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暴出轨,为何有的女人能止损,有的却不肯离婚?

如题所述



1.我没有及时止损是因为我得到了利益。

这段时间,“家暴”成了热词。

先是知名美妆博主于雅在微博发声,po出家暴经历。

她一个月内5次遭受家暴,尾椎受伤。视频中,男友粗鲁野蛮地将她拉出电梯,绝望的挣扎令人心疼。

随后,姜的现任乌克兰女友也声称受到了家庭暴力,她说姜有暴力倾向,控制欲强,爱吃醋。

日前,不堪忍受8年前对李阳家暴,决心离婚的金某,居然亲自写了一份文件,原谅了李阳,并表示“我会永远爱我老公”,疑似与李阳复婚。

在大家眼里,家暴男可以算是“渣男阶层”的杰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出轨男,花花公子男等等。

暂且不讨论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他们对伴侣造成的伤害是真实而强烈的。

很多人都很迷茫:已经知道对方的性格,也知道这样会很伤害,不合适,但还是忍不住一次次纠缠。发生了什么事?

都说成年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及时止损,但在亲密关系中,似乎没那么容易。

为什么?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关系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有生命的,所以系统的变化是恒定的,刻意保持不变。

比如一对情侣相爱了十几年,那么这种相爱的状态一定是双方都努力经营了。

否则关系会淡化恶化,制度也会改变。

同理,如果一段亲密关系总是处于某种危机和困境中,那也是因为关系双方都做了一些事情,相互配合才维持了这种状态。

深挖一下,双方都从这种关系模式中获得了一些利益,从而有了共同维持现状的动力。

有人可能会质疑:

我在感情中受了那么多苦,差点丢了性命。我得到了什么好处?

这里面有“猫腻”。

我对你好,你也要对我好。

Yuya在视频中提到,每一次家暴后,男友都会真诚道歉,承诺一个接着一个,甜言蜜语,攻击不断。

最终的结果是,女性往往会心慈手软,言归于好。

什么是“心软”心软?

其实放下过去的美好只是一种表象。

这背后,可能是在印证我的基本逻辑:你看,我说的对吗?我对他那么好,他知道,他也会对我好的。

这种基本逻辑的形成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与父母的言行有关。最后是内化:我对你好,你也要对我好,绝不会无礼。

然后在这种引导下,我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结交朋友,建立各种关系,每一次的正反馈都得到确认和强化。

久而久之,成为支撑世界观的不可动摇的基本信念。

直到有一天,有人出现了。我真的很爱他,也尽力对他好。

但是他呢?

家暴,出轨,自私冷漠,不顾我感受。

这与基本信念不符。

这时,一般有两种防御方案:

一种是向外攻击,给对方贴上“渣男”、“极品”、“异域”的标签,把个案赶出信仰,生死与共;

这种人可以及时止损,但如果不成长,可能会在新的亲密关系中再次受到伤害。

另一种是从内部攻击:他对我的所作所为一定是我做得不够好,没有得到他的认可。是我的错,不是信仰的锅。

这种模式源于童年,缺乏父母的爱和关注的孩子无力去责怪父母,什么事都怪自己,于是更加努力地去迎合和讨好父母,乞求更多的爱。

在亲密关系中,这种创伤被重新激活,被迫重复开始。

所以,当对方心软时,很容易心软:

一是借助“做得更好”的机会,迅速忘记对方带来的痛苦,开始新一轮的幻想;

第二,有机会继续证明自己的基本信念,不相信自己的善良,得不到应有的回应。

你不是给对方一个机会,而是给自己一个机会,这是好处之一

3.我搞不定你,我魅力不够?

我有一个朋友,很漂亮,很优秀。她老公貌不惊人,还和别的女人有一腿。

她变得目光暗淡,敏感,自卑。

最后的结论是:我的吸引力不足以让他死心塌地。

我想到了之前频频曝光的PUA男人(简单来说就是泡妞高手)的压制策略:越是优秀的女人,越是要忽视和压制,挫伤她的自信心,让她失去自我,让她很容易被操纵。

这群男人其实挺聪明的,精准的利用优秀女性的自恋来攻击。

自恋受损后,一般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捍卫自恋,想尽一切办法展现更好的自己。

这些人的核心信念是:我这么优秀,我不信我征服不了你。

一是彼此认同。自恋的能量转化为同等强度的自卑,一个人甘于被操纵,无法从关系中逃脱。

这些人的核心信念是:我曾经那么坏。没有他,我将一无所有。

无论哪种方式,不好的关系都会维持下去。

另一种自恋是“圣母情结”。

比如铁凝小说《永远有多远》里的白省,总是热脸贴冷屁股。当另一个爬上高枝的男朋友被抛弃,带着不到2岁的女儿回来,想找百大省当接待员时,她为小女孩的脏毛巾难过:

