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英语阅读技能

如题所述

一、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学阶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也有很大影响。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考统考试题中也体现出来。阅读理解题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978年的阅读理解部分仅有一篇短文,1986年增加到三篇,又从1989年的四篇增加到现在的五篇, 阅读理解能力题的分值占了整套卷子的60%。测验的目的从考查词句的理解到篇章的理解,从了解事实细节到确定中心思想、进行正确推论、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等等。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也逐步多样化,包括各种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
高考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在阅读速度、而且在理解的深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适应这样的要求,不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大胆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改革教材,教法,才能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抓上去。
二、如何培养阅读能力
(一)改革课文教学,打好语言基础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教学中,我着重抓三个方面。
1.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使学生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预习时我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拼读生词、词组,扫清阅读障碍。
2)浏览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或说出段落大意。
3)划出语言难点,并提出独立的见解。
4)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供课堂上进行问答。
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上课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2.围绕中心,整体教学
课文不仅仅只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而且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某些内容或情节而进行的综合运用。因此,课文首先应做一个整体来教,应该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要旨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操练。我认为,既强调语言结构的学习,又强调语言功能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能够听、说、读、写,而且做到理解准确,表达得体。
在课文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再通过做理解习题来检查预习效果。对于故事体裁的课文,我们先通过听、说法来介绍课文背景和内容,再通过问答来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样做,目的是使学生养成一开始阅读就努力寻找文章要旨的习惯,训练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力。在分析句子时,我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仅注意句子的表达层意义,更要注意到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例如,在高中有一课里有这么一句:I know that gentlemen like you carry only large notes.这句话的表层意义是:我知道像你这样的先生只带大钞票。但如果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和情节已有所了解,他们便可以看出这是一句反语,就能够体会到说话人那种讽刺、嘲弄的口吻。
3.基础知识,精讲多练
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那种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碰到什么就讲什么,甚至随意发挥、希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作法,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能解决好。
比如生词的教学,有些人就喜欢搞“头脑风暴” (“Brainstorm” )。每碰到一个生词,除了介绍各条词义外,还要引出一些没有学过的同义词、反义词,介绍各条固定搭配、习惯用法,还要给出例句、进行词义辨析,大搞词典搬家。现在高中每课的平均生词量为40个左右,约占课文总词汇量的10%。学生要记忆这些生词已感困难,如果教师再随意发挥,难度就更大了。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会造成喧宾夺主,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课文教学中,对于生词,我只要求学生会读、会写,能掌握在本课中所表示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其他用法随着以后出现了再讲。这样,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基本的东西也抓到了,也就达到了目的。至于“头脑风暴” (“Brainstorm” ),我认为在复习课中使用效果会更好一些。
