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的由来

如题所述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甲骨文、金文像“有施之旆”(有飘饰的旗帜), 士众围绕“中”(旗帜) 以听命,故"中"又引义为空间上的中央,谓左右之间,或四方之内核;又申发为文化或政治上的枢机、轴心地带,所谓“当轴处中”,有“以己为中”的意思,与“以人为外”相对应。
“国”,繁体作“国”,殷墟甲骨文尚无此字,周 初金文出现“或”及“国”字,指城邑。(说文) :“邑,国也,从□(wéi)”,原指城邑。古代的城,首先是军事堡垒, “□”示城垣,其内的“戈”为兵器,表示武装,含武装保卫的天子之都之义,以及诸侯辖区、城中,郊内等义。
由“中”与“国”组成“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如青铜器(何尊》铭辞记周王克商, 延告上天日:“余其宅兹中国, 自之辟民。 ”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如《诗经.大雅.民劳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释目;“中国, 京师也。”
《孟子·万章》讲到舜深得民心,天意,“夫然 后之中国,践天子位。”这些用例的“中国”,均指居天下之中的都城,即京师,诚如刘熙为《孟子》作注所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
《中庸》:“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古人认为凡事要秉承天命。天人合一●中之所指,即仁之所在。仁之所在亦即神灵所在。
在古代中0一词的含义是仁所在之国。承天接地有神灵庇护具有正统权力的国家。周王朝没落后,便以周王朝故地以为正统权力的所在,这时的“中国”并非指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地理与文化概念,其意与“中州”、“中夏” 、“中原” “中华”差不多。就地理范围而言,“中国” 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
西周时期,“中国”泛指西周极其附属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到东周时期,随着诸侯国的膨胀,楚国占据的湖北、四川等长江流域地区也被包含在 了“中国”之内;秦汉时期,“中国” 进一步扩大,基本包含了今天的除西蒹红新疆以外的地域。
汉代之后,人们通常将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此,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为取得汉人的心理认同,往往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北魏后自称“中国”,将南朝叫做“岛夷”;面当时的南朝汉人政权虽已逃到南方,仍以“中国”自居,称北魏为“魏虏”。
又如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中国” 在古典文献中有时还被用作诸如京城、中原地区、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国内等意。
作为各朝代通称的传统国名之“中国”,在明末清初以降便得到西方的了解和使用,清朝入关以后,也被统治者和一般臣民当作与“大清”对等的习惯性国名。
从康熙时代开始,“中国” 作为与“大清”同义且更为西方人所熟悉的延续性国名开始进入近代国际 条约(如《尼布楚条约》) 。
又清中叶以后 “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国名,更是直接与China等词对应,在各种国际条约的中外对照本中被习惯性运用与“承认”。
晚清时期,不仅在外交文书中,“中国” 作为国名使用早已成为常态,在中外人士所创办的各类新兴中文报刊上,以“中国”指称大清王朝所代表的历史悠久的国家,也已是司空见惯。
到了清末新政时期,清朝官方颁布的正式条例、国家章程和重大法规,以“中国”作为国名自称的做法,更为流行并且相当正式。各种以“中国历史”命名的教科书也纷纷涌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