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题所述

儋州市南丰中心校:陈美虹摘要:简述《新课标》下语文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意义,依论述采用的激兴方法:(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强化学习的求知欲。(二)把握良机,渲染语文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三)以学生为本,创设和谐的培育条件。(四)以读强化兴趣,在对话中情趣济。(五)联系生活实际,以动激起兴趣。(六)以合作式情境,强化兴趣。[关键词]唤起激发稳定语文学习兴趣《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保证学生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必须充分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当前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过程的根本性要求,是促进人的发展。如何激发学生,尤其是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无疑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其心灵不再疲劳,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学习的空间,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生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对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强化学习的求知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人把它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它是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言,是教师谱写一篇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它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例如朱自清的《春》在教学是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的《绝句》中是怎样描绘的?就在同学们进入竟境时,就因势利导地启发说: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春天景物的色彩、姿态的。二、把握良机,渲染语文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轻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三、以学生为本,创设和谐的培育条件教与学的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互动的关系。语文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还有很强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如果过分偏重语言文字训练,而忽视其人文精神,人使其索然无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里有个真实的案例:期末快到了,为了在期末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老师就以考带练,每天的考试,每天的讲题,慢慢地孩子们的笑声少了,多的是埋头苦干。有一次也是测试,当发试卷下去的时候,安静极了,开始考了,大约过去了半个小时,忽然发现没有人写,只是在看着,老师就问:为什么不写呀?没有人说话。老师又说:没事,老师不骂你们,忽然有一个大胆的学生间起来说:老师,我们累了,不想考了。这时这位老师感到一阵阵心酸,老师和蔼地地说:没事,我们就当作练习,不懂的就看书这时孩子们才开始写,从此这位老师在以后的上课时,讲的少了,让孩子们说的多。结果在期末的考试中,孩子们也考出了优异的成绩。所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创建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语文活动氛围,努力产生浸润性的效果,也就是让学生愉快地融洽语文环境之中,自觉地、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而在课堂上,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充分地利用好课前的十分钟,应让学生在短暂的十分钟里感受到语文的乐趣。如可以做一些词语的接龙活动,根据词语最后的一个字来组出新的词语。活动可以由简到难,这样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心理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学习语文的气氛里。或者运用各种手段,如语言描绘、幻灯、投影、录像、音乐、绘画、角色表演等等,再现教材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某一角色,经历情感的体验,产生深切的感受。也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充任教师的角色,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还可以运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描述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保持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四、以读强化兴趣,在对话中情趣共济阅读教学也是学生、教师与文一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已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培养标新立异和开拓创新精神。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感悟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敏锐地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对话中张扬个性。如教《小摄影师》一课,我问学生:小男孩跑了之后还会回来吗?有的学生说:不会回来,他要面子;也有的学生说:他会回来,因为他还没有把相照好;还有的学生说:不一定,你看高尔基那么有爱心,特别是对青少年儿童,要是小男孩体会到的话,就会回来,要是小男孩体会不到,就不会回来了,向学生这种的回答并不是按照课文机械的答案,而是有着充分依据自己独特的见解、体验、意愿,这就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对课文进行了重塑和再创造。五、联系生活实际,以动激起兴趣让生活进入学科课程,是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活动的前提条件,必须受到学生的欢迎,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机械的课文答案,没有联系实际,这让很多学生在学习起来感到很无味,所以就很难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习作的时候尽量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激发学生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要求学《丢沙包》为题目的习作时,有很多的学生都玩过,但是其不知道怎样把这丢的过程描写出来,我就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领他们进行现场的活动游玩,一边玩,一边讲解,怎样开头,怎样把丢的过程描写的仔细,一堂课下来,学生也解决了自己问题,同时也得到了娱乐,两者丰收。所以说学生同时是学习的主人,也是生活的主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生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六、以合作式情境,强化兴趣合作式情境,即主要是小组学习活动方式。合作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学习方式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小组学习活动就是体现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引导,这就要首先培养学生合作的兴趣,其次营造合作的氛围,最后要对合作的成果加以评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相互探讨,生生互动,求得掌握知识和认识深入的一种自主探究教学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槐乡的孩子》为例,这是一篇选读课文,教师在课上要求小组合作形式互相解决生字生词,在初读课文后,教师提出了:槐乡的孩子有什么特点?从那里可以看出?你读完后又有什么体会?这时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畅所欲言,尽情地展现自我。学生的创造力在小组交流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评比结果时,小组代表们发挥得淋漓尽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后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这种让学生们在乐中学,读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也似乎发现了自己,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同时为学生开拓了宽阔的创造空间,使之终身受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