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中度失温会使智商降低吗?

如题所述

人体中度失温会降低智商吗?

人体中度失温会降低智商的。

各个阶段失温的表现,其中二级即中度失温:29-33°C

症状:恍惚、颤抖减少甚至消失、虚弱、思维麻木、智商降低、口齿不清、记忆障碍、视觉障碍、心律不齐、瞳孔放大。

尿了四五次以上其实已经二级失温了,二级失温的人,智商严重下降,特征超明显:他会掉队,一是因为失温导致体力衰竭,二是因为他不停尿尿,铁定掉队。



二级失温后期的人形如游魂,他已经不尿了,因为血液已完成收缩进身体内核这一过程。此时,是队友拯救他的最后时刻。



这时他没了智商,基本对你的问话没有什么应答,即便回答了也驴唇不对马嘴。

另外,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丧失颤抖的能力。要知道冷的时候痉挛,是产热过程,这一过程还不能抵抗温度迅速丧失,那么终会停止颤抖,有些人的神经感受错乱,会产生虚假燥热感,他没能力进行逻辑思维,明明每个人都冷的哆嗦,他却默默开始脱衣服,甚至裸奔。

也就是说,当你在极度寒冷的情况下,突然感觉到热了,也就是大脑在发送危险的信号。

而且因为是在寒冷的情况下,突然感觉到了一种非常舒适的,和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温暖的感觉,所以神情就会变得自然,甚至会带上满意的笑。

绝对不允许给二级或者介于二三级之间的人喝热水,只有一级失温的人能喝热水,因为热水会迅速升高内脏温度,增加组织液体积,这样血液会迅速回到四肢导致严重低血压。不知多少二级失温是捧着保温杯喝死的。



另外,更不许搓病人四肢,这样死得更快。因为使劲搓会导致四肢残余冷血迅速回流,心脏骤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9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遭遇过失温,尤其是当外界温度较低,同时衣服被打湿,风又特别大时,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手脚冰凉,浑身发抖,其实这就是失温的最初表现。

人体之所以会失温,是因为人类属于恒温生物,体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当外界的温度较低时,在没有其他保护措施之下,我们生产体温的能力,比不过热量流失的速度,将会造成体温降低。

文章图片4
当体温低于32摄氏度-35摄氏度时,人体就会发生轻微失温,轻微失温会导致人体浑身打冷颤,鸡皮疙瘩竖起来,身体发抖,但此时的失温症状是可逆的,只要及时补充热量,这些症状就会消失。

文章图片5
当体温维持在29摄氏度-32摄氏度时,就会出现中度失温,中度失温会使智商降低,口齿不清,记忆障碍,瞳孔放大等。值得注意的是,此时颤抖将会减少甚至消失。还有人在这一阶段会出现幻觉,一般发展到这一阶段,已经需要外界的帮助才能脱困。

当体温降低到22摄氏度-29摄氏度时,对方将无法自主调节体温,将会出现昏迷,呼吸频率和心率都非常低。

当体温降低到22摄氏度以下时,此时已经到达致命阶段,人体肌肉将会僵硬(多说一句,蛇是变温动物,在冬季时它们体温会降低到很低,当体温较低时,蛇身体也会变得僵硬),心跳和呼吸都非常微弱,如果没有及时救助,对方将可能会很快死亡。

文章图片6
部分人在失温过程中还会发生反常脱衣现象,比如:今年1名驴友擅闯禁区死亡,死亡原因可能是失温,救援人员在其遗骸附近发现他脱掉的外套,这就是失温后反常脱衣的典型表现。

