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逢源的伪善小人,孔子对哪类人“恨之入骨”?

如题所述

读《论语》的“乡愿,德之贼也”一章时,总觉得孔子有点小题大作了。“乡愿”这种人说到底不就是个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有必要如此口诛笔伐吗?


图丨孔子画像

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乡愿”一词在我的脑海里也渐渐远去。可这天读《史记·商君列传》时,在为商鞅的坎坷命运而感叹的同时,掩卷长思,是谁让商鞅的命运如此多舛呢?追根溯源是魏国的权臣公叔座!这样思想着,“乡愿”一词不由分说又涌入脑海,公叔座不就是个“乡愿”之人吗?他何止是害了商鞅,细想想魏国也是毁在他的手里。

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公叔座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是这样写的——

公叔座老得快不行了,魏惠王前去探病,顺便问道:“您老人家去世后,谁能帮助我治理天下呢?”

公叔座不假思索回答道:“臣的下属有个叫公孙鞅的,别看他年纪轻轻,那可是个有本事的人,我死之后希望主公能重用他!”


图丨公叔座剧照

这个公孙鞅就是商鞅。魏惠王见公叔座给自己推荐的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便打起了哈哈:“我知道了,哈哈,我知道了。”

见主子对自己的建议并不上心,公叔座很是着急,因为他知道,公孙鞅是个有本事的年轻人,不可能久居人下,魏国不重用,他就会另择高枝去别的国家。别的国家在公孙鞅的辅佐下强大起来,就会成为魏国强有力的对手,到那时公孙鞅反过手来打魏国,那还会有魏国的好?

这样思虑着公叔座挣扎着坐起来对魏惠王说道:“主公要是不用他,那就请杀了他吧!千万别放他离开我们魏国呀!”

见老臣如此着急,魏惠王拉着公叔座的手,轻轻拍着安慰道:“你好好休息吧,我知道了,一切都按你说的办。”

魏惠王走了,躺在病床上的公叔座思来想去,觉得自己这样给主子提建议,对不住这些年来一直忠心耿耿跟着自己的公孙鞅。便打发人把公孙鞅叫来,一五一十把自己与魏惠王的对话说给他听,临了心急如焚地对他说道:“我看咱们主公是不会重用你的,你还是赶快收拾行装逃命去吧!”

这公孙鞅不愧为高人,他听完公叔座的介绍,淡定地说:“您老人家放心好了,咱们主公不听您的话重用我,难道他会听您的话来杀了我吗?不会的。”


图丨商鞅画像

故事发展到这儿,你肯定会觉得公叔座是个对上忠心耿耿、对下有情有义的完人,难怪司马老先生要对他大书特书。但我们换个角度一想,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公孙鞅跟从公叔座多年,两个人相互了解,那公叔座为什么不在他健健康康,呼得来风、唤得起雨时,就重用公孙鞅,把他及早介绍给魏惠王呢?这样一来,公叔座不是可以把公孙鞅这个年轻人扶上马再送上一程,让他在魏国牢牢站稳脚跟吗?这样一来,不是也就不存在魏惠王用不用公孙鞅的问题了吗?可遗憾的是公叔座没有这样做,偏偏要等自己快死了才把他推荐出去?这是为什么?

多问几个为什么,仔细一想,你就会大惊失色:“呀!公叔座是个典型的‘乡愿’型小人呀!表面上看他要重用公孙鞅,是个推荐人才的伯乐,实际上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打压着公孙鞅,不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免得他的功劳超过自己!做了自己的领导。”

写到这儿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司马迁老先生用这么多笔墨来写公叔座,难道他就没看出公叔座的“乡愿”本质吗?其实,司马老先生不仅早就看出来,而且还把他所做的“乡愿”之事记录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也正是因为这一记述,才使我们知道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看似是在正面写公叔座,实际上是在批判他的虚伪。