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太难了。我想救他们。

忘记了过去的伤害,我很快结婚了。

“圣母情结”的根源在于全方位自恋的固着。小时候,父母的关爱越不充分,她就越需要在婴儿期保持全方位的自恋来支撑生活。

等我长大了,有能力照顾自己的时候,我会把这种无助感投射出来,和别人一起满足自己的万能感。

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

不惜牺牲宝贵的时间、金钱和情感,只为回头“浪子”的满足感:

你这个人渣,我还对你这么好,我真的很棒,你不珍惜我吗?

通过自恋来维持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这是第二个好处。

我不相信童话都是谎言。

一个被家暴的女人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这段感情。她流着泪说:

我不相信我的爱情是这样的。也许他有他的困难。

爱情应该是什么样的?

大多数女性朋友,不管是未婚还是已婚,都会开始沉迷于一种幻想,双眼荡漾。

我总结了一下。这些幻想有几个基本点:

一个完美的超级伴侣;

一段感同身受,牢不可破的关系,三千弱水只取一瓢的情节就更好了;

只有幸福和确定,没有痛苦和分离。

问:你身边有这样的爱吗?

犹豫片刻,摇摇头,但随后补充:但很多小说电视剧里都是这样,很多情歌都是带着同样的感觉唱的。

是的,毕竟从安徒生的“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开始,从小就是这样的套路。

这些作品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理想对象的幻想和投射,因此他们坚信:

虽然暂时找不到,但不代表世界上没有。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唱赞歌?

这种坚持也是从小开始的。

当他们意识到父母不完美时,沮丧的孩子开始想象他们理想中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以及理想的相处模式。

如果父母特别坏,这种幻想也是一种抚慰伤口,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力量。

而以上关于“理想爱情”的基本点,几乎就是当年“理想父母”的再现和延续。

那些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只是更擅长素描、描写和表达而已。马里索尔的阴谋可能充满了他们的预测。

所以,当真正的爱情不尽如人意时,防御机制会屏蔽掉一些东西,包括:

接受爱情的失败:我的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拒绝接受伴侣的人崩溃:他一定有他的难处;

接受关系的分手:再等等,就好了。

当真正的爱情崩塌时,“理想的爱情”支撑了对美好和完美的向往,也支撑了人的基本动力,这是第三个优势。

5.怎么破“猫腻”?

其实无论是捍卫基本信念,自恋,还是理想爱情,都是在捍卫自我完整。

因为它们被注入到人格中,是核心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一种防御失败都会造成自我瓦解。自我解体的体验是:

原来熟悉的世界崩塌了,所有的感情都变得空灵虚幻,一切都不再值得信任。

身处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陌生情境,威胁与危险并存,焦虑与恐惧比比皆是。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要存在?自毁和动力系统损坏。

为了避免这种存在主义危机,潜意识创造了很多“花招”来说服你留在这段关系中,并尽力保持系统的平衡。

这样,你就会留在你熟悉的世界里。

所以,如果不能阻止伤害,不一定是放不下他,而是放不下自己。

要想破解“诀窍”,就得打破这种平衡,让系统失灵,然后重建。所谓“不破,不立”。

当系统改变时有两种情况:

第一,当遭受的伤害远远超过获得的收益时,一般会危及生命。

比如于亚,被杀的恐惧战胜了自我瓦解的恐惧,觉醒了。

第二种:自我认知,主动成长改变。

害怕自我瓦解的人,其实是在抗拒成长。成长意味着更新和改变,也意味着失去和分离。

但是增长也会有新的收获:

放弃“我对你好,你也要对我好”的信念,会获得更整合的视角:不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三观,他在身体上或情感上虐待我,都不是我的错;

放弃不健康的自恋,会获得更广阔的自由:我定义自己的价值,不需要通过他证明什么;

放弃理想爱情的幻想,你会得到更踏实的态度:允许童话破灭,将力比多抽回现实,解决当下的问题。

其实很难体会到成长的快感,因为很多人缺乏在打破中重建秩序的能力。

自我解体后,是无尽的黑暗,消极,颓废。

然后试着借助一些外力,比如和清醒的家人朋友聊聊,或者请专业的咨询师。

无常是恒,自我不能太执着。只有保持迭代更新,CPU才能适应更复杂的环境,对吧?

只有不断迭代更新,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抓住每一个成长的机会,尽情成长,这才是你能从中获得的真正收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