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的定窑白瓷

如题所述

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施釉一般用蘸釉法,器外壁的腹下至底部都不施釉。釉的质地随器物的不同而异。施在胎体较厚重器物上的釉比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是白里泛青,釉水凝聚处多呈青绿色,釉面有开片。胎质细腻者,胎色洁白,则施白釉,釉质很细,表面釉光莹润。?
时至北宋,定窑瓷器脱颖而出,虽仍以烧造白瓷为主,但另兼烧黑釉、绿釉、酱釉及白釉剔花器。刻花装饰方法被大量采用,按工艺细分,可列为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北宋定窑的刻、划花技法与当时的其它窑口瓷器颇为不同,给人一种很“硬”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可以打一个比方来形容,如用钢刀在松软的木料上刻花,受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会随着刀具的刻压而下陷,此谓之“软”,而在坚硬的红木上刻花,受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则不会下陷,使刻纹轮廓更为鲜明,此谓之“硬”。 刻划花的装饰手法流行于北宋,至金代则出现了印花的技法,定窑印花装饰看不出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有可能受定州缂丝的影响,制瓷匠师采用缂丝纹样粉本刻模,因此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从釉色来看,金代定窑的釉色与北宋时有所不同,不如北宋时滋润,而带有粉质感,亦显得较为稀薄,突出于器表的纹饰微露白色。
占定瓷大宗的北宋定窑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征: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由于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足面(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笔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这种现象十分奇怪,但在鉴定中却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鉴定之关键。
另外,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现象,但无论大小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几乎无钩手。 北齐以前,中国的陶瓷器基本是青瓷,北齐时出现了最早的白瓷,经过隋代的发展,至唐代时陶瓷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分布局面。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此时期最著名的白瓷窑口是邢窑,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窑位于太行山东麓,散布在内丘县冯唐村、宋村以北,临城县祁村、双井村以南,内丘县西丘村以东,隆尧县双碑村以西的狭长地带内。内丘县城关一带的唐代白瓷窑最为集中,烧制白瓷的质量也最为精致。唐代瓷窑多以所在州命名,内丘在武德五年(622年)改隶邢州,故名邢窑。
邢窑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白釉又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好。一般器物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器型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邢窑白瓷多像这件注子一样,素面无装饰,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器中也出现了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唐代后期,邢窑由于制瓷原料等方面的原因,渐趋衰落。河北曲阳定窑受邢窑的影响继之而起,成为北方著名的白瓷窑。除邢窑与定窑外,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平定窑与浑源窑等,也都以烧白瓷为主。因此在北方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
唐初定窑瓷器胎质较粗,胎色青灰,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已烧结;白釉器物内壁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润,积釉处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经过仔细淘洗,胎质坚硬,胎色纯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无化妆土,釉色乳白,个别积釉处呈灰绿或浅青白色,釉质细洁失透。晚唐至五代时期胎土质地更细,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外,均施满釉。此时期在定窑中还有一种带“官”或“新官”字款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轻巧,质地细洁,呈纯白色;釉面滋润,釉为乳白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满釉。唐至五代时期,刻划“官”或“新官”款的定窑白瓷胎薄细腻、制作精巧,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北宋早期白瓷釉色白中泛黄或部分闪青,有些白瓷在器身上还有刻划花纹装饰,如这件北宋的定窑弦纹双兽耳簋,宋代瓷器空前发展,不但出现了五大名窑,而且邢窑一统白瓷天下的局面也不复存在。经济繁荣是宋瓷发展的物质基础,宋代的制瓷业分工明确,使其产品更为精细。由于宋时“兴文教,抑武事”,这使宋瓷表现出优雅的文人气质。 宋代定窑白瓷窑址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北镇、东燕川村、西燕川村,古属定州故称“定窑”。曲阳位于河北南部,在邢窑窑场之北,因而定窑对邢窑的工艺有所继承,成为宋代白瓷的精品。邢窑和定窑瓷器,均为白瓷佳品,其特点却各有千秋。
首先,从窑场的范围及生产规模上看,邢窑窑址在河北南部,内丘县、临城县北部约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东燕川村、西燕川村等地。邢窑窑址小而分散,定窑窑址大而集中,无论是涧磁村的中心窑场,还是东燕川村、西燕川村的窑区规模都很大。其次,邢窑的粗白瓷和晚唐五代的定窑白瓷水平较接近,二者区别是邢窑工艺比较规范,成型、制胎、修胎较规整,胎和釉的质地较相似,器物各部位施釉均匀。而此时的定窑白瓷白度不一,有的泛青,有的泛黄,有的白中泛灰,加之窑中气氛控制不够稳定,有明显的流釉现象,这些情况是邢窑所没有的。
再次,从修胎上讲,晚唐、五代邢窑无论粗瓷、细瓷,施坯工艺多娴熟准确,切削干净利索;而定窑瓷器的修坏工艺却不太成熟,旋切不整之处,存在跳刀现象,工艺略显粗糙,这些缺点在邢窑瓷中是没有的。定窑修底的旋切法受邢窑影响,至宋时工艺才发展成熟,能熟练、准确地切削。 邢窑和定窑在胎质上的区别是:邢窑白瓷分粗、细两种,细白瓷在加工工艺上,每个步骤都很讲究,烧成后白度很高。而粗白瓷产量大,质地粗糙,生产过程中,不管是捏练还是陈腐都不够充分,白中常泛黄,到五代时部分产品的工艺水平有所提高,胎体中少有气孔夹砂现象,烧不熟的现象已基本克服,渐趋细腻。而晚唐五代的定窑白瓷和邢窑白瓷中的粗瓷相似,入宋以后,定窑水平大大提高,甚至达到了胎比釉白的程度。
最后是釉层上的区别,邢窑是镁釉,高温下黏度大,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泽度好,但釉色有乳浊感,不透明,釉色稳定,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调。这就使乳浊釉对胎体有良好的遮盖性,器物施釉到底,质优者足心也施釉。而当时的定窑产品釉料配置不稳定,就釉而言也分粗细两种,都不够光洁,光泽度差,宋代定窑白瓷流釉现象在唐、五代时期的作品上已有体现,施釉薄厚不均,有严重的流釉现象,流釉、积釉处颜色较深,施釉不齐,足心多不施釉,少数施釉者也只是略施一点,既不整齐也不均匀,定窑在五代时工艺水平有所提高,但多数白瓷仍白度不够,发青、发黄都很常见。到了北宋时期,定窑瓷多为象牙白,部分为粉白色。
以上是邢窑和定窑在同一时期的区别,至北宋时定窑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北宋中期还发明了覆烧的工艺,由于邢窑不采用覆烧工艺,产量较低,因此定窑很快取代了邢窑的地位,迅速占领了市场。与北宋同时期的辽代,瓷窑也烧制以白瓷为主的产品,在辽代的墓葬及遗址中白瓷较常见,可见辽白瓷在辽代陶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