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族的家谱

唐朝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当了皇帝,年号是什么? 下来有是谁当了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是谁的儿子?武则天有是怎么回事?

1、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

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明君的典范

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3、唐高宗李治:帝王生涯无所作为的懦弱皇帝

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4、唐中宗李显:被毒杀的皇帝

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

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韦后毒杀,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

5、唐睿宗李旦:历史上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轮,汉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

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6、一代女皇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秘史(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诗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7、唐玄宗李隆基:因风流而毁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唐朝第七位皇帝李隆基简介——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

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8、唐肃宗李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的乱世天子

唐朝第八位皇帝:李亨(711—762),即唐肃宗,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于灵武。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后等,拥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他忧惊而死。

9、唐代宗李豫

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727-779年),汉族,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马嵬之变后,他随肃宗北上,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两京,公元758年被立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

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10、唐德宗李适

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他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

但好景不长,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载,755)的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从此大唐帝国陷于一场亘古少见的大动乱之中。在大唐帝国的盛衰变迁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员一起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也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11、唐顺宗李诵简介 被逼退位最快做太上皇的皇帝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顺宗,名李诵(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长子。德宗因他中风而急死,由他继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终年46岁,葬于丰陵(陕西省富平县东北33里)。

12、唐宪宗李纯

唐朝第十二位皇帝:李纯(778~820)中国唐代皇帝,即唐宪宗。805~820年在位。唐顺宗长子。初名淳。贞元四年(788)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为太子,改名纯。八月即位。宪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

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13、唐穆宗李恒

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唐穆宗是宪宗第三子,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师长安大明宫之别殿。最初名李宥,先封为郡王,宪宗元和元年(806)八月,进封遂王。李恒是册封为皇太子以后改的名字,这一点与他的父皇宪宗相同。

14、唐敬宗李湛

唐朝滴十四位皇帝: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的长子,初封为鄂王,后徒封为景王,先因父亲穆宗健康恶化以太子身份监国,穆宗于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丙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历”。在位2年,为宦官谋杀,终年18岁。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30里)。

15、唐文宗李昂

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贞献皇后萧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

16、唐武宗李炎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即李炎。本名瀍,临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在位6年,终年33岁。武宗生于元和九年(814)六月十一日,本名李瀍(chán),临死前十几天改名李炎。武宗即位的过程,正是文宗即位的重演。

17、唐宣宗李忱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

18、唐懿宗李漼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郓王。在位14年,终年41岁。曾用年号:大中、咸通;死后葬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19、唐僖宗李儇

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僖宗李儇(862-888),儇Xuān,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僖宗是懿宗的第五子,本名李俨,生於咸通三年(862)五月八日,888年三月六日死于长安。

20、唐昭宗李晔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姓李讳杰,即位后改名为敏,然后又改名为晔,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扩展资料:

以年号称呼的唐朝历史事件:

武德之治、贞观之治(贞观盛世)、贞观遗风、永徽之治、龙朔科案、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开元盛世(开元之治)、天宝战争、天宝之乱(安史之乱)

贞元之盟、永贞革新、永贞内禅、元和中兴、长庆会盟、会昌中兴、会昌灭佛(会昌毁佛、会昌法难)、大中之治(大中暂治)、乾宁越州之战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代君主

百度百科—唐代年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2
高祖李渊(566-635)
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位于李世民

高祖李渊,陕西人,世袭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无雄才大略。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太宗李世民(598-649)
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战争中,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军队统帅,在即位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683)
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无所作为,后期被武则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时年56岁。
中宗李显(656-710)
(683-684;705-710)在位,在位6年
中宗李显,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后即位,但仅仅2月,被武后所废。705年武后让位与李显,无所作为,被皇后韦氏毒死,时年55岁。
睿宗李旦(662-716)
(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
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拥立为帝,690年被废。710年其子李隆基剿灭韦后,拥李旦为帝,712年让位与李隆基,死于716年,时年55岁。
玄宗李隆基(685-761)
(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
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使国库丰盈,百姓安乐。但后期,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致使政治腐败,“安史之乱”险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让位与其子李亨,761年死,时年77岁。
肃宗李亨(711-762)
756年即位,在位7年
肃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乱”时被拥立为帝。死于762年,时年52岁。
代宗李豫(726-779)
762年即位,在位17年
代宗李豫,肃宗长子。762年被宦官拥立为帝。平乱守成,中才之主。死于779年,时年54岁。
德宗李适(742-805)
779年即位,在位25年
德宗李适,代宗长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死于805年,时年64岁。
顺宗李诵(761-806)
805年即位,在位八个月
顺宗李诵,德宗长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给李纯,806年死,时年46岁。

