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院前急救能力

如题所述

【摘要】 文章通过近几年急救出车、高发病种等各项数字,说明了急救医疗的增长势头,百姓对急救医疗的强大需求,但与这种强大需求不协调的是当前我国院前急救医疗发展的滞后性,与当前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制约着院前急救能力的提高,阻碍急救事业的发展。文章从专业队伍不稳定因素;院前急救规模和能力问题;院前急救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不完善;社会急救培训有欠缺四个方面阐述了制约院前急救能力提高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病人、伤病员进入医院急诊室以前,在事发现场和转运途中的紧急医疗救护。西方的一位急救专家vogt曾说过“对于一般的公民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家里失火,也不是马路上的罪犯,而是不能在生死攸关的几分钟内得不到急救医疗”。可见急救医疗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阶段,各种突发性疾病的增加,各种意外以及交通事故频次的激增,对急救医疗的需求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从赤峰市急救中心接诊情况来看,2004年急救出车5384车次,急救病人3511人次;2005年急救出车6237车次,急救病人4547人次,较2004年分别增长15.8%、29.5%;2006年急救出车6933车次,急救病人4737人次较2005年分别增长11.15%、4.11%。经统计2004—2006年赤峰急救中心前4位病种依次为:交通事故所致损伤、急性脑血管病、创伤、心脏疾病等,秋冬季心脏病相对增加,创伤相对下降,其中车祸、心脑血管疾病、创伤占院前急救总量的60%左右,已成为目前院前急救医疗的主要救治病种。在我地区院前急救的服务对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急救对象的48%。从全国来看,对院前急救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然而,与这种强大的需求不协调的是当前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的发展滞后性,与当前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社会和百姓需求,如不能加以妥善有效的解决,将严重制约着院前急救能力的提高,阻碍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专业队伍不稳定,人才培养难度大,专业化水平不高。院前工作有别于院内,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是服务对象没有限制性的疾病分类,有诊必出是原则。其次是执业地点在病人家中或公共场所,缺少必要的保护性医疗措施。其三是工作没有规律性很难计划,既有脑力劳动更有体力劳动。加之专业面广,危险因素多,福利待遇低,不被人尊重等因素,使得正规院校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医生几乎没有人愿意到急救中心工作,即使大专学历的医生也不安心在中心工作,致使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化院前急救医疗队伍,尤其是医生队伍,加之历史的原因导致医疗急救人员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临床培训,业务水平较差,是制约院前急救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院前急救规模和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标准,城市每5万人需配备1辆救护车,每辆救护车配医生、护士、驾驶员、担架员各1人,各地区根据城市的规模对照此标准均难以达到,老百姓要急救车难和回车现象普遍存在。现在全国普遍存在人员配备少,设备数量不够,监护型救护车少,经费投入不足,使之应急工作能力跟不上需求,造成我国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质量较低。
3、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国家权威性的行业统一标准。发达国家在上一世纪中后期已普遍实现了急救医疗立法,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相对滞后,迄今在急救医疗立法方面几乎是空白。目前,我国对院前急救医疗缺乏科学的规范和统一的行业标准,从业机构的准入制度,从业人员的资质认证及培训,救护过程的标准化,120指挥中心建设,事故责任划分等都有待标准化和规范化。直到目前为止,许多城市还存在各个医院自己设立的急救电话,干扰120急救电话充分合理的使用。
4、社会急救培训有欠缺,致使社会对院前急救的认识不足。目前社会培训在我国大中城市已经开展,但大部分地区由于各方面的条件所限未开展,民众对基本的急救常识不清楚,无法在急救事件发生时对自己或身边的人实施第一时间的救护:一些人不清楚紧急求助电话号码,或者在电话号码拨通之后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延误紧急救护的有效实施。由于意识上的错误,素质较低,屡屡发生对人民生命不尊重的现象,打骚扰电话占用线路,骗车,与救护车抢道等等。
综上所述,我国院前急救医疗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制约急救能力提高的主要瓶颈,面临着紧迫的市场需求必须加以解决,否则将严重影响急救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如下一些改进思路供大家探讨。
1、政府重视并加大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前题
院前急救医疗工作承担着部分政府职能,作为应急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突发事件,各类重大事故,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日常紧急医疗救助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政府应当从战略的高度来设计我国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并在各种政策上予以适当的倾斜,保证其必要的发展条件。
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进院前急救的标准化
法律法规建设是规范院前急救医疗有效手段,通过立法,规范医疗急救的管理程序;解决急救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各级部门、医疗机构和公民在急救过程中的权力和义务;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人民群众和急救机构及急救人员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从而使医疗急救真正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与社会发展同步。对急救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是正本清源的根本性措施,给所有将要涉及急救医疗市场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抢救技术、设备器械等设立一个法定的门槛。
3、改善执业环境,提高社会地位
没有专业化就没有高水平。改变目前院前急救状况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通过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社会地位等一系列措施来改善院前急救人员的执业环境,为之创造优越的工作条件,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创作性,给他们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改善急救人员的待遇,设置急救人员的职称晋级对口专业,使自己的身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而为稳定这支队伍奠定基础。
4、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急救能力
科学管理需要从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工作流程、资源配置等方面对院前急救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改进。首先,体制要适应应急工作的需要尽量减少指挥层次和中间环节,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对院前急救医疗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及业务培训合理规划。在安排救护车随车人员上也可以根据具体要求,配置不同专业或不同水平的救护人员人数上必须标准化配备。在工作流程上实行最优化,最便捷的流程方式,使之快捷有效。在此基础上,对救护车的配置,辅助救护设备和材料的需求数量,空间布置进行合理规划,以方便救护现场的使用。
5、开展广泛的社会急救培训
广泛的社会培训使院前急救有效实施的基础,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院前急救事业,并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急救意识和救护水平。只有这样,120骚扰电话,无效电话,错误急救处理以及与救护车抢道等情况才能够大幅度减少。
院前急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普遍现象,必须找准原因,科学分析,本着合理和可能的原则,从根源上和根本上切实加以解决,使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秀昆 院前急救中的困难和问题
2、 武秀昆 健康报急救沙龙嘉宾发言
3、 苏 强 我国院前急救事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4、 郭容峰 从实际出发综合思考120急救中心运作模式,确保急救中心的医疗救治能力
5、 张 平 浅谈急救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7-23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