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湖州资料???

关于浙江湖州的资料,急用!!!!!!!!!!

湖州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处苏浙皖三省交汇之地,与江苏省南部的苏州、常州,并称“三吴”。毛泽东1959年12月29日在一封信上为其《登庐山》诗句“浪下三吴起白烟”作注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湖州市域总面积5817平方公里,地貌结构为“五山一水四分田”。气候为典型的江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温度为摄氏16.9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240毫米。
  
  湖州的地形,西倚势若奔马的天目山脉,境内重岗复岭,群山逶迤,异峰突起,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5座,其中龙王山高1587米,比在临安境内的天目山主峰还高出80米,山势磅礴,奇峰异石与悬崖陡壁相间,有仙人桥、龙门瀑布、龙门坎等自然景观。周围云雾变幻,溪谷深切,水流湍急,叠瀑壮观,覆盖着生态完好的原始森林。在700米以上森林呈现出黄红相间的暖温带夏绿林景观,森林面积达2063平方公里,素有“极目千里秀,林木十里深”之称,此乃上海黄浦江之源头。
  
  天目山向湖州东北延伸,与杭州为邻,有座秀丽挺拔的山峰,与庐山、北戴河、鸡石山并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的莫干山,周围4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20.2米,山以竹海流泉、烟岚云雾为胜,形成独特的“清凉世界”。陈毅元帅曾高歌一首《莫干好》,词曰“夹道万杆成绿海,百寻涧底望高楼。”“飞瀑剑池涤俗虑,塔山远景足高歌。”
  
  天目山余脉一直延伸到湖州城西郊、太湖南岸。北宋元丰二年曾任湖州太守的著名词人苏轼有诗曰:“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具区吞灭三州界,浩浩荡荡纳千派。”
  
  京杭大运河和源于天目山麓的东、西苕溪纵穿横贯湖州全境。苕溪东经由页塘(申湖航道,称“中国莱茵河”),流于黄浦江,北经56条溇港注入烟波浩渺的太湖。境内水系密如蛛网,交织一起,形成江南水乡。
  
  我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诗人鲍照、白居易、杜牧、颜真卿、皎然、张志和、苏轼、司马光、王十朋、赵子昂、戴表元和郑板桥都曾赋诗书画赞美湖州的秀美山水。有诗曰:“山从天目成群来,水傍太湖分港流。湖上清溪溪上山,人映清波波映楼。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第二节 建置与历史沿革
  
  
  
  湖州远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5500年),已有人类聚居。
  
  湖州建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
  
  公元前334年,楚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名“菰城”(以泽多菰草而名)。
  
  公元前223年,秦改“菰城”为“乌程”,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得名。
  
  公元266年(三国东吴孙皓宝鼎元年),始改“乌程”为吴兴郡。
  
  公元602年(隋仁寿二年),置州治,名湖州,因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之名从此而始。
  
  明、清时,设府治,一直沿称“湖州府”。
  
  1912年(民国元年)废湖州府,把乌程、归安二县合为吴兴县。
  
  1949年4月27日,湖州解放,分设湖州市和吴兴县,至1983年曾几度分合;湖州又是解放后浙江省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
  
  1983年7月,撤地建市,撤销嘉兴地区,分设湖州、嘉兴两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湖州作为地级省辖市,下辖城、郊两区和德清、长兴、安吉三县。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又设城区、南浔、菱湖三区。
  
  2003年1月,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新设立吴兴区、南浔区两个市辖区。现湖州市行政区域辖两区三县。
  第三节 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
  
  
  
  湖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由于湖州优越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各种条件,特别是太湖之滨的东部平原,一片水网平原地带,是养鱼、栽桑的好地方。这里勤劳的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养鱼、栽桑、养蚕的经验。
  
