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是京城皇宫宫殿专用的地面用砖,故早先也叫“京砖”。金砖的制造产地,主要是大运河边上的江南包括苏州等七府,专门为皇宫烧造金砖的砖窑又称为“御窑”。它的原料取自于运河边上的土,因为这里的土质细腻,富含胶体物质。金砖的制作须经过选土,还要捶、晒、舂、磨,然后再澄泥、淘晾、揉踏、造坯、阴干等工序。尤其是趁夏季三伏天加工,赶制成坯入窑。入窑后还要特殊的柴草细火熏烧,一窑砖须经半年之久。史料记载:每造金砖正砖一块,又必备副砖一至五六块不等,以备挑选。即使这样,若在某环节上稍有不慎,则会导致整个窑的报废,往往“十不得二”。如此精工细作加工出来的金砖,又有“明如镜、声如磬”之说。金砖的制作包括以下工艺:
①取土(包括掘、运、晒、捶、浆、磨、筛7道工序)风吹雨淋日晒
②去“土性”(去除泥土开裂、收缩的特性)两年
③七成干时制土坯
入窑
④以糠草熏一个月
⑤片柴烧一个月
⑥棵柴烧一个月
⑦松枝柴烧40天
出窑
⑧用桐油浸泡出光泽
金砖制成
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一尺四见方的大方砖,有五六种规格。这里说到的尺是古代单位里的尺,相当于现代的32厘米。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铺墁的都是此砖,在砖的侧面,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故宫铺设金砖的面积也很有限,集中在东、中、西三条路线上。在故宫的核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所在的中路上,用的金砖是最大的二尺。中路外侧的金砖稍小,有一尺七的,也有一尺四的。
金砖的制作,是在京城承修大臣踏勘各处皇宫宫殿及坛庙工程后,奏报工部准行后才进行烧造的,所以是不定期的。金砖烧造完成后,由京杭大运河运送至通州,然后再由陆路运输到京。一般情况下,金砖是从粮船也就是漕船解运,有时也搭运铜船或铅船,不设置专门用船。
金砖的铺墁过程也是很复杂的。其必备黄蜡、黑炭、江米、木柴等物料,俟八九月或第二年春天干燥季节,先水磨铺墁,再加工烫蜡。今天,当人们参观故宫的太和殿等处,还会看到殿里铺墁的磨砖对缝、丝丝扣扣的金砖。
古时的金砖用现今的生产技术很难制作。上个世纪80年代,在失传断烧70多年后,苏州陆墓御窑开始试制金砖烧制。因为当年的金砖烧制技术和材料都已失传,就连晚清时期的金砖现在都已经很难烧出,主要是现在的土质性能和工艺烧制过程达不到原有标准。准确地说,用于故宫、天坛、帝王庙维修的仅是“仿金砖”或“精制澄泥砖”,这是时代造就的遗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