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什么是"私有制"和"公有制"?

如题所述

公有制 私有制

关于这个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话题,按情理计,似乎早该摆上桌面来谈一谈、论一论了。因为,从时下的一些所谓的“言论”中,很让人看出了,无论是坛上抑或坛下,直至刻下居然尚不明白更不清楚的人绝非是少数几个。然而,却苦于一直找不到可生动形象喻拟的东西,以致于虽然颇为欲罢不能,但也总令我每每临阵生怯不敢轻易下笔,倍感心长力短。

而倘使说,自得其乐装成一本正经的样子,端坐着把之写成:“公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公共所有的制度,私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的制度。”然后引申,解释生产资料的定义,接着又讲解什么叫做所有制的制度,最后再分析公共与私人的意思。不用写,也已然明了,虽则看上去似乎很是像模像样,也够严肃如一篇“高质量”论文了,而且道理也不可谓析得不透彻,但论其效果却显然就不太尽人意了,使人看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若想把之记住、领会,就会倍感异常艰难困苦。枯燥、乏味的文字之所以不吸引人且扫人兴趣,仅被凤毛麟角的“行家”津津乐道,原因就在于其的难以被记忆、回味、欣赏。

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今天可真让我非但理解并体验了这话的意思,更令我明白且清楚了这种没什么用处的词句原来也真有其奇怪道理。傍晚时分,路过一家装饰得很漂亮的蛋糕店,玻璃橱窗里的一只蛋糕猛地把我给吸引住了。那只蛋糕是那么的好看、那么的漂亮、那么的鲜嫩,简直到了秀色可餐的地步,以致于令我仿佛能清晰感觉到了一口咬下去必然的松软香甜口感。望着它,突然间我想起了似乎自己已很有些年头都未庆祝自己的生日了,因此,不免费劲地搜忆起了自己的生日日期来。可就在我嘴里好像已有了那么点蛋糕香甜滋味之时,却也猛然意识到了:自己一直在找的喻拟物,已摆在了自己的面前。

拿蛋糕来比作公有制那是再恰当也不过了。蛋糕是属于所有的国人共同拥有,所有国人都出力制造着蛋糕,使得蛋糕越做越大,而随着蛋糕的增大国人劳作蛋糕的直接报酬也同步增大。其性质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保障,无论什么身份的什么人倘遇上了意外急需蛋糕,都能因为仅属国人而得到所需蛋糕,而无私保管、看守并公平分配蛋糕的,就是犹如蛋糕伺者的人民公仆——政府官员。

公有制的这种共做同用蛋糕的功效,主要在于凝聚民心,令所有的人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致使社会稳定发展,国家强大而安稳。而其中的人民根本不用自己去考虑后顾之忧的特点,更会使得人民非但道德、思想水平崇高且国家意识、爱国热情强烈无比,为了坚决捍卫关怀着、保护着自己及家人的国家,哪怕是最细小的利益进出,任何的人也都会义不容辞挺身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尽忠报国。此也正是通常所说的: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

而私有制,即是把蛋糕全给分了。对此,或许会很有些“大脑缺筋人”欣喜若狂地流着口水大叫:哇噻,管它一盘散沙二盘散沙的,分了蛋糕的好啊,让大家自顾自拿着自己的一份蛋糕最好了啊。其实,“大脑缺筋人”的名符其实之处也即在于此,先不说国力将衰退,也不谈这是种倒退行为,单论之所以要分掉这个蛋糕的实质动机,也够是不简单到难以让“大脑缺筋人”明白的了。

一如我在《从伊拉克战争俄罗斯外交车队遭袭想起》、《再谈斯大林》之中早就点明了的那般,何至于令人宁愿遗臭万年被世世代代人唾骂而毅然决然伸手公有蛋糕,坚定不移走上这条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不归路,其根源仅在于因为少许人利欲熏心,意图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所创造的巨大蛋糕通过浑水摸鱼的方式,使之变成自己的私有蛋糕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因而,人手一块蛋糕的想法,仅是“大脑缺筋人”的一个一厢情愿而已。在故弄玄虚丢出一点儿残羹剩渣令人们自相残杀、尔虞我诈之前,质地最好、味道最佳的蛋糕早就被瞒天过海圈定、瓜分了,并拟定了周密而详尽的移花接木、偷梁换柱计划与步骤,包括各种迷惑视听的似是而非口号、借口,与一整套极其天花乱坠的蛊惑人心说辞。

