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年少有为,为何英年早逝.是劳累过度还是朱元璋要求太高,你怎么看呢?

如题所述

朱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朱元璋起义初期的希望来自于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也来自于他,他本是父亲重点培养的国之储君。在所有人都寄以厚望的时候却英年早逝。(恨之太深,责之太严。)

朱标生于元至正十五年九月,朱元璋称吴王时,立朱标为世子,随浙东四先生之一的宋濂学习经传(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重点培养。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弟弟们曾多次犯错,朱标都从中调和,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朱元璋建国后立朱标为太子,让其参与理政,见习国事。可见“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只是自古以来就有。而朱标也是尽职尽责,努力的做一个好太子,向着好皇帝的目标不断靠近。不知是不是天公不作美,在朱标越发努力的同时却带来晴天霹雳般的消息。

朱元璋为了朱标把朝中大半精干能臣都配给了太子,可见对太子的重视。但是或许是这份深沉的爱让太子不堪重负,心中压抑却不能对人说出来,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礼法行事。可见对其严谨的程度,不能也不敢犯错。朱元璋不仅配给开国功臣,精干能吏,自己还时时带在身边,时时教导。所以朱标到去世之前都是忙在一线的,为了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在奔波劳碌。

朱元璋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训导太子,要他明白创业的不易,守成的艰辛。朱标尽管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绔之习。他生性聪颖、忠厚,颇能领会,而且还尽心受教,对宋濂等人言必称师父,后宋濂一家牵扯进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力保,才得免一死。长大后,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

史料中写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标视察陕西回京后,因风寒病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建文元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称帝后复称懿文太子。

从朱标当上太子之时,一直到他去世,都在帮助朱元璋处理朝政,将自己治国理政的理念在小范围内付诸了实践。朱元璋建国之时,便对各皇子的学业请名师大儒,授课。一年中总共才有不到二十天的假期。朱元璋让儿子朱标的提前参与政事是为了以后的皇位大统继承可以更好地掌控朝臣。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朱标的性情温和良善对于朱元璋的有些政策存在不同意见。朱元璋雷厉风行的手段,更让朱标对朱元璋这位父皇心中害怕。

朱标的死史书只是寥寥几笔带过,可是真相可能不是史料所记载的那麽简单。当时的朱标已经二十好几,怎么会因为一场风寒就去世呢!朱标在参与理政之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或许是从小的循规蹈矩的一板一眼的要求,束缚了朱标的真性情,生怕自己做错一件事。思想长时间的处于紧绷的高压下。成了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古时候这种以爱之名的禁锢还有很多。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里,有些父母的爱之魔力,依然是不可逾越的一道沟。有时候父母会帮我们做好选择,做好答案,做好一切。我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就好。可是父母们在给予我们的时候,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一切为了孩子的心,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变相的打压。在幼时就要付出比大人多几倍的时间来心力来满足大人们的要求。有时候这种方法确实很好,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8
其实就可能是朱元璋的要求太高吧,因为朱元璋带领的明朝当时是发展的非常迅速的,所以有了这个条件的话,肯定也是需要很多的人才才能够辅佐。
第2个回答  2020-12-18
我觉得应该是朱元璋的要求太高。所以朱标会觉得特别的压抑,而且心里会觉得特别的委屈,所以久而久之就导致抑郁成疾。
第3个回答  2020-12-17
我觉得两者都有,一方面是劳动过度因为他管理的事情多,身上的重担也比较沉,另一方面朱元璋对于他这种人才的要求也非常的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