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一写你喜欢廉颇的原因400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1

让我感动的“廉颇”

“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指背着荆条请罪,形容向人赔罪认错,请求责罚。这个成语的主角廉颇令我感动。

话说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官职居于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很不服气。觉得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战功。可蔺相如就凭着一张嘴反而爬到了他的头上。他决心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闻此消息,处处避让廉颇。直到后来,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堂堂大丈夫,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将军,面对几万敌兵都毫不畏惧,却为了一个错误,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谢罪。当我看到这里,心为之一震,不仅是因为背着荆条背会痛,更因为廉颇那颗坦诚之心,那种勇于认错,能屈能伸的英雄气概。我真佩服廉颇,他完全可以派人送礼给蔺相如,令下人代他道歉,保住他的威严。可他却勇于放下面子,亲自请罪,让世人惊叹不已。

廉颇这种大将军都能为了一个错误而置脸面于不顾,何况我们呢?

廉颇敢于认错的勇气真令我感动!

作文廉颇我想对你说

蔺相如——提起这三个字,我想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在学完《完璧归赵》这篇课文后,我便对他起了仰慕之情。

他是一个有勇有谋,机智的人,因此,他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一直无人取代。

在现在的社会中像蔺蔺相如的人也很少有,多数人都很有才华,但缺少勇气,换个角度说,就是很自私,做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为大局着想,但在《完璧归赵》中,当秦王拿着和氏璧,但并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的意思时,蔺相如便借口和氏璧有瑕疵的理由,从秦王手中拿回和氏璧,然后把和氏璧高高举起,说:“臣认为贫民之交,尚且受信,更何况是一国之君?今天,臣看大王没有交换城池的诚意,所以将和氏璧收回,如果大王一定要抢强,臣只有和这和氏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害怕蔺相如真的将和氏璧撞碎,只有答应在五天以后再正式交换城池,聪明的蔺相如却趁此机会,派人乔装,走小路带着和氏璧回赵国去了。

等秦王发现被骗时已经来不急了。

蔺相如的机敏吸引了我,他的勇气更加让我钦佩,你或许不会有太多的感触,但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如果赵王把这项任务交给你,你会怎么样?你有勇气说出蔺相如所说的话吗?你能够将和氏璧完整的带回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退一步来讲,你我也一定不会去接受这一个任务,因为你根本不能放弃你那荣华的生活。

当今社会是黑暗的,但人心更加黑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利益和金钱腐蚀了多数人的灵魂,只有及少数的人能够认清自我,多数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用出各种阴谋诡计,做了多少伤天害理之事,有的还为了金钱和利益白白送出了自己的生命。

之是多么可笑,拿他们和蔺相如相比,简直是两种极端,而且是两种不同的极端。

或许还是一个学生的我没有资格去评论谁,没有权利去指责谁,给没有能力去揭穿社会的黑暗,但至少我能够在作文中写出我内心的想法,不必虚假的活着。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拥有蔺相如那种机智头脑的人是普遍存在的,并不罕见。

但是有多少人用在正处呢?那写聪明的人往往被“聪明”蒙住了心,最终走向死亡的深渊。

但他们没有像蔺相如那样,没有向社会做出贡献,他们枉费了上苍所给予他们的那机智,灵敏的头脑!活的那么 *** ,死的那么可笑啊!蔺相如,或许他也有缺点,但他有的缺点应该被他光彩四射的优点所埋没了吧

作文 廉颇和蔺相如闹翻以后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

廉颇因此心中不快,居功自傲,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

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

相如的门客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

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

”蔺相如说:“对了,秦王这样威焰万丈,我却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难道我就单独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不过我想, *** 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啊,如果两个老虎相搏斗起来,那情势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

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己十分惭愧。

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 *** ,出使秦国,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归赵”的故事。

他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使大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典故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以廉颇为第一人称写负荆请罪的作文

蔺大人,我对不起你,你才是赵国不可缺少的人才,希望您大人不计小人过,我愿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您的原谅。

”说完,往地上“啪啪啪”的磕了三个响头,蔺相如见了赶紧婉言相劝:“ 廉大将军啊!你这话从何说起呢?要不是你坐镇国都,我们赵国就很有可能会被秦国战领掉,你会知错就改,我就已经原谅你了!”“来!快快请起!”说完 蔺相如便伸出了双手去扶他起来,廉颇见此情景,感动地热泪盈眶,从此以后也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蔺相如也即兴创作了二首对联分别是:“开口便笑古小今凡事付之一小,大度能容,容天容地容,人无所不容。

”“廉颇辱相如,屈在颇, 相如让廉颇,直在如。

”廉颇听了也不禁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作文写一写你喜欢廉颇的原因400字

让我感动的“廉颇”“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指背着荆条请罪,形容向人赔罪认错,请求责罚。