宪宗李纯(778-820)
805年即位,在位15年
李纯,顺宗长子。宪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统一战争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宪宗时,基本结束了。但他重用宦官,终被宦官所杀。时年43岁。
穆宗李恒(795-824)
820年即位,在位25年
穆宗李恒,宪宗第三子。穆宗是一个荒淫的皇帝,刚登位就纵情声色。他企求长生不老,服药过量而死,时年30岁。

敬宗李湛(809-826)
824年即位,在位3年
敬宗李湛,穆宗长子。826年12月被宦官杀死。时年18岁。
文宗李昂(809-840)
827年即位,在位14年
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他当政时宦官专权,文宗成为宦官的傀儡。死于840年时年32岁。
武宗李炎(814-846)
840年即位,在位6年
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武宗在位时,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缓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药而亡,时年33岁。
宣宗李忱(810-859)
846年即位,在位13年
宣宗李忱,宪宗第十三子,是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药毒死,时年50岁。
懿宗李温(833-873)
859年即位,在位14年
懿宗,宣宗长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淫,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死于873年时年41岁。
僖宗李儇(862-888)
873年即位,在位15年
僖宗,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间发生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一度占领长安。僖宗死于888年,时年27岁。
昭宗李晔(867-904)
888年即位,在位15年
昭宗李晔,懿宗第七子。被朱温(即后梁太祖)所杀,时年38岁。
哀帝李拀(892-908)
904年即位,在位4年逊位
哀帝为昭宗第九子,907年让位与朱温,908年被朱温所杀,时年17岁。

则天皇帝(624-705)
690年即位,在位15年

武则天于655年被高宗立为皇后,开始参与朝政,690年自立为帝,国号“周”,虽然称帝十几年,实际统治却有五十多年。武则天当政期间,社会发展很快,国库丰盈。她注意选拔人才,量才适用。她于705年让位与李显,同年病死,时年82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昔者周有天下,封国七十,而同姓居五十三焉,後世不以为私也,盖所以隆本支,崇屏卫。虽其弊也,以侵凌王室,有末大之患,然亦崇奖扶持,犹四百馀年而後亡,盖其德与力皆不足矣,而其势或然也。至汉鉴秦,务广宗室,世其国地,不幸世绝若罪除,辄复续以存其祭祀,与为长久之计,故自三代以来,独汉为长世。唐有天下三百年,子孙蕃衍,可谓盛矣!其初皆有封爵,至其世远亲尽,则各随其人贤愚,遂与异姓之臣杂而仕宦,至或流落於民间,甚可叹也!然其疏戚远近,源流所来,可以考见,作宗室世系表。

