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里的五祖是弘忍,六祖是慧能。那一祖、二祖、三祖、四祖是谁?

呜呜

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

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又传至僧璨、道信、弘忍,终于六祖慧能。

扩展资料:

禅宗只有六祖的原因:

达摩把禅宗从印度传来前,达摩的师父般若多罗对达摩说:这个法脉只传六代。也就是说 六祖以后不允许再有人叫禅宗的“ 祖”。

按到般若多罗的授记,六祖的法脉(六祖传了五个得法弟子 按般若多罗授记: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以后也会有成就者(从汝边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也就是指马祖道一。他俗名姓马,因为禅宗一个不给有人叫祖,所以偷偷叫他马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6

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中国禅宗,是中国佛教最大宗门。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初祖达摩(公元?--536年),全称初祖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

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扩展资料:

二祖慧可——断臂求法。

慧可原名神光,在遇到达摩之前就是一位高僧。他曾在南京雨花台讲法,"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

他在讲法时达摩曾于观众中听讲,时而点头,时而摇头。神光见达摩摇头,心里顿时不满,他傲气十足,对达摩极为不敬。待达摩离开后,他才得知刚才那位是印度来的高僧,懊悔不已,急忙去追。然而到已经乘着一根芦苇,渡江而去了。

神光后来追随达摩到少林寺,欲拜达摩为师,在达摩洞口侍立九年,而达摩始终不肯开口。后来达摩离开面壁洞,回到少林寺,神光依然跟随,不离左右。

有一次时值寒冬,达摩在后院达摩亭坐禅,神光在亭外侍立,晚上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压了下来,不一会儿,积雪逾尺。神光仍然双手合十,兀立不动,虔诚地站在雪窝里。

早晨达摩看到神光,问道:“你站在雪地里干什么?”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达摩沉思片刻说:“要我给你传法,除非天降红雪。”神光闻言,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向左臂砍去,只听“咔嚓”一声,一只冻僵了的胳膊落在地上,鲜血飞溅,染红了地下的积雪。

传说神光的虔诚感动了如来佛祖,佛祖随手脱下袈裟,抛向东土。霎时,整个少林红光笼罩,彩霞四射,鹅毛似的大雪片被鲜血映得彤红,飞扬而来。达摩知道神光骄傲自满情绪已消除殆尽,信仰坚定,遂传其衣钵、法器,并给他取法名为“慧可”,是为二祖。

为了纪念二祖立雪断臂,寺僧们将“达摩亭”改为“立雪亭”。清乾隆皇帝瞻游中岳时,对“立雪断臂”的故事颇有感触,逐挥毫撰写“雪印心珠”匾一块,悬挂于立雪亭佛翕上方,以戒后生:佛业来之不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禅宗六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03

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

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

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慧可(487—593)

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

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

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

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扩展资料

禅宗三祖四祖故事

中国禅宗从达摩祖师东来,一直到六祖慧能传法不传衣,一共有六位祖师的传承,这也就是一般认为是达摩遗偈“我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中的“一花五叶”。

不过细心的人当会发现到,这一花开五叶中有两叶是很少被注意的,那就是三祖僧灿和四祖道信,在六位祖师里,三祖四祖算是知名度最低的,有一些习禅的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更别说他们的生平或留下来的修行教化了。

这实在非常遗憾,我们对后来禅师的公案语录滚瓜烂熟,最少也是耳熟能详,对于最早的两位大祖师竟反而感到陌生,这是什么道理呢?

大概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三祖僧灿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后周武帝灭佛法的时代,不仅是佛教受到空前的压迫,中华文化也进入混乱时期。

《景德传灯录》是记载,三祖僧灿以白衣谒二祖,受度传法后隐居于舒州的皖公山,因受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的影响,有十几年的时间“居无常处”,这段时间在历史上就成了空白。

一直到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才有一个十四岁的小沙弥道信来礼拜他,道信就是后来的四祖。道信与僧灿见面的情况很有传奇性,道信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僧灿问曰:“谁缚汝?”道信:“无人缚”。僧灿又问:“何更求解脱乎?”道信言下大悟,跟随服侍师父九年之久,才得到受戒。

因缘成熟了,僧灿把衣法传给道信,并传了一首偈:“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传法以后,僧灿就到罗浮山游化了两年,又回到早年隐居的舒州皖公山。

舒州的士民知道僧灿回来奔走相告,大设檀供请祖师开示。他就为四众弟子广说心要。

说完的时候站在法会大树下,合掌而化。圆寂的时间是隋阳帝大业二年(公元六○六年)十月十五日。

经过四百多年,到了初唐,河南尹李常贬谪到舒州,发现了三祖的墓,瞻礼启圹,得到五色舍利三百粒,一百粒送给荷泽神会禅师,一百粒自己供养,一百粒高塔供养,后来,唐玄宗追谥这个塔为“鉴智禅师觉寂之塔”。

