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好书《》为题写一个作文一百多字的作文怎么写

如题所述

好书伴我行

爱读书似乎是天生的。记得儿时识字后,但凡眼中所见的有字的纸片,无论是什么内容,都要捡来读读。可惜那时家贫,父母又是没踏进过学堂的文盲,家中有字的东西实在是非常之有限,远远满足不了我阅读的欲望。好在离家不过七八里的镇上有个摆书摊的老奶奶,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三伏天,一年四季她都风雨无阻地守着那个小小的书摊。所谓的书摊其实大都是小人书,买书自然是不敢奢望的,租回家亦是不可能,只能蹲在书摊那里读完,阅读费是五分钱一本,我一分钱也没有,只得偷偷地从自家鸡窝里偷鸡蛋去换书读,一个鸡蛋能读两本小人书呢。书摊虽小,但《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安徒生童话》、《三毛流浪记》等等都有涉足,只是读的是其中的一些章节而已,长大后才知道那便是名著。
书中的世界实在是太精彩太神奇,老奶奶的书摊成了一块磁石,将我牢牢地吸住,那种阅读的快感,胜过只有过年才有吃的大鱼大肉。记得有一次放学时好不容易向同学借得一本童话故事,讲好明早要归还的,但放学回家后要帮父母做家务,天黑后父母为了省油灯也是绝不会让我读书的,怎么办呢?我只得在放学路上边走边读,那哪叫走呢?简直就是原地踏步。正捧着书读得入迷时,忽然觉得脚背上冰凉冰凉的,低头一看,我的妈呀,一条足有碗口粗的大青蛇正缓缓地从我脚背上爬过!最怕蛇的我那一刻不知是还没从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走出来还是被吓呆了,竟然静静地让蛇从自己双脚上爬过,然后又埋头继续阅读了。天黑了父母一路上呼唤着我的名字寻来,见我立在路边,捧着一本书似成了一尊雕像,母亲惊呼,“莫非你长了天眼?天这样黑你居然能看得见字?”我揉揉眼,才发现天确实是黑了,可我怎么还能看得见字呢?也许是长久地注视着字,字在眼中便可以发光了吧?
因为贫穷而不能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课外书,于是便格外珍惜自己读到的文字,遇到贴心贴意的句子,我便如获珍宝地抄下来,如此到小学五年级时,我所抄的文字集起来便有了厚厚的一大本,老师常说“读十遍不如抄写一遍”,或许是因抄写过许多美丽的句子吧,我的作文一直深得语文老师的喜爱,每次参加校内校外的作文比赛,总能得个一等奖抱回家。作文的顺利及对书的痴迷使我至小便立下了理想:长大了要当作家,写出好多好多美丽的句子,好多好多可爱的人或事,让更多的读者从书中得到阅读的乐趣!
乡村的视野是极其有限的,而书中的世界却是无限的宽广,古今中外,任人在时光隧道中随意穿梭,自由驰骋。我对自己说,无论如何,我一定要走出乡村,去见识外面的世界。所以,当村中同龄的女孩都下地务农后,我依然独自背着书包行走在那条乡间小路,任别人如何不理解地嘲笑,我自不改初衷。就这样,几年后,我成了村里第一个考学的女孩,是的,我自豪,因为我通过书籍这座结实的梯子,如愿以偿地走出了乡村,走进了五彩缤纷的城市,这个我父辈们连想都不敢想的精彩天地。
城市的生存方式有千万种,我该如何在城市立足?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又该去做个什么样的人?为此我被人嘲笑过,不知所措过,迷惘过,自卑过,亦为挫折伤感过,流泪过。好在有一本本好书及书中鲜活的人物伴随着我,启发着我,激励着我,于是我知道了我该象扬长避短的三毛一样,自由地放逐心灵,跟着爱情走,做个边走边写的女作家,就这样,我毅然放弃了索然无味的铁饭碗,跟着将要厮守一辈子的男人赤手空拳地来到了深圳。创业是艰难的,与想象中的浪漫相差十万八千里,为此我总是不满足,直到有一天从书中读到那句:“人生永远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不管将来如何,只要你正在经历的一切,到年老时你能在心底里说一句无悔,那么,这个过程,你就是有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31
《平凡的世界》对社会的关注意识与热情映照出当前文学对现实的淡漠和激情的匮乏.自80年代后期起,现实关注精神就退出了文学舞台的主流(除了张平和周梅森等人的反腐作品.尽管这些作品有自己的不足,但它们的现实关注热情还是有其积极意义,而它们也遭受到与《平凡的世界》相似的读者欢迎、学术界不认可的命运).如果说90年代初的“新写实小说”尚体现出作家们对以往虚假现实主义的不满和矫正欲望的话,那么,此后文学向彻底个人化的转变,对现实进行排斥和疏离,则是对作家责任感和文学与现实关系的一种背离与割裂.文学越来越走向个人和自我,却失去了文学最根本的对人的关注.文学和社会的关系是一种相互的关系,缺乏对社会和大众关注的作品自然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90年代文学日益被社会所遗忘,部分原因是商业文化的冲击,但文学远离现实,淡漠于人们大众现实中的苦难和追求,也应该承担部分原因.
第2个回答  2015-12-31
首先,《平凡的世界》对社会的关注意识与热情映照出当前文学对现实的淡漠和激情的匮乏。自80年代后期起,现实关注精神就退出了文学舞台的主流(除了张平和周梅森等人的反腐作品。尽管这些作品有自己的不足,但它们的现实关注热情还是有其积极意义,而它们也遭受到与《平凡的世界》相似的读者欢迎、学术界不认可的命运)。如果说90年代初的“新写实小说”尚体现出作家们对以往虚假现实主义的不满和矫正欲望的话,那么,此后文学向彻底个人化的转变,对现实进行排斥和疏离,则是对作家责任感和文学与现实关系的一种背离与割裂。文学越来越走向个人和自我,却失去了文学最根本的对人的关注。文学和社会的关系是一种相互的关系,缺乏对社会和大众关注的作品自然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90年代文学日益被社会所遗忘,部分原因是商业文化的冲击,但文学远离现实,淡漠于人们大众现实中的苦难和追求,也应该承担部分原因。

