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的温庭筠为何被认为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温庭筠为何心比天高?

温庭筠之所以被认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本身虽相貌丑陋,但才情纵横,不将很多朝廷官员放在眼里,又放浪形骸,不修边幅,被很多官员认为此人虽然极有才,但不适合入朝为官,于是温庭筠屡试不第,后来即便做了官也难一展所长,屡遭贬谪,一生坎坷,最后还在贬谪途中去世,堪称凄凉。下面分别就其:“心比天高”与“命比纸薄”作简要介绍。

首先说温庭筠的“心比天高”。温庭筠的少年生活并不太好,父亲病故后被父亲生前好友段文昌带到京兆杜陵,跟自己的儿子段成式一起读书。这个段成式正是与温庭筠、李商隐骈文齐名,并称“三十六体”,与温庭筠一辈子的好朋友,同时未来2人还成为儿女亲家。

温庭筠跟随段文昌的任所去了不少地方,后来段文昌去世,温庭筠便去了长安。由于温庭筠学问确实是不错,不光自己诗词文都极佳,又精通音律,少年时期就已经名震长安,但由于他过于放肆,还喜欢流连烟花柳巷,被很多了解他的才华又知道他的秉性的士大夫所不齿,认为这样的人不适合当官。

光是这样倒也罢了,他还在考场帮助别的考生作弊,虽然自己八叉手就能成赋,但品行不端,因此总是落第,后来向主考官上千言书才混了个差事。当时的丞相令狐绹对他也不错,唐宣宗又喜欢《菩萨蛮》曲,本来令狐绹让温庭筠替他创作曲子叫他不要外泄,哪里知道他还到处宣扬,随后又讥讽令狐绹不学无术。

这样的温庭筠恃才傲物,真真是心比天高,又喜欢流连艺馆酒肆,狂得没边,还常常口无遮拦,即便再有想用他的人也得掂量掂量自己受不受得了他的这副狂傲的性子,所以他往后的凄惨日子基本上就跟他的性格有极为重要的关系。

其次再说温庭筠的“命比纸薄”。由于温庭筠的性格很难讨人喜欢,虽然可能很多布衣文人喜欢他与愿意和他结交,但一般官员对他都是敬而远之,就连令狐绹都已经对他心生怨恨了,更何况其他的官员?

温庭筠当的官基本就是县尉,检校员外郎,又回长安做国子助教,也在节度使幕府任职,但级别也就在从六品,结果后来又触怒了宰相杨收,于是再次被贬,这次是被贬为方城尉,到任后不久就病故了。

温庭筠的心气高,但他脑子并不笨,反而极为聪明,但情商太低。本来他在令狐绹的相国府中待遇不错,他却成天跟那些豪门纨绔子弟喝酒寻欢,又加上多次嘲讽令狐绹,因此后来落魄之中多次向令狐绹上书献诗,希望能过点好日子,这个时候的令狐绹哪里还会提携他,而且心里也怨恨他,在自己任淮南节度使时,明明在当地也毫无礼数,不来拜谒自己,更不愿意帮他。于是,毫无根基的温庭筠在坎坷中度过自己的后半生。

综上所述,温庭筠坎坷的一生很多情况其实都是由于他自身的性格缺陷造成的,本身才情极高的他眼高于顶,很多人都不放在眼里,连令狐绹这样一位武将出身的人做宰相都会被他嘲讽不读书,造成的后果就是后半生都没过顺遂,在贬谪的任所离世。如果用当时和他相交的一位文人的话,来概括他的后半生的坎坷极为契合,“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心比天高的温庭筠就像鹦鹉,才学再高换来的可能只是对本身命运的牵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9

温庭筠虽然才华横溢,但一生颠沛流离,有人说他“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究其原因,因为他不守规矩!

不守考场规矩

温庭筠也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不是老老实实地只答自己的考卷,他还帮别人作弊。很多考生都很膜拜他,他也因此而沾沾自喜。考官对此也有耳闻,于是,又一次考试的时候,专门给他放了一个特座,由老师亲自监考。温庭筠很快答完自己的考卷,交卷出场了。可是后来才知道“私占授者已八人”他这么会儿工夫,不仅答完了自己的考卷,而且通过口授,替其他八位考生也答了试卷。这件事让朝廷非常恼火。

不守人情规矩

温庭筠有一个哥们,他的父亲是宰相令狐绹。因为唐宣宗喜欢《菩萨蛮》曲子,所以,令狐绹就投其所好,拿了温庭筠写的《菩萨蛮》二十首献给唐宣宗,并告诉唐宣宗说是自己写的。同时,他还专门嘱咐温庭筠,这件事,不可泄露。

温庭筠可倒好,到处宣扬炫耀。这还不算,他还讥讽宰相令狐绹读书少,只能“中书省内坐将军”。这一来二往的,真把宰相得罪了。原本唐宣宗还想把温庭筠弄成甲科进士,结果令狐绹上奏:“此人,有才无行,不宜与第”。所以,温庭筠直到50岁也未能考取功名。

