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临死前,为何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两人有何矛盾?

如题所述

姜维好战自重!姜维对蜀国的亡国负有责任。

其实诸葛亮的北伐国策本身就不妥当。先看三国实力:


蜀国就在一个角落里,占据了今天四川省的大部分,陕西省的汉中地区及其周边地区,云南省和贵州省的这些南蛮地区,表面上是逆来顺受的。


魏是最大的疆域,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北北部、陕西东部、甘肃省,辽东也在臣服之列。


吴,长江以南地区,皖南、江苏、鄂南,西部宜昌,甚至越南都属于吴。


吴的苏南、浙江、皖南、武昌、荆州、湖南、江西等地人力物力资源丰富。


从这样的区域地图划分,我们知道诸葛亮是很难消灭魏屯武的!


战争靠的是人力物力金钱粮食支持!魏国一河南一河北足以压倒蜀国的国民经济总量!


为什么牢牢掌握着曹的大权?是大众支持!他真的很重视发展民生,解决民生,大力恢复生产的政策!


孙权不傻。在东南拥有这么大的地盘就够了。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生的政策,使吴国也繁荣起来。


两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百姓生活贫困,百姓苦不堪言!很难有一个稳定的社会,能安居乐业,种田能解决温饱,织布能卖个好价钱,养鸡养猪能卖个好价钱。谁愿意打?人们讨厌战争!人就是想过上好日子。谁管皇帝姓刘还是姓?

当时三国分裂,各自为政。


蜀人也是这么想的!刘备入蜀,战斗,赶走刘章,政局稳定;刘备没多久就集结全国兵力攻打东吴,被打败了。他羞于回成都,死在白帝城!诸葛亮设法稳定局势,南下孟获。战争中有人伤亡!


嗯,没多久诸葛亮就聚集了几十万人马北伐中原,再次败北。马谡失守街亭全军急退!


没过多久,诸葛亮出兵北伐,北伐,北伐,北伐,北伐!诸葛亮离开祁山的时候六次出兵打仗!没有一次成功!


在一个国家打仗,不仅仅是军队的事!征兵,中青年军人,没人种地!粮食征用,青壮年参战,留下老弱病残种地,粮食产量和收入减少。在干旱、洪水和蝗灾的情况下,没有人力来抗击灾害。


诸葛亮认真考虑过这些情况吗?没有!


近两年诸葛亮出兵打仗!


所以,诸葛亮北伐的国策本身就是错误的!魏国力强大,比你多几倍的人,十倍的钱!魏也是人才济济。没看到舒的时候只剩下一个姜维。魏有司马师、司马昭、钟会、邓艾、郭淮(此人可抗姜维之攻)。后来两军攻陷蜀国,魏军在马庄势力强大,武将如林,能人众多,士气高昂。(因为经常被蜀国侵占和掠夺,魏和百姓也愤怒了很久)


诸葛亮没有北伐,是姜维接手。此人善战,伐中原九回!你什么意思?就是九次出兵打仗。


有道理。姜维一心想着出兵打仗,国内军需都没上来。人民被战争拖累,越打越穷。蜀国没有繁荣!而姜维坚持战斗,他就不裁军,不减兵,老百姓的负担就重了!


后来姜维两次出兵中原,连蜀将张仪也明确反对,劝说姜维:国家连年征战,国内百姓苦苦挣扎,内政不修。为什么要出兵?


可是姜维就是不听!


姜维在雇佣兵中的自尊是怎样的?后来刘禅反对他继续北伐,他带着8万主力去屯田,就是驻扎在某个地区开荒种粮解决军粮问题!这是什么意思?蜀国供应不了那么多军粮!而姜维不肯缴械!

诸葛瞻一定是不满姜维的嚣张跋扈!我一定说服了他。姜维会听吗?


诸葛瞻也不傻:他父亲诸葛亮太牛逼了,打不过魏。你能为姜维做些什么?


诸葛瞻是的女婿,朝廷的高级官员徐。他目睹了姜维连年征战,而刘禅纵情声色,任由宦官盘剥权力,朝政日渐式微,百姓失意。

纵观姜维九伐中原,每两年就出兵一次!


刘禅在位41年,包括:


诸葛亮南下云南孟获;


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


姜维九次北伐中原。


所谓北伐,一共15次!平均2年做一次!失败过一次!


一个小国如果不管理好内政,不发展好民生,每两年出兵打仗,普通老百姓怎么过上好日子?


后来,姜维被杀。邴巍为什么切他的肚子?就是恨他多年反对魏!

诸葛瞻就是不喜欢姜维连年带兵,刘禅也拦不住。蜀国社会矛盾多,民生艰难!他一定和姜维争论过。


诸葛瞻也是个人才,能带兵,但没有战场经验,没立过战功,全是理论知识。所以,刘禅当然是用姜维当统帅,而不是把兵权交给诸葛瞻。


既然是同一个带兵的将军,诸葛瞻对姜维不满,政见不同,不能和平共处!但是是诸葛亮授予姜维控制蜀军的军权。刘禅信任姜维,诸葛瞻无奈!


