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宽恕我用古文怎么说 古

如题所述

“请宽恕我”不是一个完整句子,应该是“请宽恕我的过失(或冒昧、愚鲁)”。在文言文中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
1、去掉“请”、将双音节词“宽恕”变为单音节词“恕”:恕我……。如:恕我冒昧;恕我无罪。
2、将“请”改为“乞”,省略宾语的定语(我的),补充“过失(罪)”:乞恕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17
 宁戚欲干齐桓公,困穷无以自达,于是为商旅将任车①以商于齐,暮宿于郭门②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宁戚饭牛车下,望见桓公而悲,击牛角而疾商歌③。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栽之。桓公及至,从者以请。桓公赣④之衣冠而见,说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故贤者也,用之未晚。”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也。以人之小恶,而忘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凡听必有验,一听而弗复问,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难合也,权而用其长者而已矣。当是举也,桓公得之矣。故《老子》曰:“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焉。”以言其能包裹之也。
  (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译文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襄公无道,他的几个弟弟唯恐殃及自己,纷纷逃往他国避难。其中一位人称公子纠,管仲和召忽辅佐他,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所以逃到了鲁国;另一位叫公子小白,帮助他的是鲍叔牙,他逃到了莒。
  齐国局势突然发生变化,齐襄公和继位的新君都被谋杀了。消息传来,两位公子都不想错过机会,争先回国,因为谁先到达齐国,谁就可能坐上国君的宝座。
  齐国大夫高侯和国懿仲先派人偷偷从莒召公子小白回国。鲁国听到齐国局势变化的消息,也发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为了阻止公子小白,管仲带了一支军队埋伏在小白回国的必经之路进行拦截。小白一行人出现了,管仲看准了弯弓就是一箭,正好射在小白的腰带钩上,小白借势翻倒,假装死去。管仲以为大功告成,马上派人报告鲁国。鲁国放松了警惕,护送公子纠的队伍顿时放慢了速度,过了六天才到达齐国。而公子小白借着这一点点时机,快马加鞭,抢先到达齐国,在高侯等大臣们的拥戴下当上了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就发兵击败了鲁国,并索要管仲。他恨透了这个仇家,一定要杀之而后快。管仲走投无路,请求鲁国把自己囚禁起来。齐桓公继续施压,让鲁国把管仲送回。鲍叔牙对齐桓公说:“我追随您多年,现在您终于继位了,我本领有限,再没有办法帮您提高了。您的志向如果只在于把齐国治理好,有高傒和我辅佐就差不多了;但是您要想称霸天下,非得有管仲协助不可。只要管仲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的权威就会高扬,一定不能失掉这个人。”齐桓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管仲被押解回齐国,鲍叔牙前往迎接,半道上就去除了他的脚镣手铐。齐桓公没有杀管仲,捐弃前嫌,高规格地接见了他,并让他做大夫,还把政权委托给他。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果然征服了诸侯,当上了统领天下的霸主。
 

 启示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宽容待人的典范。齐桓公就是其一。对人不求全责备,在肯定他主要优点时也要接受其小的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我们与人交往一定要要求他没有瑕疵,那我们可能就交不到朋友了。这和用人是一个道理,选择你所需要的那种品质,而对无伤大雅的小毛病要包容。古代国君治理天下如此,现在我们用人也是这样。
  对人的小缺点要宽容,对曾经冒犯过或伤害过自己的人也要宽容。在用人时,要给损害过你的人一个公平的机会,“以直报怨”。如果真有才能,就重用他,齐桓公对管仲就是这样,不计前嫌,结果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不只是齐桓公,唐太宗李世民宽容了魏征,对他在以前为李建成做事时所做的损害李世民的事既往不咎,得到了一面“明得失”的镜子。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我们所不提倡的,那样只能让伤害和仇恨越来越深,对事情也没有任何帮助。用博大的胸襟去宽容别人,别人感念于心,投桃报李,所有人都互相理解。互相宽容,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会更加宽松,我们的人际关系将更加和谐。宽容一个人的同时能让我们增加一个朋友,减少一个对手。仇人越来越少,朋友越来越多,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宽容一个人,有时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淡然地看待曾经的伤害,原谅别人有意无意的过失。谁都不是圣人,不可能完全不记仇。但同时,又因为谁都不是圣人,又怎么可能不犯错误呢?知错就改的人,我们还是应该原谅的。屠格涅夫说:“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马克·吐温说:“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而李斯也说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所以,原谅别人的过失,也给自己的前方多栽种些鲜花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9-15
用文言文可以说:望恕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