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皐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於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采邑於苦县。五世孙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其後有李宗,字尊祖,魏封於段,为干木大夫。生同,为赵大将军。生兑,为赵相。生跻,赵阳安君。二子:曰云,曰恪。恪生洪,字道弘,秦太子太傅。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生昙,字贵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生四子:崇、辨、昭、玑。崇为陇西房,玑为赵郡房。崇字伯祐,陇西守、南郑公。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字内德,南郡守、狄道侯。生信,字有成,大将军、陇西侯。生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生二子: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没,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生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尚,成纪令,因居成纪。弟向,范阳房始祖也。尚生广,前将军。二子:长曰当户,生陵,字少卿,骑都尉;次曰敢,字幼卿,郎中令、关内侯。生禹,字子通。弟忠,顿丘房始祖也。禹生丞公,字丞公,河南太守。生先,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生长宗,字伯礼,渔阳丞。生君况,字叔干,一字子期,博士、议郎、太中大夫。生本,字上明,郎中、侍御史。生次公,字仲君,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弟恬,渤海房始祖也。次公生轨,字文逸,魏临淮太守、司农卿。弟潜,申公房始祖也。轨生隆,字彦绪,长安令、积弩将军。生艾,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生雍,字俊熙,济北、东莞二郡太守。生二子:长曰伦,丹杨房始祖也;次曰柔,字德远,北地太守。雍孙盖,安邑房始祖也。柔生弇,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生昶,字仲坚,凉太子侍讲。生暠,字玄盛,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十子:谭、歆、让、愔、恂、翻、豫、宏、眺、亮。愔,镇远将军房始祖也。其曾孙系,平凉房始祖也。翻孙三人:曰丞,姑臧房始祖也;曰茂,炖煌房始祖也;曰冲,仆射房始祖也。曾孙曰成礼,绛郡房始祖也。豫玄孙曰刚,武陵房始祖也。歆字士业,西凉後主。八子:勗、绍、重耳、弘之、崇明、崇产、崇庸、崇祐。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後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後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生献祖宣皇帝熙,字孟良,後魏金门镇将。生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字德真。三子:长曰起头,长安侯,生达摩,後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县伯,其後无闻;次曰太祖;次乞豆。

定州刺史房表

太祖景皇帝虎,字文彬,後周柱国大将军、唐国襄公。八子,长曰延伯,生於山东。其後太祖入关,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武德四年,追封南阳伯,附属籍,贞观初,罢之,与姑臧、绛郡、武阳公三房,号「四公子」房,至开元二十三年,复附属籍。

南阳公房

南阳公延伯。 隋广平太守昭贵。        
  周南阳太守昭仲。   秘书丞元璋。   司驾员外郎朏。
          监察御史晞。

讌王房

谯王真字长宣。 竟陵郡王道素,以雍王第五男韶子继。

蔡王房表
毕王房表
雍王房表
郇王房表
大郑王房表

代祖元皇帝讳昺,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仁公。四子:长曰高祖,次曰梁王澄,次曰蜀王湛,次曰汉王洪。

梁王房表
蜀王房,後为渤海王房。表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二十二子,分十五房:曰楚王智云,曰荆王元景,曰徐王元礼,曰韩王元嘉,曰彭王元则,曰郑王元懿,曰霍王元轨,曰虢王凤,曰道王元庆,曰邓王元裕,曰舒王元名,曰鲁王灵夔,曰江王元祥,曰密王元晓,曰滕王元婴。智云、元景皆无後。

徐王房。

徐康王元礼。 淮南王茂。 嗣王、宗正员外卿璀。 嗣王、馀杭郡司马延年。 嗣王、施州刺史讽。
  淮南公蕃。      
  汶山公蓁。      

韩王房,建中元年诏改为嗣郓王房,懿宗即位,复旧。

韩王元嘉。 颍川郡公训。    
  武陵郡王谊。 楚国公野。  
  黄国公撰。    
  上党郡公谌。    
  嗣韩王、太仆卿讷。 嗣王叔璩。 嗣郓王炜。

彭王房。

彭思王元则。 绚,以霍王元轨第五子继。   志谦。
      嗣王、左千牛卫将军志暕。

小郑王房,称惠郑王房。表

霍王房。

霍王元轨。 江都郡王绪。 嗣王志顺。   嗣王、左千牛员外将军晖。
  安定郡王纯。 邵国公志直,以南阳郡公纲长子继。    
  胙国公绰。 翼国公志廉,以南昌郡公绚长子继。    
  南阳公纲。 袭公志悌。    
  南昌郡公绚。      
  山阳郡公绎。      

虢王房。

虢庄王凤。 嗣王翼。 嗣王宇。    
  郐国公顒。      
  定襄公、宣州刺史宏。 嗣虢王、秘书监邕。 嗣王、河南节度使巨。 嗣王、左金吾大将军则之。
      豳国公、昭义军节度使、检校吏部尚书承昭,字承昭。 循王府长史宗之。
        太仆寺主簿徵。
        榆次令应。
        润之。
  东莞郡公茂融。 濮阳郡王、宗正卿彻。    
  中山郡公尧臣。 袭公、宗正卿伯潜。 郑州刺史韬。 密令承皓。
  燕郡公舜臣。      