有了精讲,多练在时间上也就有了保证。然而多练不仅仅只体现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多”,还应体现在练法上的“活”。这样的练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句型的练就有许多方法。模仿造句是练,模仿翻译也是练;背诵句型是练,句型转换也是练。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在几种方法中先用哪一种,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这方面,我往往是先让学生熟悉句型,再做模仿造句,后才做变换性练习。因为只有在学生熟悉本句型的基础上做变换练习,才能使学生感到变有依据,才会少犯错误。但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学习某一句型,估计学生可以用另外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对应句子来替换,这时,我们也往往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把这些句子说出来,这样做,往往起到了以新温故的作用。总之,多练,就是既要讲“量”,又要讲“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开设阅读技巧训练课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我每两周用一节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阅读技巧训练课的目的是学习阅读方法,培训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阅读速度。在阅读技巧训练课中,我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1.阅读材料的选用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使所选择材料在题材、体裁、难度等方面适合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日益丰富的阅读中丰富阅读体验,从而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材料的选用尽量做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趣味性强。阅读材料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间事故、寓言、幽默小品、新闻报道、史地常识、科普文章等,要求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篇幅适当、内涵丰富、难度适中、生词量一般在3%左右。
2.阅读速度的提高
阅读速度与理解准确性是一个矛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的目的是提高阅读速度,但这必须是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求速度,没有准确的理解,速度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方句,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做理解习题来调节阅读速度,也就是每读完一篇做一些理解选择题。正确率一般不应低于70%,如低于70%,就应考试适当放慢阅读速度。
3.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然而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子就能养成,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我都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1)阅读时不要出声,要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出声的阅读快得多。2)不要逐字逐词地读,而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词的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3)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
4.阅读方法的使用
方法1. 略读法
略读法是快速阅读中的一种方法。通常又成为浏览。
1)略读的关键是在能抓住文章要点的前提下,以个人最快的阅读速度进行阅读。主要目的是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便准确地回答有关文章主旨和大意的问题。
2)利用略读法做阅读时,要特别注意首尾两段,因为文章的第一段往往点明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或作者的意图,而文章的最后一段常常总结或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要学会寻找文章段落的主题句。这是高效省时抓段落大意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准确理解全文大意的有效途径,因为把整篇文章的每段主题句的意思综合起来实际上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4)另外,文章的主题句有时可能会出现在段落中间或结尾,必须运用略读法快速准确地找到它。
方法2. 查阅法
在进行略读、了解文章大意后,较简单的试题往往能立即解决。但还是有一些综合性较强、结构较复杂的试题如果只看一遍很难对问题把握得准,需要对文章里面的细节、结构、生词的含义进行认真分析、推敲,才能选出其正确答案。这时若通读全文就会耽误时间。我们就可利用在略读过程中所划出的相关词句甚至段落进行复读、研究,从而选准答案。
从文段中获得所需的具体信息,可以不需要阅读整篇文章,而只是需要找出可能包含所需信息的部分,然后加以阅读就行,这种方法就是查阅法。阅读法主要是获得具体的信息,回答具体的问题,即测试中的细节问题,它常常与5 W和1H,即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有关,有时跟具体的数字如长度、宽度、高度、距离、大小、尺寸等有联系。在使用查阅法时应该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顺序排列,文章的结构有的是按时间顺序排列,有的是按空间顺序排列,有的是按逻辑顺序排列。弄清楚文章的排列顺序能帮助学生在阅读和回答问题时做到高效省时,准确无误。要注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解题效率,使学生学会用眼睛扫读的本领,在最段的时间内找到所需的信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所需信息直接相关的词语上,以便迅速做出正确选择。
方法3.研读法
“研读”就是仔细地阅读,以求获得具体的信息,对文章有深层次的理解。研读主要是指围绕文章后面的问题进行细读,包括理解支持主题句的细节,根据作者的意图和中心思想进行推论,借助语法知识对涉及问题的难句、长句进行分析,力争达到准确地理解,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
上面谈到的三种基本阅读方法是阅读一篇文章并要达到完整准确的理解时必不可少的三个步骤。
方法4.同义互释法
