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的进化过程

如题所述

一、隋朝是科举制度的形成时期
1.背景: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不能满足众多庶族地主跻身仕途的要求,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隋朝统一后,在选官上实行科举制。
2.形成:隋文帝时,废除了魏晋以来选官上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二、唐朝是科举制度的完善时期
1.过程:贞观时期,增加考试科目,其中进士科最受重视。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2.考试科目分类: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名目很多,制科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考中以后,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立即由吏部授予官职。
三、北宋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时期
1.北宋初期科举的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2.北宋初期科举制发展的作用:科举考试经过宋代改革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性,为地主阶级各阶层通过公平的考试跻身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
3.北宋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制的改革: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为变法选拔实用人才。
四、明清是科举制度的僵化时期
1.明清的八股取士: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的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
2.八股取士的影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培养出来的人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清末是科举制度的改造和废除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中皇帝下诏废八股改试策论,后遭慈禧太后否决。1901年慈禧太后迫于形势,不得不下诏改革科举,实行新政。然而点滴改革无济于事。在中国资产阶级创办新式学校、主张废科举的压力下,慈禧根据张之洞等人建议,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自此,在我国实行达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8
补充楼上
wzhlc100| 二级

明清科举完全成熟,分为四级。
府试,县初试,府复试,道终试,考中者是秀才。秀才还不是官,但是可以免税,而且见官不跪,有很多特权了。
乡试,在省举行,考中者是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已经可以做官,选官,但是要从七品以下做起,而且升迁十分困难。
会试,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考中者是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所有的贡士参加考试,分为三甲发榜,第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是"进士及第",这三人才是真正的进士。
第二甲若干,第四名称传胪。是"进士出身"。
第三甲若干,是“同进士出身"。

殿试考完后,第一甲三人及二甲的部分人,一般十人,直接进翰林院,另外剩下的还要再考一次,选拔优秀的人也进翰林院,这些人叫庶吉士。明代,只有翰林院的人才可以进内阁,做宰相。。。其余的升官也很慢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1-18
隋唐出现科举制
第3个回答  2012-11-18
  (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

  (2)、北宋时:发展:①、北宋初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

  (3)、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4)、清朝时: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B、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