道王房。

道孝王元庆。 嗣王诱。                    
  东安郡公、寿州刺史询。 嗣王、宗正卿微。 嗣王、宗正卿鍊。 嗣王、京兆尹实。              
  南康郡公谅。 嗣公崎。                  
  信安郡公诩。                    
  广汉郡公谧。                    
  鄱阳郡公諲。                    
  敷城郡公诞。 右千牛将军岑。 嗣公云。 兵部郎中洞清。              
  鲁阳郡公●。                    
  修城郡公●。             兵部尚书辟彊,元庆十一世孙。 鸿胪卿绍封。 仁济。 匡远字圣文。
                    允济。 在愚字韬业。

邓王房。

邓康王元裕。 嗣王炅,以江王第五子继。

舒王房,建中元年改为嗣郢王房。

舒王元名。 豫章王亶。 嗣王、左威卫将军津。   嗣王万。 嗣王藻。
  鄅国公昭。        

鲁王房,宝应元年改为嗣邹王房。

鲁王灵夔。 清河郡王诜。      
  范阳郡王、左散骑常侍蔼。 嗣王、宗正卿道坚。 嗣邹王、太仆卿字。 萃。
    蔡国公道钦。    
    戴国公、宗正卿道邃。    

江王房表。

密王房。

密贞王元晓。 南安王颖。 嗣王勗。
  亮。 嗣王昙。

滕王房。

滕王元婴。 薛国公脩琦。    
  长安公脩珌。    
  嗣滕王脩瑀。    
  下邳公脩瑶。    
  兰陵公脩璩。 金山公知礼。  
    昌宁公知节。  
  临海公脩珍。    
  临淮公脩琬。    
  脩顼。    
  脩○。    
  脩琨。    
  脩珽。    
  脩瑑。    
  脩琮。    
  脩○。    
  脩珵。    
  脩琈。    
  脩琚。    
  脩○。 嗣滕王涉,本名茂宗。 嗣王、殿中监湛然。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十四子:长曰恒山愍王承乾,次曰楚王宽,出继。次曰吴王恪,次曰濮王泰,次曰庶人祐,附濮王谱。次曰蜀王愔,次曰蒋王恽,次曰越王贞,次曰高宗,次曰纪王慎,次曰江王嚣,次曰代王简,次曰赵王福,次曰曹王明。嚣、简、福皆附曹王谱。

恒山愍王房表
吴王房表
濮王房表
蒋王房表
越王房表
纪王房表
曹王房表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八子。

燕王房。

燕王忠。

泽王房。

泽王上金。 长平王义瑜。    
  义璡。    
  义琛。    
  义珍。    
  义现。    
  义玮。    
  义玫。    
  义珪。    
  嗣信王义珣。 嗣王、守光禄卿潓。 嗣王润。

许王房。

许王素节。 琪。    
  瑛。    
  ○。    
  琬。    
  瓒。    
  瑒。    
  瑗。    
  琛。    
  唐臣。    
  中山郡王琳。 灵昌太守、夔国公随。 库部员外郎侠。
  嗣许王、秘书监瓘。 嗣王、宗正少卿解。 嗣王、殿中监昭。
  嗣泽王璆。 郢国公、梓州刺史谦。  
    汝南公、兵部郎中巽。  
    益。  
  巴国公钦古。 袭公贲。  

大邠章怀太子房。

章怀太子贤。 义丰王光顺。    
  邠王守礼。 广武王承宏。  
    秘书少监承骞。  
    嗣邠王承宁。 嗣王諝。
    炖煌王承寀。  
    仪王司马承宥。  
    梁王谘议参军承寰。  
    梁王谘议参军承寔。  
    丰王友承。  
    丰王友承实。  
    信王谘议参军承賨。  
    信王谘议参军承○。  
    延王友承○。  
    延王友承容。  
    荣王谘议参军承突。  
    荣王谘议参军承○。  
    永王友承○。  
    永王友承寪。  
    济王谘议参军承寯。  
    济王谘议参军承○。  
  永安郡王、赠毕王守义。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四子。