所谓同义互释,就是在阅读的时候从备选项中找出与原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或短语,它们在意思上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解释,互相替换,这种阅读方式叫做同义互释法。它是英语阅读理解常见方法之一,在高考中有些深层理解或者判断理解或者判断推理的问题可以采用同义互释法。同义互释的测试题在各地模拟试题和高考中多次出现,而且在大学四、六级考试中也常出现。
方法6.判断推理法
利用略读法、查阅法和猜测词义法等能够解决答题中的许多问题。可是,在答题的时候,有时会发现所给的四个题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可以作为答案项,这时就应该意识到该题是一个推理判断题了。在答题时,一旦发现有一个看似正确的选项,就立即把它作为正确答案的备选项,这是不明智的,正确的方法是再看一看其他选项中还有没有更完备的答案。如果有别的备选答案的话,就要根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选择比较,去伪存真,做出深层理解和全面分析,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选出切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的最佳答案。
5.解题步骤的把握
(1).通篇略读,了解全文大意
对全文通篇速读,舍弃无关紧要的细节,全力捕捉全文中心思想。要达到三个效果:
(2)对文章有一个总的概念和印象,文章讲什么,有关什么内容。
(3)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4)记住文中的信息方位,如什么地方是作者的观点,什么地方是作者所举的例子,什么地方是作者分析的原因,以便再读时查找。
通读是为了在短时间内确定材料的中心大意或主题思想,因此学生应注意主要信息。如即使是新闻报导,也以某一事件作为报导的主要内容,将该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及结果等几方面交代清楚,从而引起读者的普遍关注;议论文总有一个中心论题,可重点阅读第一段、结束段以及其他各段的第一句或末一句。在阅读过程中,目光要快速移动,千万不要停顿或复视,要对准关键词、句;同时要不断地对内容做预测,使大脑的逻辑思维、推理判断贯穿于整个阅读的始终。这样就大幅度地节省阅读时间,起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迅速而准确地抓住了全文的大意。
2).细读全文,注重关键词句
针对题目中的问题细读材料,可以缩小阅读范围,迅速找到与问题有关的信息,细读与题目相关联的词、句、段,对关键部分要透彻理解,仔细推敲。在这一过程中,对有关细节可放慢速度,精读有关部分,一边阅读一边归纳,加快做题速度,求得一次性正确的答案。
在逐句的阅读过程中,目光要瞄准短文中的实词,尤其是名词和动词。同时抓住一些敏感的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以及某些词汇、词语等。
3)透过表层,深入开拓,正确解题
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未知含义进行演绎、推断并利用文章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及文章所论述的观点、论证、作者的态度或评论等内容来进行综合性的概括,或者说进行推理。要熟练地识别各种线索,并对他们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区分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对主题的陈述,从而达到准确理解文章内涵的目的。
4)先题目,后文章
如果碰到一篇文章一上来看了几行就难住了无法读下去,就试着倒过来先去看题目,然后根据题目再去寻找文章中的有关信息,因为在一篇语篇里并非每个句子都与题目有关,因此即使你对于一篇并未全部看懂,也不至于会全军覆没。
6. 应试技巧的运用
1)如果文长题少,则以略读的方式先读一遍,而后带着问题去查阅,求得要找的答案。
2)如果文短题多,则应先仔细阅读该短文,再去做题。遇到某个题答不来时,可带着该问题去查阅某些细节。
3)如果问的是一段文章的中心思想,则应重点读段首句和段末句,看是否有主题句。有时主题句可能位于段中,也有的段落无明显的主题句,那就要自己分析、归纳中心思想。
4)如果问题要求解答案数字、人名、地名、时间等,则可直接用查阅的方法来寻求答案,也可先略读而后查阅。
5)如果文章中提到的事实多、涉及面广,可采取抓关键词的方法,记住文章中所谈及的各个方面,从而判断选取答案。
6)有时遇到看不懂的难句,读了几遍仍然不懂,可作记号,暂时放下,留待以后有时间再来考虑。
(三)指导学生课外泛读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单纯通过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这是因为:第一,现行的课文教学篇目少,篇幅短,不能保证充分的阅读活动;第二,精读教学担负着语言知识教学的任务,故课文生词和新结构的密度大,不适用于流畅阅读的训练;第三,精读实质上是综合训练,大量时间用于为语言点的复用掌握而安排的听、说、写操练上,读的专门训练不够。因此,大纲的提出,实际上对我们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必须课内外相结合。进行课外泛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技能,而且还能使学生熟悉各种文章体裁和风格,开扩知识面,提高他们对阅读各种文章的适应力。近年来,为了应付高考,复习题、模拟试题充斥市场,占去了学生的大量时间,使他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结果,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上去了,而运用英语的能力却下来了。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是英语教学中的一种偏向。应该把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真实的外语环境中学习外语,通过阅读实践来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是“放羊式”的阅读,而是要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课外阅读。同时,教师应告诉学生泛读的阅读方法不同于精读。泛读广泛、大量、快速,故重点放在针对问题快速地捕捉信息上。在读物选择、阅读方法等方面,教师应给予指导。做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本一本读下去。实践证明,这种作法不但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把一些从来不读英语课外书的学生吸引到英语课外阅读上来,而且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不透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