这个成语的主角廉颇令我感动。

话说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官职居于廉颇之上。

廉颇心里很不服气。

觉得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战功。

可蔺相如就凭着一张嘴反而爬到了他的头上。

他决心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

蔺相如闻此消息,处处避让廉颇。

直到后来,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堂堂大丈夫,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将军,面对几万敌兵都毫不畏惧,却为了一个错误,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谢罪。

当我看到这里,心为之一震,不仅是因为背着荆条背会痛,更因为廉颇那颗坦诚之心,那种勇于认错,能屈能伸的英雄气概。

我真佩服廉颇,他完全可以派人送礼给蔺相如,令下人代他道歉,保住他的威严。

可他却勇于放下面子,亲自请罪,让世人惊叹不已。

廉颇这种大将军都能为了一个错误而置脸面于不顾,何况我们呢?廉颇敢于认错的勇气真令我感动!...

对廉颇的评价作文300字

廉颇,一位瑕不掩瑜的历史人物 廉颇是中国历史上令人饮敬的著名军事家。

令人钦敬的特点有三:一、忠勇,二、爱国,三、勇于改止错误。

关于廉颇忠勇的事例,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事例很多。

廉颇为赵国人,忠心为赵国做事,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率赵军攻打齐军,取阳晋之地。

赵王赏识他的忠勇,官拜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后“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

居二年,廉颇复攻齐,几拔之。

后二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

”可以说正是廉颇的忠勇,才捍卫和拓展了赵国的安全,也是赵慧文王的慧眼识才,才成就了廉颇的功名,使廉颇对赵国产生了深厚的爱国感情。

后赵孝成王即位,在馋臣的游说下,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忠勇产生了怀疑,让纸上的谈兵的赵括代其统率部队,使赵国遭受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军事损失——长平之战,赵国锐卒40万,让秦将白起“尽坑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即位,对廉颇更是采用让乐乘取代其军职的不礼貌之举,使廉颇的忠勇再次受到最严重的委屈,于是他由不理解而发展到攻打乐乘的不理智地步,使自己再没有回到赵国的余地,只得落了个逃奔魏国的结局。

由此看来,廉颇的忠勇优点是很突出的,但由于他不善于扼制自己的偏 *** 绪,终于铸成出逃外国的严重错误。

但人们直到现在一听廉颇这个名字,似乎都感觉不到他的这个重大过失,就是由于他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就是能勇于改正错误。

廉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勇将,脾气大,易犯错误,这应是明显的缺点。

但由于他有知错能改的优点,从而使他又成为一个令人可敬可爱的历史人物。

“负荆请罪”,是他在正确处理错怪蔺相如任上卿位列己上的著名故事。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不仅详细写了这个故事,而且还写了有关这方面的其他几个事例。

如长平之战赵国失败后,赵王遂将削去兵权的廉颇起复委用。

这时,原先散去的宾客又都汇聚而来。

这时廉颇对这些势利之徒很是生气,便下了不再接受这些人的逐客令。

这时其中有一人就劝导廉颇说:“您怎么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呢?天下人的交往,就跟在市场上做买卖一样。

您有权势,人们就投靠您,当您失去权势时,当然人们也就不再跟随您了,这是天底下很正常的道理,您怎么能埋怨人呢?”廉颇听后豁然开朗,于是便放弃了自己的主张。

再如,廉颇后来因攻击被赵王派来接替兵权的乐乘,而使自己最终逃往魏国。

但他仍很想念赵国。

后来,赵悼襄王想再次起用他,便派使臣去魏国看望他。

这时的廉颇很兴奋,“饭斗米,肉十斤”,表示自己身体还很硬朗,完全还能再为赵国出力。

他的努力终于因奸相郭开的从中破坏而归于失败,但他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廉颇老矣”,仍壮心不已的完美爱国者的形象。

在有关廉颇的所有一切的战例记载中,廉颇几乎没有一次失败的记录。

在当时诸侯列国中,廉颇不仅善于打硬战,而且还善打坚守战。

长平之战前,秦王派大将白起率锐师攻赵,在秦国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廉颇情知不敌,遂采用坚壁固守的持久战战略战术。

这种战术在当时确实是最正确最恰当的打法。

但由于赵孝成王中了白起的离间计,以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了熟练老成的军事家廉颇,终于酿成了千古悲剧——长平之战的悲惨结局。

也正是廉颇的“人在阵地在,人去军队亡”的客观事实,从而使廉颇成为名列中国著名成功军事家的行列而毫不逊色的人物。

总之,廉颇正是由于他的忠勇爱国,善改错误,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瑕不掩玉的历史人物,一位有着独特个性的优秀军事家,并赢得千古人们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求一篇《我读廉颇》的1000字作文

廉颇 :您好!我是来自21世纪将要毕业的小学生,我虽然对你不是很了解,但是,我从《将相和》这篇课文中知道你是一个“大人”,而不是一个“小人”。

书说: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

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

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

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一次看觉得其实,谁无过错?廉颇你其实是一个大将,而那个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官就比你大,要是我,我也会一时间气昏了头的。

