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发现了大熊猫吗

如题所述

发现了。

1862-1874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中国居住期间,得知四川宝兴一带动物种类很多,有一些是人们尚未知晓的珍稀物种,便从上海到达宝兴,担任穆坪东河邓池沟教堂的第四代神父。

1869年的春天,戴维在途中路过一户姓李的人家,突然,挂在墙上的一张黑白相间的奇特动物皮深深地吸引了戴维。

主人告诉他:当地人叫这种动物是“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温顺,一般不伤人。戴维异常激动,他估计这种动物“将是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这次发现将填补世界动物研究的一个空白。

为了得到这种奇特的动物,戴维雇佣了20个当地猎人展开搜捕。3月23日,猎人们送来了第一只小“白熊”,遗憾的是他们为了便于携带,把它弄死了。

1869年5月4日,戴维捕到一只“竹熊”,他给“竹熊”取名“黑白熊”,那只憨态可掬的“黑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间的外貌,以及又圆又大的脑袋和滑稽可笑的动作倍受戴维的喜爱。

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喂养,戴维决定将这只可爱的“黑白熊”带回法国。这只可爱的“黑白熊”经不起长途山路的颠簸和气候的不断变化,还没运到成都就奄奄一息了,戴维只好非常惋惜地将这只“黑白熊”的皮做成标本,送到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

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竟然就这样产生了。

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将这张兽皮展出,经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充分研究后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便正式给它定名为“大猫熊”。

扩展资料: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学艺术宝库中,关于大熊猫出处的记载和文学作品屡见不鲜。

《尚书》、《山海经》、《说文》、诗经《大雅·韩奕》等中都有对大熊猫的描述和记载。

大熊猫受到了史家文人的特别青睐,在中国各时期文学著作中也逐步完成了形象的升华,成为了尊贵与和平的代表。

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早在685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就将两只活体“白熊”和七十张毛皮送给当时日本执政的天武天皇。这是有记载的大熊猫第一次以“国礼”的身份被赠送到国外。

据历史记载,在古代战争中,交战双方若有一方打出“驺虞”旗,即表示休战。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大熊猫已经逐步向着向往和平、主张不杀生的“义兽”靠拢。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夫人访华,在访问期间的一次宴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表示愿意赠送美国2只大熊猫。同年4月,大熊猫“兴兴”和“玲玲”运抵美国首都华盛顿。

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已先后向各友好国家输出了多只大熊猫,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熊猫热”,成为了各国人民都喜爱的中国“名片”,为中国的和平外交和全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完成了其“和平使者”属性的进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熊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21
发现了

史前年代的大熊猫分布很广,数量也很多。古人在狩猎动物时发现,大熊猫不但体型庞大,而且肉质肥美,猎取一头大熊猫比逮着一只野兔要划算得多,所以人们开始大量猎杀大熊猫,为的就是作为美食,填饱肚皮,这与现在广东兴起的吃猫热,似乎没有什么区别。湖北官庄坪遗址、长阳沙嘴遗址等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大熊猫骨骼,这证明当时大熊猫可能与其他野生动物一样,是人类狩猎的对象。
用现在的眼光看,古人用大熊猫来作战似乎有些不可思议,战场上赶着一群大熊猫来迎敌,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滑稽场面,但书籍上对此确有记载。《尚书》和《诗经》中把大熊猫称作“貔貅”。《尚书》记载,黄帝的时代有几种猛兽,其中有貔貅、虎、豹,他们用这些动物来作战。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述了古代部落首领黄帝下令驯养虎、豹、熊及貔貅等猛兽助战阪泉的史实。当时的人们认为貔是一种像虎豹一样威武的猛兽,他们希望勇士像貔貅一样勇敢,连军队打仗时都打着“貔”和“貅”的旗号,以震军威。西晋开始,人们对大熊猫的认识发生了巨变。西晋人把大熊猫叫“驺虞”,认为驺虞只吃竹子,不会伤害其他动物,所以把它当成象征睦邻友好的益兽。西晋人在两军交战的中途,如果一方高举写着“驺虞”字样的大旗,就是代表求和、停战。这和后来投降时使用的白旗有些相似。
《诗经》中提到“貔貅”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兽。古人在狩猎时发现,大熊猫不得肉很好吃,毛皮也光滑无比,十分珍贵。因此,就把大熊猫的皮当作贡品,献给上司,“貔皮献其”就是指它被当作贡品。大熊猫被中国人视为“友好大使”由来已久,中国古代就有向国外赠送大熊猫外交活动。传说唐太宗时曾赐两头活熊猫和熊猫皮给日本以表亲善。公元685年,武则天就赠送给日本天武天皇两只大熊猫。
根据考古发掘,在三峡地区秭归县官庄坪遗址发现的77号墓,经证实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以大熊猫作为殉葬品的墓葬。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就开始以猪、狗等家畜作为殉葬品。77号墓的年代约在距今4000年前,处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当时人类用大熊猫殉葬。止到西汉文帝时,他的母亲的陵墓中还用熊猫的头骨作为陪葬的,这说明大熊猫与人类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大熊猫的药用价值与其它动物相比并不是太多,但聪明的古人还是从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用貘皮做睡垫、膏药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专门写过一首诗《貘屏赞》。白居易有一段时间曾经得了一种怪病叫“头风病”,吹不得风,一吹风头就疼,所以他就用一个屏风来挡风。在屏风上他请画师画了一个“貘”并写了一个序和一首诗。这说明古代人们的确有大熊猫可以治病的认识。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更可笑,说大熊猫的尿能溶解误吞的铁针,可以想像古代的人们误吞铁针后,以什么样的急切心情跟在大熊后的屁股后等着揭尿。
还有很多人觉得大熊猫样子可爱好玩,便把它当作宠物来饲养。汉武帝时,宫人就把貘关在上林苑里放养,供皇帝打猎,把成功地猎杀到貘当成是勇敢的表现。
由此看,古代人们对大熊猫不但食其肉、贡其皮、殉其骨,而且还当作作战的武器、治病的药引、玩耍的宠物,大熊猫的命运很不幸。这也许是大熊猫在人类发展中加速减少的主要原因吧。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24

