14世纪之间先后传到欧洲诸国去的。欧洲从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而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而使欧洲的文明程度迅速增高。请注意,文艺复兴的书写载体—来自中国的造纸术和植物原料质地的纸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帮了大忙,使它如虎添翼。以西罗马帝国灭亡为起始标志的欧洲中世纪是最野蛮的、人们思想被严重束缚的时期,这个保守落后的年代持续了千余年之久。世界历史告诉我们,正当欧洲千方百计捆绑人们手脚,大搞禁欲主义、大搞经院哲学和神学传统教条的时候,在地球另一面的中国社会,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纸却正在大行其道,民族文化正在以其为载体促进着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这一时期中,不乏“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应该说“纸文化”功不可没。这一时期中,蔡伦发明的纸还惠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阿拉伯,对这些国家与地区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东方的中国日益发达,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遥遥领先。西方的欧洲日益滞后,国家衰微。中世纪末期造纸术传到了欧洲,欧洲进步了,发达了,却将原本发达的领先于世界的东方中国远远地抛在了后头。 
    明清时期的文学贡献  如果对中国古代的非官方文学作品做一个普查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以明代蔡伦时期为一个分界线文学作品数量有明显的增长。其原因就是用于记录文学事物的必需品从奢侈品价位变成一个寻常百姓可以触手可及的价位。换句话说,早期用于记录事物的竹简和中期的绸缎变成纸了以后,有更多的人有了更多的机会记录该时期各种事件和物品。而这些是所谓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说那些明清文豪的传世巨作,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以明清皇族为故事背景的文学作品数量,远远超过了其他时期;纵观华夏五千年,明清皇帝的野史最多。 
    史籍记载  《东观汉记》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为中常侍,有才学,尽忠重慎。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客,曝体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渔网作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天下咸称蔡伦纸。 
      《后汉书·宦者列传》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建初中,为小黄门。及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帷幄。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后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元初元年,邓太后以伦久宿卫,封为龙亭侯,邑三百户。后为长乐太仆。四年,帝以经传之文多不正定,乃选通儒谒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雠校(汉)家法,令伦监典其事。伦初受窦后讽旨,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及太后崩,安帝始亲万机,敕使自致廷尉。伦耻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国除。 
      注释: 
      1、宫掖:整个皇宫 
      2、小黄门:低级宦官  3、中常侍:官名,出入宫廷侍从皇帝 
      4、帷幄:军中的帐幕,引申为机要的地方或事物 
      5、严颜:这里特指皇帝生气,表现在脸上有怒色 
      6、休沐:休假,指古代官吏休息休浴的例假 
      7、尚方令:官名,管理皇室工场,负责建造御用物器 
      8、秘剑:皇室用的刀剑 
      9、缣帛:丝绸和细绢。 
      东汉崔寔上汉桓帝《政论》(见《全后汉文》卷四十六) 
      传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旧时永平、建初之际,去战攻未久,朝廷留意于武备,财用优饶,主者亲躬,故官兵常牢劲精利。有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 
      《后汉书·蔡伦传》部分译文 
      蔡伦字敬仲,桂阳郡(辖今湘南粤北地区)人。在永平(汉明帝年号)末年开始在内宫任职,建初(汉章帝年号)时期,担任小黄门(太监官职名)。到汉和帝即位,升任为中常侍(太监官职名),参与政事。 
      蔡伦有才能学问,尽心尽力,诚实谨慎,多次触犯皇帝,陈述得失的道理。每当到了休沐的时间,都闭门不接待客人,(蔡伦会)走出宫廷到田野考察。后来升任尚方令(太监官职名)。永元(汉和帝年号)九年,监督制作秘剑(皇宫专用的剑器)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成为后代制作机械的方法。 
      自古书籍大多都编成竹简,那些用绸缎布匹写字的叫做纸。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都对人来说很不方便。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蔡伦竹海  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地处衡阳耒阳市黄市镇,距离南中国最大的交通枢纽、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区90公里、耒阳城区38公里,距京港澳高速公路公平互道口12 公里,位于耒水风光带上游,公路、水路、铁路直通景区。地处京珠速、衡昆高速、衡大高速;京广铁路、武广高铁、永耒铁路等构成三角中心地带。为湖南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251”工程项目、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水利风景区和省级山地车训练基地。 
      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位于耒阳市耒水风光带上游,北起耒阳市黄市镇的黄泥岗,南至黄市镇的大河滩,东始大义乡,西接公平镇,涉及黄市镇、大义乡及南阳镇共计18个自然村。竹海覆盖两百多个大小山头,依山势高低起伏,郁郁葱葱,面积达16万亩,为我国最大的连片竹海,素有“亚洲大竹海”之称。其中以楠竹为主的竹类品种达20余种,是中南六省唯一的大面积竹海为主的风景名胜区。据专家监测,竹海区内每立方米含负离子15000个以上,堪称我国最大的天然氧吧。 
      蔡伦竹海除竹海景区外,遍布泉水、洞穴,还有观景楼、大河滩古街、周家大屋、紫霞禅寺等历史文化景区,化石遗址、古法造纸等历史遗迹景区,并有竹海三绝、大河滩喷泉、竹海石林、猴王游洞、水晶石宝藏等自然风景区,更有上堡电站的水上嘉年华、高峡平湖胜景。还有大理石、高岭土、锰、铁、硫铁、水晶、云石、锑、钨、煤、钟乳石等。 
    蔡伦纪念园  蔡伦纪念园位于耒阳市城区人民路蔡子池畔[7],占地116亩,是纪念伟大的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重要场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潇湘八景之一、国家3A 级旅游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8万人次以上。 蔡伦纪念园的前身是蔡侯祠,原为蔡伦故宅,又名“蔡侯庙”。建于南北朝时期,但公元1338年时耒阳知州陈宗义的《重修龙亭蔡侯庙记》里已有了记载。园内现由主大门、蔡伦青铜塑像、照壁、蔡子池、怀圣台、碑廊、香炉宝鼎、蔡伦造纸作坊、思侯亭、蔡侯祠、蔡伦墓、谷朗碑苑等景点组成,整体上体现了“弘扬蔡伦文化,缅怀蔡伦功德”的主题思想,极具古典雅致的江南园林特色,是国内外游人“寻访蔡伦故里,领略纸史文化”的绝好佳所。 蔡伦发明家广场  蔡伦发明家广场位于耒阳最繁华地带,,五环新城相邻,为纪念蔡伦才得以此名。 是耒阳最大的休闲广场。广场突出崇尚科学、传承文明的主题,白天参观旅游的客人,晚上有网吧,歌厅,溜冰场,大型屏幕电视. 广场中央有巨型的蔡伦雕像、标志着伟大发明家的光荣历史。 
    蔡伦奖  2010年10月19日召开的“国际制造创新节[8]”上,主办单位邀请“环球商会联盟”所有发起单位联袂主办、设立以“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的名字命名的“蔡伦奖”。 每年举办一届的“国际制造创新节”,将对获得“蔡伦奖”的各国创新产品和为创新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士进行表彰。 
      “中华蔡伦奖”是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批准设立,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主办评审的全国纸业高端权威奖项,是我国纸业产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高水准的象征。奖项由全国纸业权威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媒体专家共同研究确立并经全国工商联批准。获奖者经社会及业界自荐、推荐、纸业商会备选以及专家评审委员会三次(初评、二评、终评)评选产生。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708.htm