由此,《平凡的世界》还折射出当前文学界对现实主义排斥的盲目和极端化倾向,它证明出,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并没有丧失自己的价值。虽然方法的改变和多元是文学的发展,但绝对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简单地鄙弃某一种创作方法。正如文学不可能离开生活、离开读者,以真实再现生活细节为特点的现实主义不可能丧失其存在的意义。卡夫卡、乔伊斯的伟大,并不会损害到托尔斯泰、左拉的光荣。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讲的现实主义不是在五六十年代文学中泛滥的那种廉价的歌颂和典型化,而应该是对生活切实的刻画与描摹,是对于生活潜流的捕捉和把握。当代中国作家们所要做的,应该是摆脱以往现实主义僵化和虚假,抛弃“典型”的囿限,去寻找生活深层的真实与意义,而不是简单地鄙夷和抛弃。现实主义的复兴,将真正振兴当前的中国文学。

再次,我们要对当前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的技术化和文化化倾向表示质疑。20世纪后期的中国文学是越来越向技术化方向发展,文学研究也走向追求时髦的文化批判话语、忽视文本的潮流,情感这一在传统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因素更是受到极端的鄙视(80年代的先锋文学是一个极端,其流弊一直延续至今)。其实,这是对于文学本质的一个忽略和误解。正像中国从古至今的许多民歌,尽管形式并不完备,感情表达也相当外显,但凭借其感情的真诚和纯粹,却拥有着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过分的感情泛滥固然是缺陷,但以技术取代情感,将情感作为文学的一大缺点,无疑也相当偏颇。文学从根本来说是人类心灵的写照,文学史不应该是技术史,而是人的心灵史、精神史,文学研究也应该以文本为中心和基础。许多研究者之轻视《平凡的世界》,就是认为它停留在以情感人阶段,没有表现出更复杂的技术价值。这种评价显然是过于狭隘,也过于理性了④——事实上,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因感情色彩问题而受到文学史冷遇的作品不只《平凡的世界》一部,巴金的名作《家》也有类似的遭遇。《家》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爱,也承受着某些学者“感情过于泛滥”、“结构不够严谨”的许多微词。它反映的是文学史界同样的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