1862-1874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中国居住期间,得知四川宝兴一带动物种类很多,有一些是人们尚未知晓的珍稀物种,便从上海到达宝兴,担任穆坪东河邓池沟教堂的第四代神父。

1869年的春天,戴维在途中路过一户姓李的人家,突然,挂在墙上的一张黑白相间的奇特动物皮深深地吸引了戴维。

主人告诉他:当地人叫这种动物是“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温顺,一般不伤人。戴维异常激动,他估计这种动物“将是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这次发现将填补世界动物研究的一个空白。

为了得到这种奇特的动物,戴维雇佣了20个当地猎人展开搜捕。3月23日,猎人们送来了第一只小“白熊”,遗憾的是他们为了便于携带,把它弄死了。

1869年5月4日,戴维捕到一只“竹熊”,他给“竹熊”取名“黑白熊”,那只憨态可掬的“黑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间的外貌,以及又圆又大的脑袋和滑稽可笑的动作倍受戴维的喜爱。

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喂养,戴维决定将这只可爱的“黑白熊”带回法国。这只可爱的“黑白熊”经不起长途山路的颠簸和气候的不断变化,还没运到成都就奄奄一息了,戴维只好非常惋惜地将这只“黑白熊”的皮做成标本,送到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

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竟然就这样产生了。

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将这张兽皮展出,经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充分研究后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便正式给它定名为“大猫熊”。

扩展资料: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学艺术宝库中,关于大熊猫出处的记载和文学作品屡见不鲜。

《尚书》、《山海经》、《说文》、诗经《大雅·韩奕》等中都有对大熊猫的描述和记载。

大熊猫受到了史家文人的特别青睐,在中国各时期文学著作中也逐步完成了形象的升华,成为了尊贵与和平的代表。


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早在685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就将两只活体“白熊”和七十张毛皮送给当时日本执政的天武天皇。这是有记载的大熊猫第一次以“国礼”的身份被赠送到国外。


据历史记载,在古代战争中,交战双方若有一方打出“驺虞”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66306531旗,即表示休战。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大熊猫已经逐步向着向往和平、主张不杀生的“义兽”靠拢。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夫人访华,在访问期间的一次宴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表示愿意赠送美国2只大熊猫。同年4月,大熊猫“兴兴”和“玲玲”运抵美国首都华盛顿。


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已先后向各友好国家输出了多只大熊猫,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熊猫热”,成为了各国人民都喜爱的中国“名片”,为中国的和平外交和全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完成了其“和平使者”属性的进化。

第3个回答  2014-10-21
发现了 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就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书经》称貔,《毛诗》称白罴(pi),《峨眉山志》称貔貅,《兽经》称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