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章

如题所述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从个人方面来讲,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社会方面来讲,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高等教育本身来讲,关系到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有人说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蒙蒙董董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

中国现阶段职场利益集团划分这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知道的大问题。学校的主任不会和你说的,公司招聘时也不会和你说的,因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会和你说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糊涂的。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总量上来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 现实问题是:一方面,“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另一方面,“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方面,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第一线和艰苦行业,以及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大量积压,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人才资源浪费严重。

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是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二是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其中增加教育投入、改革管理体制、扩大招生规模这三项重大举措,使得整个高等教育战线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认真研究的新问题。

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1.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大学生“统招统分”2.从80年代 中期开始“共需见面”逐步向“双向选择”过度。3.从90年代初开始推广“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这是人力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使人才分布集中在具有优势的地域和行业。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已逐渐发展成为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技术实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重视。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1091所,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427万人。这些数字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1.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下岗再就业人员多,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2.高校扩招使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增大,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需求仍然短缺。3.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类型特征鲜明、整体走势明朗、社会认可又认证、难度初见缓解、产学途径渐趋畅通、人才市场趋理性、观念得以改变。4.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大学生难在传统的就业领域或岗位就业。<2>就业体制存在障碍。(3)就业率统计和评估方法有待完善。(4)促进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协调发展。(5)加强大中小学就业与创业教育。(6)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7)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短期内不会缓解。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截至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为81.7%,高职高专为62.1%。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有待进一步改善。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知识、人才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动力。2.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主成。3.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教育目标的明确导向、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办学体制的灵活性、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4.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落后于经济发展;转变观念,改变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旺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25
谁为我们的就业“导航”?
——大学生就业调查结果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在当代,面临着大学生学历结构大变动,以前令人敬佩的大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已渐渐失去了以前的光辉。大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当道已是一个普遍的现实。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面对如此大的竞争,已开始感受到就业的压迫感。今年寒假,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我就选择了调查大学生就业现状这个主题,希望能发现和解决一些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及早的了解到最新的就业形势,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以便更好地就业。
针对大学生就业现状,我对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商学院,嘉应学院等校以及我们肇庆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经调查结果和我校学生反馈分析得出,以下两点反映出的结果值得引起我们在校领导和师生的深关注。
第一,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人认为政府政策和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对我们大学生就业的帮助不大。从问卷调查,“您认为政府政策和学校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帮助是?”中得知,41.51%的人认为能从中得知较好的就业信息,但同时也有41.51%的人认为没多大帮助,16.98%的人认为没感觉。这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人,是对政府政策和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在针对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帮助方面的工作是持不满意态度的。本来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就应跟学生有密切关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帮助的,但结果却不然。从问卷“您通过哪一种途径获得就业方面的信息?”中的数据得知,47.62%的学生是从网络、电视中获得,21.43%的学生从人才市场中心获得信息,而仅有11.9%的人是从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交流中获得信息。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们对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会持不满意的态度呢?从我们学校的问卷调查反馈结果来看,普遍同学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就业帮助的工作做得很少,极少主动地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居然都不知道学校有就业指导中心,或者根本都不知道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在哪里,更别说有更深的了解了。这种工作的不到位造成了学生对就业意识的淡薄,自然而然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再者,学校的相关就业课程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小。虽然学校有给我们上就业指导课,但我们学生就像走马观花一样,只是粗略的过一遍书上的内容,不用考试,上完课也就全部忘了,根本没有记下什么实质性有帮助的内容。这种“竹篮打水”式,“过场”式的教育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反而也助长了不端正的学习风气。
因此,我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宣传,主动去为学生服务,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指导,例如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职业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写简历,面试的技巧和模拟就业招聘会,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就业。同时,我们学校的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应加强就业宣传,就业活动的组织。在班级,还可以开展有关就业指导的主题班会或者成立就业指导小组等。
第二,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毕业前景持消极态度。大学所学的专业关系以后个人的发展方向,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专业的就业方向了解清醒的和。从问卷“您觉得你所在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数据中显示,有52.38%认为一般,33.33%的人认为不太好,4.76%的人认为没前途,只有9.54%的人认为很好。
从我校大部分学生口中得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就业竞争大。现在大学本科生很多,自己的学历并不算高,如果再加上对所学专业的学习不够深入,根本没有在这反面的优势。这样学生的信心自然而然的也就没有了。我们从问卷“你认为你以后无法从事与你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数据中了解到,其中就有30.95%的人认为是本专业的工作不景气,这就是主要是由于竞争的激烈,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学历,。第二,就业方向不清晰。有14.29%的人认为无法从事所学相关专业工作的原因是根本找不到相关工作,这是由于,部分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的不适应或所对应工作的可选择性小,致使学生对专业前景看不到希望。学校对专业设置,专业前景规划不到位,使一些专业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出路,这对学生的就业没有多大实质性的帮助。第三,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兴趣的缺失。20.67%的学生认为无法从事所学专业的相关工作的原因是出于个人的兴趣不符合。这是由于一些学生选择的专业并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是被调剂过去的,枯燥的学习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大学4年的颓废也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感到很迷茫。
针对反映出的这些现象,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态度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学校应该针对我校专业设置,对冷门专业应规划好前景和学生就业方向,通过实习带动学习,加强思想疏导,改变学生就业观念。(2)各学院可以针对本学院的专业进行明确专业解说,积极加强宣传和开展活动,让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有个清醒的认识和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困惑。(3)作为学生也应该往积极方向想问题,努力充实自己,学好专业知识,提高技能。
除了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外,在这次调查中我也了解到了一些较好方面的信息反馈。比如,学校的兼职、社团活动、三下乡活动等实践活动对学生就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很大部分人都认为它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提升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同时,多数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树立了先生存,再发展,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在选择工作时坚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等等。
就业关乎人的一生,而大学的时期,是我们进入社会的一个能量储蓄期和潜能开发期,尽早地了解毕业就业状况,做好就业准备,不仅对以后顺利就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大学生活的规划树立了一个前进的目标,让大学生活过的更充实更有意义。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总量上来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 现实问题是:一方面,“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另一方面,“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方面,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第一线和艰苦行业,以及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大量积压,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人才资源浪费严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4-08
目前我国学校主要分为教育部直属学校,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学校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学校,按照现行高校管理体制,毕业生就业采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行分级负责,相互调剂的办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由教育部归口管理。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职责明确、条块结合的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在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各地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提供优惠。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满足本地毕业生的就业,减轻社会压力,而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屏障,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诸如户口限制、地方垄断、本地生源优先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毕业生就业。
  教育服务的生产与供给混同的制度,不适应当前大学生市场化就业的需要。教育服务是高等教育产业的主要产品,在此,我们引入教育服务的生产和教育服务的供给。就业指导制度令人担忧。学历证书不能有效反映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等“信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历证书制度注重对知
第4个回答  2013-12-21
黄埔就业公社 全国性公益平台 帮助应届毕业生在北京找到适合自己工作 有专业讲师指导,规划就业前后准备工作
就业前 人生规划 职业规划 事业规划 前期团队建设 企业考察 企业文化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