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岳记原文及翻译,急用 啊

如题所述

游南岳记·(清)钱邦芑
往来湖南数矣。欲游岳,辄不果[2]。甲辰中秋[3],由武陵入中湘[4],参语嵩和尚[5],遂订岳游。 二十五日,买小舟,溯湘流而上,晓霞散绮[6],风日淡洁,湘波澄碧,苹藻漱青水中[7],沙石时作五采。与波光朝日,荡漾不定。舟子鼓棹[8],又若与秋波风色,夷犹相得也[9]。予与语嵩顾而乐之。命弟子古道、杓云煮茗共酌[10]。语嵩曰:“前之游者,多赋望岳诗,吾辈盍望之[11]?” 至招灵滩[12],水急舟迟,登岸望,不见,见远山数痕甚疏秀。上人曰:“此湘乡诸山也。”古道曰:“即不必见岳,衡湘山水,已足移人情矣[13]。”语嵩然之[14]。舟更进,晚泊淦田[15]。有小山。晚霞映波,渔火隐隐,村中人语与犬狺相乱[16],不可辨。是夜,心怀岳,不成寐。微风鼓波蹴激滩[17],声乍大乍细,音响清越[18]。 次早,复开帆。风日流丽。亭午[19],泊都石驿[20]。小冈隆起,上有破庙;制朴拙[21],一僧貌瘦古,不解迎客。予与杓云登庙高埠,冀望见岳峰[22]。亦止见醴陵诸山[23],排青展翠而已[24]。再进至朱亭[25],始睹岳于天外,浓淡数峰,仿佛烟云停积也。 更进至樊田[26],则诸峰隐见,了然可辨矣。薄暮,轻烟一缕,由南而北,横映水面,少顷渐阔。是夕无霞,远山平畴,荒洲浅渚,渔舟牧笛,俱掩映缥缈[27],空濛淡碧[28],非云非雾。波光摇漾,天然画图。始信许用晦“湘潭云尽暮烟出[29]”,厥有以也[30]。 次午,抵清凉寺。寺后竹院清深,古树十余株,野鹰宿其上。夜午后[31],长鸣相和,声甚清远。寺僧凭此为刻漏[32]。 次早,同语嵩入山。沿途多古松清泉。松皆具好势,有奇绝纳出人意表者[33]。玩之不足,遂忘饥疲[34]。行三十里,至岳庙[35],崇巍巨丽,足起人敬[36]。而祭赛鄙亵,难以理谕[37]。顾瞻叹息,作诗二章。赛岳神,遂去。宿长寿庵[38]。 次早,由宁波桥上山。石磴累折,美材竹箭[39],丛杂翔舞,加以新霜欲下,丹黄点缀,步步增丽。是日虽晴爽,而微风曳云,聚散无定[40]。在山麓,则云横半峰[41];至山腰,回瞩山下,云复遮映溪壑,不辨来路矣。细观山势,三支齐落,中皆石涧,诸小水奔汇。 山行十里之上,泉流渐急,草石竹树之间,无不泉者[42]。或隐或现,或巨或细,或浸草间,漫道上,或涌石破,穿竹树林莽,乍合乍分,不可名定。汇于大涧,湖中怪石牙互林立,惊涛斜冲,怒波反跳,掷雪飞花[43],行者时见时没。高下望之.状亦屡迁。至玉版桥,则树荫泉合,足娱人怀。因植杖小憩。僧三人自山而下,见人直视不语如野兽。须臾去。 再上,至半山亭[44]。亭圮废不可居[45],煮茶啜之[46]。下视溪山与田畴村坊,间杂映带,青碧萦绕,攒蹙累聚,浓淡不一[47]。再上,则山势渐出,诸峰毕现。指点所历,左右瞻瞩,有冈焉者矣[48],有坡焉者矣[49],有陵焉,岫焉,崖峦岭壁焉者矣[50]。 少顷,至铁佛庵[51]。竹径甚净,一僧迎客颇恭谨。徘徊竹间,外望福严寺及让祖塔、三生石[52],众人曰:“留以慰归路。”又上,至丹霞寺门外[53],南望山水奔赴,云物又变,气象浑阔.令人神动。 又上,至南天门[54]。则身在云表[55],俯临万壑,下视飞鸟,皆见其背矣。从此右折,披荆榛,穷微径,危崖临空,崖上石作舟形,蓬帆宛具[56],名飞来船[57]。癸卯秋[58],迅雷暴雨,崖为之崩,胜迹永绝,游人犹指故处凭吊焉。稍下,有说法台,意不欲往,遂回。 又循石级数折,至上封寺[59]。寺在祝融峰旁,登峰顶,则云气旋绕,下临无际,东顾天宇,明净如洗。西面白云弥空,山下云气渐起相接,须臾遍满上下,长风鼓煽,如涛雪乱涌,由西而东。 少焉,东方亦弥漫如银海。六宇一色[60],天风浩浩,若身蹑虚空,不见尘界[61]。予恍惚不能言。臾由,云渐收,众云奔逐四去,残阳遥映,余霞弄采,紫翠万状。下视山后,冈岭纵横,群壑互注,寺宇隐叠,岩穴深阻,不能辨其向背矣。时心目既厌[62],天色亦瞑[63],会仙桥,不语岩俱不能游[64]。因就宿寺中。 钟鸣后,寺僧课诵[65]。予蹴语嵩起,出寺左,寻观日台望日出[66]。荆门费瞿如亦至[67]。重阴渐豁,霜气在眉。东方白雾中一线霞裂作金黄色,由南亘北[68],直视万里。少时渐巨,炫为五色,正东赤艳尤鲜。更待之,一轮血紫从层云底奋涌而起,光华万道,围绕炫耀,大地豁朗,心目俱爽。 复回至峰顶,遍望七十二峰,远近出没,可辨识者,三十余峰耳。然高下断续,起伏变化,如波涛奔属,已极宇内奇观矣[69]。初在半山,上睇五峰[70],若并尊[71]。登祝融,则烟霞、碧萝诸峰[72],又若儿孙罗立[73]。四望潇湘蒸洣诸水[74],微白如练带,明灭烟岚外,恍疑为沟洫矣[75]。 回视其下,向所穷力攀陟若不可升者,皆培塿匍伏[76],若蚁垤蚓穴[77],与溪流岩树,凸凹相间,岈然洼然[78],绕白围青[79],近溷烟霞,远际天碧[80],虽莲花、巾紫、马鞍诸峰[81],亦不可细辨,又毋论回雁、岣嵝矣[82]。