  湖州栽桑养蚕究竟始于何时,现无从查考。但,据1958年在湖州南郊钱山漾所发掘出的织品绢片考证,已有4700多年历史,证明丝绸起源于湖州。原始社会就开始的栽桑养蚕,到隋朝初年,湖州已是桑树遍野,户户养蚕,“湖丝遍天下”了。唐朝,以湖州丝绸为贡品。清朝光绪年间直隶省蚕桑局《蚕桑萃编》中提到天下桑树以湖桑为最优,河北保定、湖北武昌一带的人都来湖州聘师指导。
  
  养鱼为后来居上。据史书记载,中国养鱼起源于春秋战国之前,是世界上养鱼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湖州南浔有范庄,据说是越国大臣范蠡(晚年称陶朱公)养鱼之处。汉朝,有人以他养鱼经验写出我国第一部有关养鱼之书《陶朱公养鱼经》。唐朝,湖州即盛誉“鱼米之乡”,有诗云:“春水龙湖(湖州菱湖的别名)绿满天,家家楼阁柳吹丝,菱秧未插鱼秧小,种出明珠颗颗圆。”湖州养鱼业,尤以菱湖的养鱼为全国三大淡水养鱼基地之一。
  
  湖州还是著名的“中国竹乡”。湖州西部安吉山区,是一个“山山岭岭毛竹林,绿竹一片似海洋”的竹子集中产区,竹林面积达130万亩。近代大画家吴昌硕,就出生在安吉,他所画的竹,形似神韵,功底尤深。湖州钱山漾新石器晚期遗址,所发掘到大量用竹材编制的竹器,也足以证明湖州栽种、生产竹子历史之悠久。
  
  湖州又是中国茶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是被誉为“茶祖”的唐朝陆羽隐居湖州时所著。陆羽通过在湖州一带茶乡广泛的茶事活动所记载的栽种、制作、饮用茶叶的经验,流传域外,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湖州物产丰饶,如不久前被确定为湖州市树的银杏(俗称“白果”),是目前世界最古老、最珍贵的树种之一,湖州西北部长兴的八都岕即保存了长达十公里多的古银杏长廊。古银杏有“活化石”之称,郭沫若曾热情地赞颂其精神,称之为“国树”。
  
  除了银杏,湖州的莲藕、百合、板栗、青梅等,均属湖州地方特产,其栽培历史之悠久,也可上溯千年以上。
  
  湖州的毛笔,乃“文房四宝”之一。湖州的震远同、诸老大、丁莲芳、周生记均为百年老店,乃美食文化中的湖州“四大名点”,闻名遐迩。 湖州文学起源于德清武康的防风古国,它是传说中的夏禹时代在武康的一个叫防风氏的部落。最早的文学常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在“尚鬼好祀”又盛产竹子的武康,人们劳动之余,山前湖边聚集在一起,吹着砍下来的竹管,披头散发,装扮各种神巫,以如颠如狂的舞姿,边吹边舞,那富有节奏的舞步和叫声,正是讲究音律的文学作品产生的基础。从先秦到魏晋时期,由于湖州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迟缓,故这一时期湖州只出现了少数的文人著述,内容是经学、史学著作。从南朝开始,湖州文学才算真正出现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著名作家。出现了沈约、丘迟、吴均等著名文学家。隋朝短暂,文学上没有什么成就。后主陈叔宝祖籍长城(今长兴),虽有一定诗才,但内容绮靡无可取。
  
  初唐时期湖州作家主要有陈叔达、徐坚、包融、沈千运等人。陈叔达为陈后主之弟,其诗仍袭梁陈旧体,内容空虚。徐坚及其父、姑皆善文词。包融为吴中四士之一,与二子合称三包。沈千运为《箧中集》七人之首,为诸人中成就较大者。唐代中期湖州文学达到了高潮,文学创作异常活跃,名篇佳作迭出。这一时期湖州籍作家的代表人物有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诗僧皎然以及苦吟诗人孟郊,传奇作家沈既济、沈亚之。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湖州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李冶。李冶今存诗16首,施蛰存认为“没有一首不是好诗”。同期在湖为官或客居湖州的诗人不少,主要有颜真卿、陆羽、张志和、刘长卿、顾况、白居易、张籍、李绅等人。张志和的《渔夫》5首,开创了“渔歌体”,传入日本,嵯峨天皇及众贵族竞相仿作。晚唐湖州文学虽没有中唐发达,但也并不沉寂。湖籍作家有钱翊、严恽,但宦游、客游湖州的作家很多,如杜牧、陆龟蒙、皮日休、罗隐、许浑等。
  
