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 二、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目的. 三、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界定. 四\ 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五、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的教学?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的尝试方案及案例例举.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几个注意点 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品德课、社会课等课程基础上所作出的改革,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一门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二、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目的 在课程改革以前,地理是小学社会课中的一个独立板块,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系统地讲授地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使学生能够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在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被忽视了.没有情感的地理知识是僵硬的、没有活力的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增加学习负担,成为学生厌学的根源.基于这样的现实,这次课程改革把地理教学纳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使地理教学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发展服务,也就是说,地理学科的知识本位被以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发展的教学目标所取代.这样一来,地理知识就变成了人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的地理.地理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结合,使思想品德与社会教育摆脱了以往的在纯道德的场景中进行,学生能够学会用空间观念去看待问题,能够在比较广阔、多面的地理场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和熏陶,使品德与社会教育更加厚重和饱满. 品社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内容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为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在小学阶段,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地理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服务的. 三、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界定 品德与社会是德育综合课程,教材中有许多常识题材的内容,大致可分成自然常识类、生活常识类、地理常识类、历史常识类和社会常识类.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地理题材有下面 4个内容标准: 1、我与学校:Ä、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 2、我的家乡(社区):Ä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B、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C、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D、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我是中国人:Ä、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B、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认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C、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D、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E、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 F、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G、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4、走进世界:Ä、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B、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C、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D、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E、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 F、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从以上的内容标准中可以看出,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地理题材仅涉及一些简单的地图知识和区域地理内容,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其与单纯的小学地理常识课内容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品德课是教学生做人的本体课程,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强调突显情感性和思想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和谐建构.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连地理内容的学习. 因此,作为地理题材的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目标应该较好地融合在探究体验活动中,既不能上成单纯的地理知识课,也不能孤立地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即情感教育要巧妙地融合在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中. 总之,知识目标要准确规范,不可以贪大求全系统化;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倡多元综合,但注重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贯穿教学始终,是核心和关键. 四、 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上成纯粹的地理知识课.有些教师把品德课中的地理当作知识来教,试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知识,并按照掌握知识的多少、深浅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为了知识而教学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地理知识与品德目标的割裂.例如《我们在这里生活》.教师力求把知识讲得多、全、细,做到面面俱到,规范完整,生怕有知识上的疏漏,同时也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掌握,把地理知识为品德发展服务的教学目标忘得一干二净. 2、地理知识与品德教育“两张皮”.有些教师认为地理本身不含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素.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不是通过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受到熏陶、感染产生情感,而是从地理知识外面找一个品德目标,让学生无选择、无条件地接受,地理教学变成纯粹的地理知识教学和道德说教两部分.实际上,有些地理知识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只要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师生共同挖掘、感受、体验其中的内容,不但能够学到知识,也能够激发情感,实现德育目标. 3、任何地理知识都要进行品德教育.与为地理知识而进行地理教学的情况相反,试图使地理知识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与情感态度挂钩.地理知识有很多是认知性知识,如国家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气候特点、形成原因等.学习时,要对知识准确地习得、领会、掌握和应用,不必生硬地从知识之外塞进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