直到邓艾攻打江油城成功,绵竹着急之时,刘禅才急忙召集诸葛瞻,把成都的驻军全部交给他,让他在绵竹迎敌。诸葛瞻奉命率军前往绵竹。


邓艾攻占江油城,立即收编江油蜀军。为什么这么顺滑?说明蜀国士气厌战,迷失方向,超然物外,都痛恨姜维连年征战好战,黑暗!


诸葛瞻到达绵竹。就真相而言,他要抢占危险地形,防守严密,不宜出战!因为邓艾被小股部队攻击,他的后续部队因为山还没到!这就是诸葛瞻失策的地方:以为自己兵多,又以为在蜀作战占了便宜,所以轻敌,不准备防御,不听部下劝告,先守住险要。他急于求成,就跟邓艾走了!


没想到,邓艾的部队是一直在魏国边境与姜维作战的勇敢勇士,战斗力强,经验丰富!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强兵!诸葛瞻带来的是成都驻军,平时享受特权,作战经验少,上战场少,士气低落。反正他们打不过邓艾部队!

诸葛瞻父子战死沙场,永垂史册!也算英雄!


其实决定两军攻打蜀国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蜀国的财政空虚,民生艰难,君臣不和,姜维对开荒的无节制自重,所以决定出兵!历史证明,司马昭的决定是明智的!


没有回过六次或九次,只是一次,就把舒放了出来!


晋武帝司马燕评论说:诸葛亮在蜀中,鞠躬尽瘁,其子死而后已,天下之善也!


诸葛瞻当然也是这么想的:姜维是国家衰弱,人民贫穷,导致蜀国灭亡的最大元凶!所以我后悔没有尽快摆脱他!


灭蜀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姜维好战,连年征战!第二,刘禅黑暗,不同情民生疾苦,只会玩弄权术,并且雇佣奸夫,造成更大的危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6

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这是诸葛瞻临终前的遗言!

两人的矛盾是在诸葛亮去世后日益白热化的,那么两人的因和产生的矛盾?我们先分析一下两个人:

先来说说诸葛瞻,诸葛亮只有诸葛瞻一个儿子,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才8岁,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但诸葛瞻能力一般,因诸葛亮在世时常年南征北战,缺少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诸葛瞻并没有从父亲那边学到多少的本事,他是一直生活在诸葛亮的光环下面。“嫌其早成,恐不足为重器耳”这是诸葛亮对他儿子的评价。

再说说姜维,在蜀汉大将刘,关,张死的死,被杀得被杀,整个局面一落千丈,诸葛亮为了保住刘家的江山,发起五次北伐,但都以无奈告终,后来也有许多能人志士出场但都没有撑起什么局面,这时候姜维扛起了这把大旗,这就意味着军事方面的权利就在姜维的手上了,诸葛瞻继承诸葛亮的爵位却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官职,而诸葛亮把蜀汉的大旗传给了姜维,这让诸葛瞻心里极度的不满。

内政有黄皓弄权,军事被姜维把控,这就让头顶着父亲光环的诸葛瞻更加让“权臣”二字有名无实,这也是他们矛盾的所在。

姜维在接过这把大旗后,严格的执行者诸葛亮定下的各种政策,最重要的还是北方的计划,后来在北伐中大胜大败皆有,不好不坏,当然也没有进一步的发展。长期的北伐到底后勤的供应空虚,国家资源紧张,其实在诸葛亮生前刘禅对北伐也有微词,只是因为诸葛亮的原因不敢多说,后来一次姜维大败,诸葛瞻乘机落井下石,刘禅收了姜维的兵权,让姜维回家种田了。

景耀六年时,魏国大将邓艾决定征服蜀汉,诸葛瞻于蜀地阴平与其对抗,但诸葛瞻毕竟不是诸葛亮,战场厮杀必须杀伐果断,而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导致兵败。魏国使者劝降,他怒不可遏杀了使者,临时前还不忘说那句“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可见对他们的成见有多深。

各位小伙伴们,这是在下的一点见地,写得不好还请多多指教,如有意见或建议可在评论区留言!

第2个回答  2021-03-08
因为如果当初处死姜维,可能就不用北伐,这样蜀汉的江山没准就能再延续多年。最大的矛盾就是政见不合,姜维始终是个主战派,而诸葛瞻则希望休养生息,从长计议。
第3个回答  2021-03-08
两个人没有什么矛盾,就是诸葛瞻纯粹觉得姜维太菜了,太菜又爱玩,天天被邓艾吊打,害的蜀汉损失太多国力了,不然最后也不至于被灭国。
第4个回答  2021-03-08
蜀汉因为常年的北伐导致经济民生凋敝,可以说曹魏能够顺利地占领蜀国,与数次北伐失利有关,数次的北伐耗尽了蜀国大量的钱财人员。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