四祖道信则是自幼就仰慕空宗,仿佛是前世的修习,七岁的时候就出家了。

他首先跟随的师父戒行不太纯净,道信常劝谏师父,可惜师父并不听从,道信只好自己守斋戒,经过五年之久,后来见到有二位僧人要到舒皖公山求法,他就跟着去了,受传了三祖的衣钵。

《景德传灯录》上说他得法后“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仅六十年”,也就是说六十年的时间他守摄身心,从未躺下来睡觉,可见他用功的 精勤。

隋大业十三年,他带弟子住在吉州寺,当时吉州被盗贼围困达七十几天,万众都感到惊惶恐怖,他教百姓同声念摩诃般若心经,正念时候,城外的盗贼看到城协墙上仿佛站了许多神兵,一时害怕,就四散逃走了。

后来他渡江到黄梅县众造寺,看到双峰并立,又有好泉石好风水,就在当地住了下来。唐贞观癸卯年(公元六四三年),太宗仰慕他的道风,希望能瞻仰他的风采,于是下诏请他进京。

道信谦逊辞谢,唐太宗连下诏三次,他最后只好称病,不肯前往。太宗非常生气,下第四次诏书的时候对使者说:“如果他还不肯来,就取他的首级回来!”

使者到山上宣示了皇帝的圣旨,道信伸长脖子引颈就刃,神色无异于平常,使者不敢砍头,回来禀告太宗,皇帝更加赞叹仰慕,赐给了许多珍宝,并且不再下诏,顺遂了他归隐林泉的志愿。

道信祖师住在众造寺三十几年,佛法大盛。来学道的人无远不至,晚年时对弟子弘说:“可为我造塔,命将不久”。

到唐高宗永徽二年九月四日对门下弟子说:“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说完后安详坐化,享年七十二岁。

四祖道信坐化的时候,天地为之*冥,围着寺院三里方圆的所有树木,叶子全部变白了。他过世时身旁有五百多位弟子,还有无数从远地来的道俗。

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他坐化的塔门突然无故自开,赫赫然是全身舍利,仪表相貌一如生前,从此门人不敢再把塔门关上。

道信祖师座下除了五祖弘忍之外,还有一位大禅师牛头法融,他和这两位弟子见面的过程十分有趣,都是他主动去收弟子,这一点和其他的祖师很不同。

有一天,他在黄梅县的路上遇到一位小孩,骨相奇秀,和一般小孩不同。他就问他说:“子何姓?”小孩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他又问:“是何姓?”小孩说:“是佛性”。他又问:“汝无姓耶?”小孩答曰:“性空故”。道信知道这孩子是法器,就遣侍者到小孩家向其父母乞求让他出家,小孩的父母答应了,他就给孩子取名为弘忍,当时弘忍才七岁,后来果然传了他的衣钵,成为五祖。

他去见牛头法融的经过,后也成为禅宗有名的公案。在贞观年间。他遥观气象,知道在牛头山上有异人,就自己到牛头山去寻访,遇到一位僧人对他说:“离这里十里多的山里住了一位道人,别人都叫他‘懒融’,看到人也不起来,也不合掌,你要找的异人该不会是他吧?”

道信祖师就入山去见法融,法融端坐自若,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四祖就问他说:“在此作什么?”法融说:“观心”。

四祖问说:“观是何人?心是何物?”法融不能对,就起来向四祖行礼,问说:“大德住在什么地方?”四祖说:“贫道行踪不定,或东或西”。

法融继续问说:“你认识道信禅师吗?”四祖说:“何以问他?”法融说:“我向慕他的德风很久了,希望有一天能去谒见他,向他礼拜”。四祖这才说:“道信禅师贫道是也”。

法融留四祖住下,带他到庵所的时候,看到四周都是虎狼之类。四祖举手作出害怕的样子,法融见了就说:“犹有这个在(指害怕)!”

过一陈子,四祖在法融坐的石头上写一个“佛”字,法融看了竦然,不敢入座,四祖说:“犹有这个在!”法融大为佩服,乃顶礼请祖师说心法要义,得悟立旨,成为伟大的禅师。

我们看到了三祖僧灿、四祖道信多么活泼的生命风格,三祖告诉我们解除生命的困境与束缚完全是在自己手上,没有人能束缚我们,除了我们自己。

我们在四祖身上则看见了他精进的修行,以及为了访求根器大的弟子不辞辛苦的主动精神。这些都是十分令人感动的禅的典范与教化。

学禅的人如果不能知道三祖四祖的风格,真是遗憾的事!就好像最美的五爪枫叶少了两片叶子一样。知道了他们的生平,要进入他们留下关于修行的开示,就更有关切感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初祖达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1-03
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11-05
东土六柤
禅宗自印度之菩提达摩东来中土后,传凡六世,即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是为东土六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