  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商铺酒楼遍布,夜市繁盛,促进了城市市民文艺的发展。湖州由于经济发达,山清水秀,文人都乐于来此避世,尤其是宋室南迁后,因为近临杭州,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便纷至沓来,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活跃在两宋词坛的湖州籍著名词人有张先、叶梦得、周密。在湖为官或客游湖州的有:苏轼及苏门四学士、毛滂、梅尧臣、苏舜钦、姜夔、陈与义、张元干、杨万里、王十朋、汪元量等人,留下了吟诵湖州的许多诗词佳话。两宋间,词人、诗人的群体活动也很活跃。这一时期,散文方面的成就有周密的《齐东野语》、葛立方的《韵语阳秋》、叶梦得的《石林燕语》等。
  
  元代湖州文学,内容上反映隐逸生活,思念故国者多,歌功颂德者少。诗词成就较高。特点是与绘画结合,画家大多兼文学家,工于诗文,著名的有赵孟頫家族。赵孟頫夫妇、父子的诗文在当时文坛上颇有声名。客游湖州留下吟咏湖州诗篇的有名作家有戴表元、仇远、杨维桢等。
  
  明代起,湖州文学又有新的发展。主要诗文作家有茅坤、徐中行等。明初客居吴兴的张羽、徐贲与高启、杨基号称“吴中四杰”,有许多诗文写出了湖州山水之秀。此外,吴承恩、归有光以及后七子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人也都宦游或客居过湖州。明代中叶以后,通俗文学小说兴起。明清小说的繁荣,在湖州文学史上也可见一斑。凌蒙初的“二刻”、董说的《西游补》、陈忱的《水浒后传》、朱国祯的《涌幢小品》32卷,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此外,臧懋循、茅维创作、整理戏曲,宋雷搜集民间传说,也为湖州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清代诗词呈现复兴的局面,湖州文学也是如此。这一时期湖州诗人、词人及其留传作品之多,为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所不及。湖人陈焯、郑遵佶的《国朝湖州诗录》、《续录》收录至道光间的诗作者达一千二百人(见“市志”)。仅就叶恭绰《全清词钞》、朱祖谋《国朝湖州词录》统计,湖州词人有一百四十四人,其中有词集的九十三人。其次女诗人、女词人大量涌现,《全清词钞》所收录湖州籍女词人有十九人(含外地嫁来湖州的),而且都有集子。晚清词坛更出现了朱祖谋这样的大家。朱不仅创作成就突出,而且在整理、出版词集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湖州籍文人人才辈出。有初期白话诗“三巨头”之一的沈尹默,他是倡导白话诗并产生影响的诗人之一;有新文化运动急先锋及文字学家钱玄同;有红学大师、诗人俞平伯;有戏剧活动家沈西苓和戏剧理论家宋春舫;还有小说家萧也牧和报告文学家徐迟等等。他们的共同努力使现当代湖州文坛异常绚丽。
  
  
  (一)沈约和新体诗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德清武康镇)人。幼好学,夜不释卷,母恐其劳累,常减油灭火。他善作文,聪明过人。历仕齐、梁、陈三朝。48岁时完成《宋书》。73岁卒,谥号隐侯。
  (二)丘迟及其《与陈伯之书》
  