眺望既极,策杖下燕子岩[83],止碧萝山房[84]。老僧煮菜作粥,啖甚美。 次日,静坐养足力。午后,闲步岩下看飞泉,见老僧同语嵩默坐盘石,予往就之对坐。日影移二尺,白云从谷中起,迷冥半山,落日映飞泉,岩上竹树藤萝,红黄交杂.忽罗克生同智林携茶蔬就山房夜话,因共谈禅[85],访山中逸事[86]。过夜午,山鸟起噪,乃就枕。 明日,克生去,予与语嵩步杖出大谷,下中山寺。一路皆古木怪藤,泉声淙淙,回旋杖履间[87],不能识其去来。次日,雨阻。 次日,稍霁。乃入茅坪,会喻苇大师,吾乡广陵人也[88]。谈论相得,因止信宿[89]。乃往九龙寺。由中山至九龙,千溪乱声,万石叠岫[90],深林修竹,怪树飞瀑。隐天阻日,蒙雾搴烟,最为幽丽。予与语嵩、古道徘徊赏叹,各为诗纪之。及至九龙,则深溪汇流,石桥横跨,老树重荫,岩嶂回合。到门少憩,已令人意消矣。夜宿寺中,溪声入枕,清韵欲绝。 次日为重九[91],喻苇来就谈竟日[92]。予以劳成疾,卧三日,乃瘳[93]。游兴遂懒,近若禹城、水帘[94],远若天台、方广[95],俱不得游。语嵩率杓云由后山归,予与古道复寻前山故道。再过丹霞,时尚阴翳。至铁佛庵,忽天霁风和。回瞻五峰,峰带宿雾,飞青缥碧,又一景象。较前登山时,迥然大别[96]。下至半山亭,回望之;至玉版桥,停杖又望,步步回瞻,步步另作一状。同此山水,同此心目,不知何故顿异前境。 大约前后相去二十余日,秋林饮霜,丹翠变色,木叶微脱,岩壑露骨,加以云烟缭绕,浅深索带,故气色殊异。予因慨为日几何[97],而山川之胜遂因时改观。至明岁重游,又不知作何状矣!大约宇内名胜非一时可尽,亦非一人所独擅,留其余以俟他日,并以供后人之搜索,则意趣无穷矣。柳河东诗不云乎[98]:“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善游者之胸怀,因如是哉!
(我因此感慨有多少日子,而山川的美景于是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到明年再次来旅游,又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了?大概天下的名胜古迹不能一段时间可以看尽,也不是一个人能独自独揽,留下来的等待以后的日子,一起和后来的人寻找,这样的意境和兴趣真是无穷无尽!柳宗元的诗不是说:“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会旅游的人的广阔胸怀,因该是这样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12
秋林饮霜,丹翠变色,木叶微脱,岩壑露骨,加以云烟缭绕,浅深萦带,故气色殊异。予因概为日几何,而山川之胜遂因时改观,至明岁重游,又不知作何状矣!大约宇内名胜非一时可尽,亦非一人所独擅,留其余以俟他日,并以供后人之,则意趣无穷矣。
冷霜覆盖上秋天的树林,使得原本苍青变色。树叶开始凋零,(原本被枝繁叶茂的遮盖的)石头也露出来(露骨应该是露出石头本来的颜色,白色吧)。加上云雾缭绕,颜色不一(云雾的浓度不一所致),因此天气景色都有很大差异。予因概为日几何(这句不是很懂翻译,大概是说我因为这样的景色多呆了几天吧),而山川的壮阔也随着时间而改观,到了明年重游故地,又不知道它会变成什么样子了!大概天地之间的名胜无法一次游览尽,也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不如把其他的(景致)留待他日,并且让后人一同赏乐,那么其中的趣味就无穷了。
第3个回答  2012-07-12
钱邦芑《游南岳记》
原文:
秋林饮霜,丹翠变色,木叶微脱,岩壑露骨,加以云烟缭绕,浅深索带,故气色殊异。予因慨为日几何,而山川之胜遂因时改观。至明岁重游,又不知作何状矣!大约宇内名胜非一时可尽,亦非一人所独擅,留其余以俟他日,并以供后人之搜索,则意趣无穷矣。
翻译:
冷霜覆盖上秋天的树林,使得原本苍青变色。树叶开始凋零,(原本被枝繁叶茂的遮盖的)石头也露出来。加上云雾缭绕,颜色不一(云雾的浓度不一所致),因此天气景色都有很大差异。予因概为日几何(这句不是很懂翻译,大概是说我因为这样的景色多呆了几天吧),而山川的壮阔也随着时间而改观,到了明年重游故地,又不知道它会变成什么样子了!大概天地之间的名胜无法一次游览尽,也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不如把其他的(景致)留待他日,并且让后人一同赏乐,那么其中的趣味就无穷了。

还有就是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9937158.html
祝你进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