    第2个回答  2019-04-10
    蔡伦(?—121)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人,东汉造纸术的发明家。
    艰苦的仕途之路蔡伦出生于桂阳的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小时候的蔡伦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将他卖给了人贩子。而蔡伦在他约13至15岁时被选入洛阳宫中做了名小太监。但蔡伦生性聪明,天资很高,很快便熟知宫廷礼仪并能识文断字,通识典籍。
    蔡伦约27岁时汉和帝刘肇即位,和帝欣赏蔡伦的才能,让他做中常侍。在这期间,蔡伦能大胆直谏皇帝,指出其过失。和帝对他是非常的赞许,后又将他提升为尚方令,掌管皇宫用的刀、剑等器械。
    醉心于发明在古时,书籍是相互间用绳子连接的可记载文字的竹片,纸则采用细薄的丝织品,纸贵书重,很不方便。而当时的蔡伦所有的兴趣就是读书和研究民间的发明创造。一次,蔡伦在阅读自己喜爱的文章时,深觉简牍笨重,读来费事。后来蔡伦又偶然发现一种灞桥纸又轻便又便宜,于是他购买灞桥纸研究,发现该纸张是用粗纤维制成。蔡伦遂产生造纸的念头。蔡伦便动脑筋想办法,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材料制造纸张。公元105年,蔡伦将自造的纸呈给和帝,皇帝很重视。于此,纸便在中华大地流传开来。这时是汉和帝元兴元年,蔡伦约43岁。
    安帝年间,和帝的皇后邓太后因蔡伦久侍宫中,封他为龙亭侯。以后,蔡伦在长乐宫中专管皇帝的车马事。公元118年,皇帝见经传文章多不正规,就命刘珍和良史校订经文经书中的谬误,指定蔡伦监管他们的工作。
    对后世的贡献后来蔡伦受窦后的微辞授意,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太后死后,安帝亲自处理政务,命令蔡伦自己到廷尉处接受处罚。安帝以蔡伦诬陷宋贵人为由,命蔡伦向廷尉自首。蔡伦清楚安帝大权在握,廷尉为讨好圣心,一定会为难自己。他不愿受到刀笔吏的侮辱,于是洗净身体整戴衣冠,自杀而死。
    蔡伦为官能直言进谏,受宠于和帝却不玩弄权术;潜心研究锲而不舍,有了科技成果善于推广利用;面对宫廷斗争能审时度势,知道后果不妙还恬然赴死,其坦荡自若值得后人敬佩。
    而正是蔡伦对纸的不懈研究,使造纸成了我国的伟大发明。在蔡伦的努力下,人们掌握了用树皮、麻头、破麻布、旧鱼网等廉价的原料,生产出适于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并使这种生产技术推广流传开来。后来人们沿用蔡伦生产纸的工艺,采用竹、藤、稻杆等其它原料,生产出形形色色的手抄纸,蔡伦总括出来的造纸工艺很快地随着纸张一起外传了。大约在公元285年传到了朝鲜,后又传到了日本。大约在唐朝,我国的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至欧洲,影响世界。
    在造纸术的外传中,世界人民都承认这是中国的伟大发明。蔡伦对造纸术的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使全世界的人民都铭记在心。详情
      官方电话
    第3个回答  2019-11-13

    一分钟了解蔡伦

    第4个回答  2019-03-27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改进造纸术时的蔡伦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

    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蔡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