不守判卷规矩

65岁的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并得到一个机会以主考官的身份判考生的试卷。这下温庭筠可是得意的很。毕竟以前在科举考试上自己摔了很多跟头。于是,他改变了判卷的规矩,只看内容,不看名字。他觉得好的文章,就张榜公布。并称赞这些文章“声调激切,曲备风谣”。

结果呢,这些文章大多都是讽刺官场的。这让很多权贵如芒刺背。于是,新上任的宰相杨收,写下一纸公文,称“孔门以德行居先,文章为末。尔既德行无取,文章何补焉?徒夸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将温庭筠贬为了方城尉。

数月后,温庭筠病逝于方城,终年六十六岁。

第2个回答  2020-04-01

说温庭筠“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一点儿也不为过。

什么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简单来说,就是虽然有着远大的抱负,但是命过于轻薄,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显然,这句话用在温庭筠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温庭筠出生于812年,当时唐王朝的政局已经相当不稳,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代,温家传到温庭筠这一代,虽然已经没落,但是仍然是一个大家族,家族子弟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育。温庭筠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天资聪颖,饱读诗书,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与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温庭筠想到官场中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在乡试之中,他一路过关斩将,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秀才。

不过,在此后的会试中,温庭筠却没有考中,之所以没有考中,是因为温庭筠沉迷于欢场,以至睡过了头,误了考试。公元847年,温庭筠再次参加会试,结果还是落榜,自此以后,他不再参加科考,终日混迹于青楼妓馆,写的诗词也大多是花前月下。然而,到了唐懿宗时期,朝廷中有人很欣赏温庭筠的才学,将他推荐到朝廷中担任国子监助教,这是一个从六品的官职,专门负责科举考务。

事实上,温庭筠完全可以借此为跳板,让自己再上一层楼,然而,温庭筠最终还是因为恃才傲物,受到了贬黜。话说当时宰相令狐绹也是温庭筠的粉丝,有一次,皇帝出了一个“金步摇”上联让大臣们对,没有人可以对出来,结果温庭筠站了出来,答:“玉条脱”,让皇帝非常高兴。事后,令狐绹便问及“玉条脱”的出处,结果温庭筠不耐烦地说道:“这出自《庄子》,你怎么连这都不知道?”此后,温庭筠彻底地得罪了令狐绹,后来被令狐绹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一贬再贬,最终落寞而死。

因此,说温庭筠“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是有道理的。

第3个回答  2020-04-01

温庭筠陷于牛李党争的政治斗争漩涡之中,游离于两个朋党之间,却又不依附于任一派系,在政坛中没有真正的依靠,导致了在官场上屡遭排挤,被权贵百般压制,仕途坎坷、命运多舛,最终抑郁而亡,可谓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温庭筠对裴度、李德裕推崇备至,早年结识李德裕,向他投诗陈情希望得到荐引,但没有获李德裕提拔重用。后来李德裕面临牛党打击时被流放崖州时,温庭筠挺身而出赋诗为李德裕鸣不平:“丰沛曾为社稷臣,赐书名画墨犹新。几人同保山河誓,犹自栖栖九陌尘。”

李德裕大中三年贬死崖州之后,温庭筠政治上无所依傍,其便转而结交牛党要员,“出入令狐相国书馆中,待遇甚优”,也曾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博饮狎昵。但是他又因为自身性格原因,对令狐氏不断嘲讽。牛党一派凭借着公卿显宦的身份大力扶植党羽以扩充自身势力,令狐氏因为姓氏少,令狐绹大力提携同姓之人,以至有许多姓胡的人都冒姓令狐。温庭筠因此作诗挖苦称:“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胡悉带令。”

还有一次令狐绹向温庭筠问一个典故的出处,温庭筠回答说:“出《南华真经》,非僻书也。冀相公燮理之暇,时宜览古。”还写诗“中书堂内坐将军”讥刺令狐学养尚浅。

唐宣宗喜欢唱《菩萨蛮》词,令狐绹就让温庭筠做枪手替他写了一篇进呈给宣宗,叮嘱温庭筠不要泄露代写之事,但是温庭筠并不在意,把真相告诉给了别人。

由是令狐绹与温庭筠的矛盾日益扩大,再加上温庭筠曾与李党交往过密,这些对他的仕途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结果就在温庭筠中进士,以“玉条脱”对上了宣宗的“金步摇”获得皇帝赞赏,打算赐以甲科进士出身时,遭到了令狐绹的阻止。令狐绹称温庭筠“有才无行,不宜与第”。最终只获得了方城尉的小官。

咸通中,又发生了“乞索”之事,遭到了令狐绹的进一步折辱,而且极力散布温庭筠的“狭邪丑迹”,使温庭筠的“污行”遍闻于京师。虽然温庭筠后来上书雪冤,但是势单力薄、位卑言轻,无果而终。

温庭筠也曾反思过与令狐绹之间的种种过往,对于讥刺令狐无学之事亦深怀憾意,其“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即是此种心态的折射,然此时已经于事无补了。

第4个回答  2020-04-01
因为他有着文人的清高傲气,温庭筠和那些有名的不得志的名人一样,有着一身清高傲气,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守“规矩”,就导致他得不到赏识,所以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