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的兄弟姐妹们,现在的你实现财富自由了吗?

如题所述

郭宇,90后程序员,28岁就从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退休实现财富自由。在最近谈到退休时说说道:工作其实是无可必要的,以后越来越多的价值都是由越来越少的人创造的;若干年后,大多数人的工作都是没什么价值可言。

郭宇本人

作为一个现象人物,这番言论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但从我个人来说其实是认同这句话的。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大多数的工作,是帮助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还是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价值?

从郭宇自身经历及资历再到目前的经济状况,他说这句话是没什么问题的。从个人工作经历来说,这句话的逻辑也足以自洽。

首先,引用郭宇在《人物》中的几段对话:

“我是个半路出家的程序员。高考结束后,我想为高中时候创办的读书社建一个网上论坛,小姨和舅舅给我买了一台acer笔记本,性能不适合玩游戏,却正好适合写代码。我开始自学,觉得写代码是件很神秘的事情,像写作一样。

大学我在一个文商科学校,学行政管理专业。一开学,我就尝试把高中读书社那样的社团开起来,学校不认同,大一第一周我就被警告了。后来,我以一个创业社团的名义租下学校礼堂,办了一场关于写代码的演讲,打印了传单全校去发,结果,300人的会场,只来了20几人。我又搞了个写代码的课程,来了30多人,后面只剩5个。同学们关心的是考CPA或者ACCA,考各种各样的证,毕业之后可以去中国联通、中国银行那样的地方。我一直很苦闷,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虽然从事程序员这一高大上收入可观的工作,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规划的自主选择的这份职业,只是生活和命运将他推倒了这一位置。诚然,他做的比同龄大多数人优秀,但是这只是条件之一。他并没有因此而觉得他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有什么区别,或者说,多处了某种意义。

采访中,他提到了他的小姨,“我们家成绩最好的就是她,1998年,她本来要去华山医院进修,但……这件事情让她放弃了在上海的工作,申请公费留学,去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大学学计算机……读到马上毕业,可以赚钱了,而且华山医院是个相当好的工作,她居然要放弃掉。她决定换一种生活,放弃学了七八年的医科,去异国他乡,一个人打拼,学一门以前从来没学过的东西。到美国后,小姨写了一本书,叫《冰川期的春天》,写……我上高中时,书出版了,销量不是很好”。

这应该对他以后的择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什么工作是有意义的呢?有什么职业是自己内心真正喜欢和向往的呢?我们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帮助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还是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价值?很遗憾,可能二者皆无。

大多数人在开始都会觉得自己是真命天子,读书是为了中华之崛起,就也是为了建设更好的社会。而实际上,大多数人走上社会中的工作岗位,从事一份职业,其实只是充当一个社会分子,完成一个社会定位,然后在族群众找到自身的位置。我们不能否定其中的价值,但我觉得说“没什么价值可言”真的不算过分!

他还提到,“我开始重新打量我的工作。互联网行业令人兴奋,有着改变世界的期望,又令人焦虑,有着发不完的版本与看不到头的迭代,几十年后,也没有人知道了。重复的人工劳动会在一个临界点被消灭,程序员这样的工作迟早也会被消灭。同时,在北京三五年后,我感受到这个城市对个体的忽略,如果未来成家立业,要纠结户口问题、医疗问题、孩子上学的问题,我对能否在这个城市站稳脚跟产生怀疑。我想,是不是可以换一种生活状态。”

作为一个中年男性,我现在也常常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工作十余年,一个人在没有根基的城市生活,从一贫如洗到如今负债累累(当然包含房贷车贷)。经常和朋友们谈起个体在这个城市存在的意义,以及在单位整体存在的价值。这是个越谈越让人感伤的话题。

作为一个普罗大众,真的很难从中找寻到实际的价值。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劳作,年复一年的精神疲惫,日益加深的家庭压力,自身与自身难以自洽的纠结,压在每一个中年人身上。

这种说不出的压力,让我们越来越否定自己的价值,自身存在的价值,工作的价值等等等等。

多数人是羡慕郭宇的,这很正常,这群少数派精英向我们展示了近似于理想中的生活状态。但是我们必须屈服于现实,毕竟,我们离财富自由的距离,比离自由更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3
现在的我并没有实现财富自由,因为我现在还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第2个回答  2021-01-23
如今我并没有实现财务的自由,因为现在我的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好,收入也并不是很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还是很需要努力的。
第3个回答  2021-01-23
目前还没有,我认为还得通过我自己的个人努力,从而让我自己在30岁的时候立足吧,不过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