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为什么"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因为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

1.“少不看水浒”,《水浒传》这本书讲的是108好汉黑暗的社会现实所迫,逼上梁山的故事,年轻人缺少人生阅历,思想相对单纯,很难看到表象背后百转千回的人际关系,尔虞我诈的算计。人性是多面的,如果陪皇帝踢球的是宋江,谁又能保证他不是另一个高俅呢?

如果没有走投无路,大部分的好汉一定还是愿做良民,绝对不会选择上梁山。《水浒传》可以说写尽了人性的丑恶与复杂,是解读人的最佳范本。

但是,年轻人只看到了“仗义”与“热血”,路见不平一声吼,却无法理解成人世界的险恶。他们相信“兄弟义气”、“两肋插刀”才是绝对真理,更深层次的东西,却很难领悟。

其次,年轻人血气方刚,容易冲动,看到书中打打杀杀,除暴安良的故事,不自觉就会模仿。轻则打架斗殴、惹是生非,重则有样学样、生出反骨,造成了很大的社会不安定隐患。

而年纪大了之后,看水浒的故事就不仅仅是打打杀杀那么简单,反而因为一辈子的见识可以洞悉里面人物的善恶美丑,不仅如此年纪大了之后看水浒,虽然腿脚不灵活了,但是却依然能回忆起年轻时的血气方刚。

2.《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各种权谋算计,阴谋诡计,本来就城府很深的老年人,读后更是工于心计,老奸巨猾。但是人上了年纪,往往更追求返璞归真,他们不再需要浮世的功名,只希望生活能够简单些。

扩展资料:

全句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是金圣叹先生说的。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一说原姓张。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自称泐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

他乩降才女叶小鸾,写下动人篇章,成为江南士人佳话,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圣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8

少年人年少气盛,有人认为这时《水浒》看多了,会过多的染上其中的蛮横和冲撞,不利于成为一个沉稳的人,而中国人普遍是将“沉稳”当作是成熟的标志的。 

说“老不看三国”,是因为认为人在年老时经验已经够多了,再过多的接触《三国》的尔虞我诈,不仅让这个人是很可怕的,而且还认为这是不养身的:中国人认为老年如黄昏,更多的是平心静气,而非绞尽脑汁,弄坏身子。 

总之,“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

扩展资料:

《水浒传》故事简介:

1、《水浒传》的故事源起于北宋宣和年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宋江、吴加亮(吴用)、晁盖等36人起义造反的故事,成为《水浒传》的蓝本。

2、《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三国演义》故事简介:

1、《三国演义》是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的《三国志》、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裴松之注的史料,以及作者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成为现在最常见的120回本。

2、《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3、《三国演义》故事开始黄巾兵起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汉、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浒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05

1、少不看水浒:青少年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对事物没有正确的认知,总喜欢模仿,心智不成熟。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容易冲动。而《水浒传》中讲的是都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故事,江湖义气很重,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为朋友两肋插刀,所以说少不看水浒。

2、老不读三国:年老的人本来就生活阅历丰富,很会老谋深算,  而三国里对于计策谋略、争权夺势之野心、尔虞我诈之伎俩描写甚多,若再读了三国,会更加老奸巨滑。说人们在年老体衰以后要抱着平常心,要返朴归真,要活出真道行。所以说老不看三国。

扩展资料:

1、《水浒传》艺术成就:《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显示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水浒传

百度百科_三国演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29

少不看水浒是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学里面的英雄好汉,形成不良的习性,所以少不读水浒。

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三国一书有太多的人世沧桑与人生感慨在里面,老年人读了难免心潮起伏,不能自抑。

先说“少不看水浒”,《水浒传》这本书讲的是108好汉黑暗的社会现实所迫,逼上梁山的故事。年轻人缺少人生阅历,思想相对单纯,很难看到表象背后百转千回的人际关系,尔虞我诈的算计。

人性是多面的,如果陪皇帝踢球的是宋江,谁又能保证他不是另一个高俅呢?如果没有走投无路,大部分的好汉一定还是愿做良民,绝对不会选择上梁山。《水浒传》可以说写尽了人性的丑恶与复杂,是解读人的最佳范本。

但是,年轻人只看到了“仗义”与“热血”,路见不平一声吼,却无法理解成人世界的险恶。他们相信“兄弟义气”、“两肋插刀”才是绝对真理,更深层次的东西,却很难领悟。这样容易造成人生观的偏狭,以及为人处世上的莽撞与非理性。

所谓“老读三国是为贼”,贼是奸诈之意。人们常说“姜还是老的辣”,意思是老年人阅历丰富,办事老练,不好对付。《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各种权谋算计,阴谋诡计,本来就城府很深的老年人,读后更是工于心计,老奸巨猾。

但是人上了年纪,往往更追求返璞归真,他们不再需要浮世的功名,只希望生活能够简单些。所以,与其读《三国》,不如看《水浒》,老夫聊发少年狂,人生才算活出了真豁达。

扩展资料:

《水浒》是描写北宋年间以宋江等人为首对一些反叛势力聚集的故事,讲的是官逼民反,江湖义气和杀人斗狠。特别是武松、鲁智深和林冲,最能牵动人们的神经。《水浒》中还有些糟粕也写得相当精彩。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期,最易受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影响,也容易受槽粕影响引起心理邪向变化。

总之,青少年痴迷《水浒》,学江湖义气,学桀骜不驯,学比勇斗狠、打打杀杀,或学西门庆之类,沾染流氓习气,不仅容易误了青春,也容易造成社会问题。对于《水浒》有比较有鉴别有指导地去阅读,才能正确吸收养分,才能有利他们健康成长。

《三国演义》是在我国汉朝末年三国分立的史实基础上,加以虚构丶夸张、比兴等手法写出的一部小说,侧重追求人们斗智计谋和心智比拼,有意识地夸大对诸葛亮等人的智高一筹的描写和吹捧各为其主式的忠诚,不厌其烦地宣扬宿命论和天命论。

老年人半世沧桑阅人无数,有的人就是从勾心斗角的生涯中走过来的。到暮年他们醉心《三国演义》中的权术和斗智,依然注重心智比拼,用这样的手段对待生活,对待政府和周围环境,那就会促使社会缺乏诚信,到处是尖诈和计谋。则会促成新的犯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浒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1-05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一句古代俗语,指的是人在年少的时候不应该读《水浒传》,年老的时候则不应该读《三国演义》。 

“少不读水浒”是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学里面的英雄好汉,形成不良的习性,所以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上了年纪的人读《三国》,常常会唤起当年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产生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所以老不读三国。

扩展资料:

《水浒传》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不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丰富,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显示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