但是,蔺相如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一心躲着你,连早朝都不上了。

此时的你应该识相点,不要计较了,这样才有大将之风。

直到他说为了国家才避开你,你才觉悟。

再一次看,我觉得你其实也是个知错能改的好将军,你最后还是不让我失望,做一个有大将之风的人,你因为佩服蔺相如的品格,而不去跟他计较,和他共同辅国,最后国家安然无恙 。

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合,国家则危。

21世纪的人:1232007年6月19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文章

译文: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做上卿,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

蔺相如是赵国人。

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听到了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一班大臣商议: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吧,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骗;想不让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的大军马上打过来。

(因此)商量不出结果来,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下客蔺相如可以担任这个差使。

”赵王问:“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私下打算逃跑到燕国去。

我的门下客蔺相如拦阻我说:‘您怎么了解燕王?’我告诉他说,我曾跟着大王到边境上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因此我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去。

相如对我说:‘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燕国害怕赵国,他们势必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

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

’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

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勇士,又有智谋,应该可以担当这个差使。

作文:给蔺相如的一封信

廉颇将军:您好!今天我们学习了《将相和》一文,心中有些话想对您说。

您是赵国的大将军,您有着高强的武艺,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让敌人闻风丧胆,我对您非常敬佩。

当您看到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您高,您就不服气了,还扬言要给蔺相如下不了台。

您不服气的原因是您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光凭一张嘴就爬到您的头上。

您这样认为就错了。

您和蔺相如都是赵国不可缺少的人才,您们同样为了保卫赵国而出生入死。

您在沙尘滚滚的战场上与敌人兵戎相见,您是冒着的生命危险在战场上与敌人作斗争。

其实,蔺相如也是在战场上与敌人作斗争,只不过,他的战场不是刀枪箭影的沙场,而是一个无形的战场。

蔺相如为了能完璧归赵,在秦国大殿上,在秦王面前,不畏 *** ,用自己的性命保全了和氏璧。

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让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以此来侮辱赵王和赵国。

蔺相如同样是冒着生命危险,对秦王步步紧逼,逼得秦王没有办法,只好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再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团结就是力量”。

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将军啊。

如果你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会乘机攻打赵国。

蔺相如深谙着其中的道理,所以,当廉颇将军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时,蔺相如时时刻刻躲避着您,并不是因为蔺相如害怕您,而是他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啊!为了赵国的国家利益,为了赵国人民能安居乐业,请廉颇将军不要为难蔺相如了。

祝:身体健康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往往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动而赞叹.多少年来,他们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传颂不衰.然而,令我不解的是,赞廉颇、蔺相如者大有人在,而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谬贤却很少被提及.惊诧之余,感到有点不平.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明白,蔺相如是谬贤推荐给赵王的,没有谬贤,蔺相如恐怕就无缘会见赵王,出使秦国,恐怕也谈不上为维护赵国的尊严而崭露头角,显露才华.诚然,相如不辱君命,廷叱秦王,愿以“头璧俱碎”,敢于“跪请击缶”,使“完璧归赵”,“华丽而归”,其功可谓大矣.但是此功同谬贤的推荐分不开,可以说“完璧归赵”有蔺相如的一半也有谬贤的一半.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真正“脱颖而出”的能有几人?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谬贤,哪会有蔺相如?徐元直推荐诸葛亮,一直传为佳话;王亚南之识陈景润,也已成为美谈.而谬贤之举蔺相如,自也应该大赞特赞.俗话说“慧眼识英雄”.“慧眼”的可贵就在于一个“识”字.谬贤确实“别具慧眼”能“识”相如之才,并能“替人才开路”,把蔺相如这个人才推荐给赵王,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如果“功劳簿”上的名次有先后之分,那么,我认为,谬贤第一,蔺相如第二.谬贤第一,不但是因为他能“识”、能“荐”相如,而且还因为他在向赵王推荐之时,能扬相如之长,不避自己之短,并敢于以己之短来衬托相如之长.这就更加可贵了.为了荐贤,为了让贤才为世所用,为了赵国的荣辱安危,谬贤不计一己之利害,勇于在赵王面前揭“短”,敢于把自己的“短”同相如的“长”对比,肯定相如是“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试想,没有一点为人才铺路、开路的决心和勇气,没有爱才、荐才、用才的强烈意愿,能这样吗?世人都赞扬春秋时期的祁黄羊,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这自然有道理.而谬贤的举才不瞒隐私,不避短,那就更难了.要不是谬贤这样极力推荐,赵王能否“召见”蔺相如,那也很难说呢!“慧眼识英雄”可贵;“舍己荐英雄”更可贵.谬贤既具“慧眼”又能“舍己”,善“识”又敢“荐”,这就是我特别要赞他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 » 作文写一写你喜欢廉颇的原因400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