湖阳郡王房。

节愍太子重俊。 湖阳郡王宗晖。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六子。

让皇帝房,亦曰宁王房。表
惠庄太子房,亦曰申王房。表

惠文太子房,亦曰岐王房。

惠文太子范。 河东郡王瑾。      
  河西郡王玠。      
  嗣岐王珍,以惠宣太子子继。 嗣王逸。 嗣王愈。 嗣王云翰。

惠宣太子房,亦曰薛王房。

惠宣太子业。 乐安郡王瑗。    
  荣阳郡王瑒。 绛州长史迥。  
    遐。  
  嗣薛王琄。    
  嗣王邃。 嗣王宓。 嗣王知柔,相昭宗。
  特进璨。    
  特进璩。    
  琛。    
  璪。    
  琇。 逢。  
  琼。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二十三子。自玄宗以後,诸王不出閤,不分房,子孙阙而不见。 二十三子表表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十四子。

越王系。 武威郡王建。
  兴道郡王逌。
  延德郡王○。
承天皇帝倓。  
彭王仅。 常山郡王镇。
兖王僩。  
泾王侹。 延德郡王○。
襄王○。 伊吾郡王宣。
  乐安郡王寀。
杞王倕。 同昌郡王○。
邵王偲。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二十子。

昭靖太子邈。 舒王谊。 宁塞郡王、太仆卿涉。
    清河郡王、太府卿汭。
  灵溪郡王咏。  
睦王述。 恭化郡王谓。  
  洪源郡王、太常卿讽。  
丹王逾。 宁朔郡王、宗正卿访。  
恩王连。 景城郡王、大理卿诲。  
韩王○。 安康郡王谐。  
简王遘。 恩平郡王、司农卿证。  
益王乃。    
○王迅。    
忻王造。 武威郡王太府卿诸。  
韶王暹。 晋昌郡王、鸿胪卿诩。  
嘉王运。 新安郡王、太仆卿欣。  
端王遇。 新兴郡王、卫尉卿诚。  
循王遹。 平乐郡王、光禄卿护。  
恭王通。    
原王逵。    
雅王逸。    
蜀王○。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十一子。

通王谌。 山阳郡王缄。
虔王谅。  
资王谦。  
昭王诫。  
钦王谔。  
珍王諴。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二十二子。

郯王经。 东平郡王恪。
均王纬。  
溆王纵。 清河郡王怀。
莒王纾。 内黄郡王悺。
密王绸。  
郇王总。  
邵王约。  
宋王结。  
集王缃。  
冀王絿。  
和王绮。  
衡王绚。  
钦王绩。  
会王纁。  
福王绾。 高阳郡王慎。
珍王缮。  
抚王紘。 中山郡王。
岳王绲。  
袁王绅。 安善郡王慬。
桂王纶。  
翼王緷。 上谷郡王○。
蕲王缉。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二十子。

惠昭皇太子宁。  
澧王恽。 东阳郡王汉。
  安陆郡王源。
  临川郡王演。
深王悰。 河内郡王潭。
  吴兴郡王淑。
洋王忻。 颍川郡王沛。
绛王悟。 新安郡王洙。
  高平郡王滂。
建王恪。  
鄜王憬。 平阳郡王溥。
琼王悦。 河间郡王津。
沔王恂。 晋陵郡王瀛。
婺王怿。 新平郡王。
茂王 武功郡王潓。
淄王○。 许昌郡王澣。
  冯翊郡王滋。
衢王憺。 晋平郡王涉。
澶王○。 鴈门郡王泞。
棣王惴。  
彭王惕。  
信王○。  
荣王愦。 嗣王令平。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五子。
怀懿太子凑。
安王溶。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五子。
悼怀太子普。
梁王休复。
襄王执中。
纪王言扬。
陈王成美。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二子。
庄恪太子永。
蒋王宗俭。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五子。
杞王峻。
益王岘。
兖王岐。
德王峄。
昌王嵯。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知章仁神德懿道大孝皇帝十一子。
靖怀太子渼。
雅王泾。
卫王灌。
夔王滋。
庆王沂。
濮王泽。
怀王洽。
鄂王润。
昭王汭。
康王汶。
广王澭。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八子。
魏王俏。
凉王侹。
蜀王佶。
威王侃。
吉王保。
恭哀太子倚。