在历史上,吴起是有名的大将,他在魏文侯时就来到魏国,受到魏文侯、魏武侯两任国君的重用。他也不负国君的重托,担任西河郡守,使秦兵不敢东向,韩、赵两国归顺。


图丨吴起画像

后来,公孙座担任了魏国的相国。可坐上相国宝座的公孙座不是想着该怎样来使魏国强大起来,而是日夜担心自己的相国宝座被别人抢了去!谁会来抢自己的相国宝座呢?公叔座把竞争者一一排了序,得出的结论是,大将吴起最有可能。原因很简单,这吴起不仅本领强、功劳大,而且还有与人抢相位的前科。

原来,当年魏国相位出现空缺,劳苦功高的吴起不仅想当这个相国,而且还认为这相国之位非自己莫属。可偏偏魏武侯选用了另外一个大臣田文做了相国。

心中不痛快的吴起以他武将特有的敢想敢做的风格直接去找田文理论,问田文道:“统率三军、治理百官、使万民亲附,让秦、赵、韩都不敢小看我们魏国,等等这些你都不如我,可你凭什么当上了相国,官位在我之上呢?”

田文笑着反问道:“现在国君刚刚继位,是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在这种情况下,国君用你当相国好呀?还是用我当相国好?”这吴起思绪良久,惭愧地说:“这一点你比我强,还是你当相国吧。”

虽然吴起是个开明之人,并不一定非要做相国不可,可在公叔座看来,吴起不除,自己的相国宝座就坐不稳,必须除之而后快。

怎样才能撵走吴起呢?这时有个手下人给公叔座出主意道:“您的老婆不是魏国公主吗?从您老婆入手就行了。”



难道要我把老婆让给吴起,求吴起离开!公叔座真想跳起来扇这人两耳光。手下人看着脸憋得通红的公叔座,慢慢道出了自己的阴谋,他说道:“吴起这个人很是自爱。你可以先去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人,而咱们魏国太小,又与强秦为邻,臣下担心吴起不会有久留之心。’武侯听了就会说:‘那该怎么办?’您就趁机对武侯说:‘可把公主嫁给他作为试探,如果吴起愿意留下就会同意娶公主;如果不愿意留下就会拒绝。’之后,您再请吴起来您家做客。做客过程中,让您那位公主老婆表现得目中无人、为所欲为。您再处处表现出怕老婆的一面。这样吴起一见娶公主就是这么个下场,他便会拒绝武侯的好意。到那时,嘿嘿……”

听手下人讲到这里,公叔座满意地拍着手下人的肩膀笑了。他依计而行,装着好人去向魏武侯提建议。果然,不愿娶公主的吴起引起了魏武侯的猜忌,不得已离开了魏国。

正是公叔座挤兑走吴起这个故事让我们有理由推测,公叔座之所以不及早推荐公孙鞅,就是怕他超过了自己。自己要死了,再也不用怕公孙鞅超过自己了,这才推荐了他。这看似他是个发现人才的伯乐,而实际上却是个抹杀人才的“杀手”,是个典型的“乡愿”。


图丨公叔座剧照

公叔座“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逼走了吴起,魏国再无良将,国力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西阻挡不了秦国的进攻,分处魏国南北的韩、赵两国,再也不用担心有吴起的存在而小心翼翼地去看魏国的脸色行事。而失去公孙鞅,则使魏国失去了一次变法自新的机会,不仅在随后的日子里,被在公孙鞅辅佐下强大起来的秦国吊着打,而且还“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在亡国的道路上狂奔起来。而这些都是拜公孙座所赐。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读到《史记·商君列传》时我还是禁不住想,如果公叔座能早点推荐公孙鞅,让他留在魏国发光发热,那么强盛起来、统一天下的很可能是魏国,而不是秦国了。由公叔座来看,孔老夫子骂“乡愿,德之贼也”,还是给这种人留了面子的,像公叔座这样既毁一个人的前途、又毁一个国家国祚的“乡愿”,把他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