  丘迟(464-508),字希范,吴兴乌程人,南朝梁文学家。丘迟父亲名灵鞠,有才名,仕齐,官至太中大夫。据《梁书》记载,丘迟八岁便能属文,其父灵鞠常谓“气骨似我”。丘迟初仕齐,任殿中郎。入梁,武帝时迁中书侍郎,天监三年(504),为永嘉太守。以文才见称于时。史载梁高祖曾著《连珠》文,“诏群臣继作者数十人,迟文最美”(《梁书》)。卒年四十五,所著诗赋传于世,明人辑有《丘司空集》。
  三)文学家兼史学家吴均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安吉)人,南朝梁代文学家兼史学家。吴均出身寒贱,三十多岁才在吴兴补个主簿,甚不得志。后在建安王萧伟下面担任记室,奉朝请等职务。他要求借有关齐的史料自写齐书,梁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因忠于史实而触怒梁武帝,被焚书罢官。晚年又奉诏撰通史,未成而卒。著作有《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西京杂记》二卷、《钱塘先贤传》五卷、《入东记》、《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文集二十卷等。著作大多散佚。作品有《吴朝请集》和小说《续齐谐记》。
  
  (四)“大历才子”钱起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这时期湖州的著名文学家。青年时代几次赴长安考试,不中。天宝十年(751)三十九岁时中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今陕西)县尉等小官。大历年间,曾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职。有《钱考功集》。在大历十才子中,钱起年辈最大,成就最高,曾与王维等人唱和,诗风也略似王维。诗以五言为多,多送别酬赠之作,有关山林诸篇,常流露追慕隐逸之意。
  (五)诗僧皎然
  
  皎然(720?-792?),姓谢,字清昼,吴兴人。皎然为其僧名。他大约生于开元初,卒于贞元末,是南朝宋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他早年学习儒、墨、道。安史之乱起,移居吴兴东溪。大历四年春,池上洲(即白苹洲)上他营建的苕溪草堂落成,从此定居于此。他漫游过不少名山古寺,但长期来一直居住在湖州杼山妙喜寺,并卒于寺中。有《皎然集》(一名《抒山集》)十卷,另撰有《诗式》、《诗议》、《诗评》等诗论。
  (六)苦吟诗人孟郊
  
  孟郊(751-841),字东野,湖州武康(今德清武康)人。孟郊早年丧父,事母至孝。两次应试不第。四十六岁时中进士,五十岁才任溧阳尉,终日吟诗,不务公事,县令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孟郊毅然辞官,奉母归湖州。元和元年(806)河南尹郑余庆召他,五十岁以后定居洛阳,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等小官。元和九年,郑余庆出镇兴元,又召为参谋,病卒于赴任途中。孟郊一生中,多次回湖,与皎然、陆羽等人交好。其旧居在武康县西一里。有《孟东野集》。
  
  一)“桃杏嫁东风郎中”——“张三影”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圣八年(1030)进土。曾任吴江知县。晏殊知永兴军,辟为嘉禾通判,七十岁时出知虢州,历官至都官郎中致仕,晚年往来于湖州、杭州等地,过着优游的生活。
  二)“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叶梦得的词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据其后人明叶盛《水东日记》称梦得四世祖自缙云迁乌程,定著霅川乡中书里。《宋史》说其为苏州吴县人。应是其父始居吴县。而叶梦得几次辞官隐退,都住在弁山的石林别墅,卒亦葬于弁山坞,宣和五年(1123),他在湖州与太守葛胜仲(鲁卿)有多次唱和,如《临江仙·癸卯次鲁卿法华山曲水劝觞韵》。绍兴五年(1135)的《石林避暑录话》自称“吾居山十年”,可见经营石林别墅已久。绍圣四年进土,徽宗朝曾官龙图阁直学土,知汝州、蔡州、颍昌府。高宗时曾任江东安抚大使、知建康府,后移至福州。绍兴十六年致仕,居湖州。自号石林居士。作词有林下风,晚学东坡,有汲古阁本《石林词》,存词百余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2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