僖宗圣神聦睿仁哲明孝皇帝二子。
建王震。
益王陛。

昭宗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十七子。
德王裕。
棣王祤。
虔王禊。
沂王礼。
遂王禕。
景王秘。
祁王祺。
雅王禛。
琼王祥。
端王祯。
丰王祁。
和王福。
登王禧。
嘉王祜。
颍王禔。
蔡王祐。

宗室四十一房:一曰定州刺史,二曰南阳公,三曰谯王,四曰蔡王,五曰毕王,六曰雍王,七曰郇王,八曰大郑王,九曰蜀王,十曰巢王,十一曰大楚王,十二曰荆王,十三曰徐王,十四曰韩王,十五曰彭王,十六曰小郑王,十七曰霍王,十八曰虢王,十九曰道王,二十曰邓王,二十一曰舒王,二十二曰鲁王,二十三曰江王,二十四曰密王,二十五曰滕王,二十六曰恒山王,二十七曰吴王,二十八曰濮王,二十九曰蒋王,三十曰越王,三十一曰纪王,三十二曰曹王,三十三曰泽王,三十四曰章怀太子,三十五曰湖阳郡王,三十六曰让皇帝,三十七曰惠庄太子,三十八曰惠文太子,三十九曰惠宣太子,蜀王房又有陇西、渤海二房附见其谱,定著三十九房。终唐之世,有宰相十一人。郇王房有林甫、回;郑王房有程、石、福;小郑王房有勉、夷简、宗闵;恒山王房有适之;吴王房有岘;惠宣太子房有知柔。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李治
永徽650年-655年
显庆656年-661年
龙朔661年-663年
麟德664年-665年
乾封666年-668年
总章668年-670年
咸亨670年-674年
上元674年-676年
仪凤676年-679年
调露679年-680年
永隆680年-681年
开耀681年-682年
永淳682年-683年
弘道683年
年号很多。
李治后为唐中宗 李显和睿宗 李旦,皆被废。然后是武则天。
李隆基是睿宗 李旦的儿子。
最后一个问题看不懂你要问什么。
武则天,武曌。统治唐朝15年。
改国号“武周”。历史上唯一位正统女皇帝。
也是即位年龄最大和寿命最长的皇帝(67和82)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11-12
1.唐高祖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
唐高祖李渊(565-635年6月25日),长安人,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很快统一了全国。1965年6月25日,李渊去世。
谥号吴泰,庙号高祖,李渊死后葬于仙灵。唐高宗元年(674)八月,改国号为帝尧神。天宝十三年二月,帝尧盛达被尊为小光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君主的典范。
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国号贞观。名字的意思是“济世保民”,他出生在陇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书法家和诗人。
生于黄凯十八年(599),早年随父李渊入长安,618年建立唐朝。他率兵天下,为统一唐朝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将军。66年,宣武门即位,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功过大于过,所以业障不降”,这是后来明君的典范。寺名太宗,大文臣武圣大光孝皇帝葬于昭陵。
3.李贽,唐高宗:一个懦弱的皇帝,在他的帝王生涯中无所事事。
唐朝第三任皇帝(649年至683年在位),李治,唐高宗(628年至683年),性格“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其母为皇太后长孙,是自己的第三子。关武年(631)被封为晋王。后来,唐太宗的长子李承干皇太子和次子王太相继被废,贞观十七年(643年)被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设在长安太极殿,以贞观遗风开创了永徽之治。唐朝的疆域是高宗时代最大的,东有朝鲜半岛,西有咸海(里海),北有贝加尔湖,南有越南恒山,持续了32年。在位三十四年,李治于洪道元年(683年)病死。五十五岁时,葬于甘陵,寺名高宗,谥号皇帝。
第4个回答  2012-06-23
唐太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显
唐睿宗李旦
圣神皇帝武则天
唐少帝李重茂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