之所以会发生反常脱衣,是因为人体在失温过程中,为了保命会收缩容易散失热量的血管,但这也只能坚持一段时间,如果没有等来救援,人体将无法继续收缩血管,此时原本收缩的血管将会扩张,血液回流到肢体,造成“热起来”的假象,因此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反常脱衣。
第2个回答  2021-11-22
失温的意思: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
失温的特征:意识茫然,动作协调性开始丧失,尤其是手部,例如不能够拉拉链。原因是外围的血流量不足。说话含糊,剧烈的抖动,行为失常,例如,开始脱衣服,但自己不觉得冷。
人的核心温度应该在35~33.88度,所以你所说的中度失温范畴是应该是失温现象中的一环,虽然会出现失温特征但不代表智商下降,只是大脑在失温情况下做出的错误判断。
第3个回答  2021-12-09
哺乳动物是一类具有高代谢率的恒温动物,它们可通过自身体内氧化代谢产热在较大的环境温度范围内维持高而相对恒定的体温,人类也是如此,人作为恒温动物, 体温之所以在不同温度环境下保持相对稳定, 有赖于比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 包括生理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 。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是下丘脑, 延髓 、脊髓等部位也参与对部分体温调节信息的整合, 进行生理性调节。而大脑皮层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 如搓手 、跺脚 、增添衣物等 。
人体的理想温度是37 C,在40.5 C以上时,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导致人体的化学反应难以进行,会导致死亡。但如果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就会造成人体温度下降对生命造成威胁。
什么状况会导致失温?很多人认为失温就是冷,就是因为温度低导致的,这个没错,温度低确实是导致失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全部。
人体正常体温是37℃,本身就是个热源体,因此也会与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起风时通过对流方式与外界进行热传递、游泳时身体的热量通过传导方式与水发生热传递、即便静止不动身体同样会通过辐射向外传递热量。
根据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温度、湿度、风力,这三个因素是失温最常见的直接原因。三要素当中只要有两个因素出现状况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温度至少在10℃左右,按照一般人的经验,这样的温度出现失温难以想象,但如果人在运动过程中,全身湿透、山上风大,动的空气不断把热量由体表移走,这种“风冷效应”使体感温度在有风时较实际气温更低。最后也可以让人出现了严重失温。
人体失温究竟有多可怕?
人因为失温致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冻死,过程可分为四期:兴奋期、兴奋减弱期、抑制期、完全麻痹期。各期之间不是截然分开,是相互连续的。
当然,也可以这样分类,一级轻度失温:33-37°C;二级,中度失温:29-33°C;三级,严重失温:22-29°C;四级,致命阶段:低于22°C。
当体温降至36 C左右时,机体在寒冷环境初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机体的血液重新分配,血液流向机体的深层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人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躁动不安、血压升高、寒战等应激反应。
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体温降至34 C 左右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期,大脑皮层失去对体温的调节控制作用,皮肤血管扩张,机体深层的温暖血液充盈皮肤血管,导致身体内部温度下降得快、体表温度下降得慢,造成一过性的体表和体内温度相等或接近,你会发现自己的呼吸、心率减慢, 自己已经感觉不到痛觉刺激。
而等到体温降到了在28-20℃左右,你的反应会变得迟钝、甚至幻觉、开始变得特别想要睡,这就意味着你已经开始陷入昏迷,最后你的瞳孔会散大,出现假死。
这个时候,人体的耳轮、耳垂、鼻尖、手指、小腿、脚跟、趾背等处会长冻疮甚至被冻掉,这是人体为了活下去而牺牲部分零件。
而在冻死去,体温中枢中的冷觉中枢被麻痹,冷觉消失,全身呈麻痹状态,这时虽然体温在下降,但是皮肤感受器却有热的感觉,这是因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这时候已经失效,做出了错误判断,下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热信号传递到感受器,而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流向皮肤毛细血管,从而使处于低温环境中的你会产生一种与实际不相符合的热感觉,导致冻死前“反常脱衣”现象发生。
被冻死者如果有反常脱衣行为,往往也会经历另一种奇怪的行为——“终极穴居”。即在被冻死的最后阶段无意识地钻到狭小的空间里,这可能是低温触发了人体“冬眠”的本能。
另外,在冻死之前由于大脑和视网膜之间信号开始发生障碍,会出现如同观赏极光般缤纷而柔和的色彩感受,而失去知觉的躯干也会感到放松。
最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被抑制,人在朦胧的温暖感觉中死去,所以尸体的姿势多数是自然体位,表情安详。
人处于失温状态怎么办?
如果人失温之后还能动,说明在1级或者2级失温,应立即寻找庇护所、避风处、休息、换掉湿衣服、增加保暖、进食碳水化合物,如有条件最好生一堆火。不要剧烈活动,防止四肢冰冷血液回流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
如果已经失去自我行动能力,意味着进入了3级失温状态,那么首先要替换掉湿衣服,将患者用隔热层包裹起来,用布包住热水瓶对患者腋窝、腹股沟、脖子进行回温,然后立即将患者向医院转运,内脏得以存活。但是如果此时有人猛搓其手掌心或者烤火之类,会让"保温层"冰冷的血液回流到内脏,造成低血压,并进一步降低了核心体温,可能引发复温休克,最终导致器官衰竭而亡。
如果失温者呼吸低于6次每分钟,要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给提升至12-13次每分钟,如果出现心博骤停,应立即采取CPR(心肺复苏术)。CPR一定要去专门学习,只看书往往是不够的,不正规的手法容易把人“按死”。让一个不懂失温急救的人去救助失温患者,往往会加速患者的死亡进程。
在高寒地区徒步或者马拉松,出发前将保暖衣物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避免着凉和失温。
也可以提前预备好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人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地加速散失。
最后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也是非常有用的预防失温的方法。
第4个回答  2021-12-09

中度失温在29-30℃,会出现智商降低的现象。

中度失温主要表现为恍惚,颤抖减少甚至消失、虚弱、思维麻木、智商降低、口齿不清、记忆障碍、视觉障碍、心律不齐、瞳孔放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