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____)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25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通常经历着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这些阶段的特征如下:

1、生理自我阶段:出生后的婴儿通过感官和运动体验来建立自我认知,例如通过吮吸、摸索等行为来探索周围环境,建立基本的身体意识。

2、社会自我阶段:在进入幼儿期,孩子开始接触家庭、学校、朋友等社会环境,逐渐形成了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和评价,开始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位置。

3、心理自我阶段: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独立思考和反省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形成更加复杂的心理自我,并且开始关注自我内部的情感和体验,思考自我与外界关系的本质。此时,个体对自我认同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尤其是在社交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心理自我阶段变得更加突出和显著。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而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

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第一,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第二,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自我概念的作用包括自我引导作用、自我解释作用、自我期望作用和自我成败归因作用。

自我概念的作用

1、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自我引导作用)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我胜任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投入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有关品德不良学生的研究也证明,学生有关自己名声与品德状况的自我概念直接与其行为的自律特征有关。

当学生认为自己名声不佳,被别人认为品德不良时,他们也就放松对行为的自我约束,甚至破罐子破摔。很显然,通过保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于“学会做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自我解释作用)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意义也是特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很不同。

3、决定着人们的期望(自我期望作用) 心理学家伯恩斯1982年指出,儿童对于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其后继的行为也决定于自我概念的性质。

4、引导成败归因的作用(自我成败归因作用)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 1896— )(1958)和温纳(Weiner)(1972)提出并建立了一套从个体自身的立场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归因理论。温纳的自我归因论认为动机并非个人性格,动机只是介于刺激事件与个人处理该事件所表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而已。

每当个人处理过一桩刺激事件之后,个人将根据自己所体会到的成败经验,并参照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提出六方面的归因解释,这就是:

(1)能力——根据自己的评价,个人应付此项工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

(2)努力——一个人反省此次工作是否尽了最大努力。

(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对此次工作感到困难还是容易。

(4)运气——一个人自认为此次工作成败是否与运气好坏有关。

(5)身心状况——凭个人感觉工作当时的心情及身体健康状况。

(6)别人反应——在工作当时及以后别人对自己工作表现的态度。

这六项因素中,(1)、(2)、(5)三项属于内在因素,(3)、(4)、(6)三项属于外在因素。对工作成败的归因取向,将影响个人以后再从事类似工作时动机的高低。一个人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的努力,将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

归因于自己的细心或疏忽,自需承担责任,从主观上找原因,凡事决定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形成积极的制控信念,可以提高人的自我实现的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