一旦私有制浪潮被启动了,那么,源于蛋糕的诱惑加上公有制时代的蛋糕之厚实,立马就会掀起惊涛骇浪,若再加推波助澜,顷刻间就能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巨大漩涡。眼看着国家已渐没了蛋糕,要吃饭、要穿衣、要居住、要看病、要生存、要养小、要养老就唯有靠着自己去拚抢、去竞夺来保证了,而蛋糕分散后的单薄与本就数量上的根本不可能满足每个个体需要的残酷现实,又会令每个人产生紧迫感和恐惧感,这种强烈的命悬一线感觉与体会经循环又反复酝酿,再加上一再受到鼓动和鼓励,轻易就能摧毁、抹去了人所固有的道德与思想,甚至令人铤而走险也在所不惜,此也即为私有制最具特色的“按胆分配”、“骗字至上”的“别人口袋经济”。而由此所造成的氛围,却也正是私有制的始作俑者们所最喜闻乐见的能遮掩自己偷天换日举动的最理想状态。

事实上,私有制的一些表象确实也是很能迷惑住一些“老实人”的。蛋糕的相对集中于少许人手中,会让之过上奢侈的灯红酒绿生活,而这种被“人”誉为“推动经济”的高消费,能使每座城镇的显要之处变得特别的亮眼。简单、轻易就能剥削压迫到穷人的血与汗,必然会令富人及官儿倍感自己“赚”或贪污财富省力得犹如随手可得,因而用之不惜,疯狂浪费。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与富人穷奢极欲相对应的是,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穷苦百姓就连稍重的病都不可生,一旦得上就等同于宣判了死刑。而比之判死刑更令人难接受、难理解百倍的是,穷苦百姓可是安分守己并没有做错任何事,他们仅是因为老实巴交不懂得“应该”抛弃人性、良知拚命去争抢、“竞争”蛋糕,以致得了病就没钱去医治只能眼巴巴地倒计时着自己的末日来临,那种在丧钟的“嘀、哒”钟摆声掺合亲人的呼天抢地悲鸣声中渐近死亡的感觉,也只有在私有制里才能真切感受到其绝望与痛苦的程度了。

公有制社会是主动性的,国家能根据意愿从容衡量、抉择未来方向与该走的路,并在计划完善后有条不紊实施、前进,像一艘有舵有动力的船。而私有制是被动性的,国家除了口头上热闹外根本就没能力自主制定方向、目标,政府能干的事也是必须干的事就是让国家可维持现状,而因为缺乏随时可调用的蛋糕,入不敷出的私有制社会仅是维持住现状就已经极为艰难竭蹶,往往得“拆了东墙补西墙”,若是再敷衍“突如其来”的难关就唯有靠着举债来度过了,当然,有时还会以“听话”为条件得不偿失地倚仗一下大财主、大财阀们的蛋糕势力。故而,私有制社会就像一艘无舵无动力的随风而飘的船,根本没法事先躲避暗礁与狂风,只能“急来抱佛脚”、亡羊再补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有的力量与精力全用在了不让船过于下沉上。

生产力方面,倘以起决定性作用的首要因素——劳动者而论,公有制是全民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节点在于国家全心全意顾虑着每个国民的生存环境,因此,“只要也只有国家好了自己才会好、就会好、一定好”就是其积极性。私有制没有积极性仅有欲望,骑在别人头上的欲望和活下去的欲望。以总的生产力来断,自然公有制比之私有制强得远多了,但单以局部而论,因为私有制社会中不劳而获与反拖生产力后腿的现象极为普遍,所以本来全民均摊的巨大负重,就会集中到被压榨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头上,而其劳动强度之大之重是令人无法想象、难以承受的,此也即为一些以一盖全论者歌颂私有制生产力的“伟大”业绩:“公有制是大锅饭岂可与私有制比生产力?私有制社会中的人都已有疲劳死了,怎可再说生产力不发挥到极致?!”

在公有制社会中,因为国家承担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及天灾人祸,因此每个人都没了后顾之忧而变得无忧无虑,人的生活质量与寿命将大幅提高,而这种以人为本更会产生了一大独有景观:“老来福”。私有制社会里,由于艰难生存的劳累、贪图暴利的造假、犯罪率的上升、减轻压力的性病、急功近利的污染,人们的生活质量会相当恶劣低下,寿命也将大幅度缩短。在私有制下能侥幸多活些年岁的人会被视作累赘、废物,常被骂为“老不死”,而“老来苦”就是私有制的独特景观。

一旦私有制浪潮被启动了,那么,源于蛋糕的诱惑加上公有制时代的蛋糕之厚实,立马就会掀起惊涛骇浪,若再加推波助澜,顷刻间就能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巨大漩涡。眼看着国家已渐没了蛋糕,要吃饭、要穿衣、要居住、要看病、要生存、要养小、要养老就唯有靠着自己去拚抢、去竞夺来保证了,而蛋糕分散后的单薄与本就数量上的根本不可能满足每个个体需要的残酷现实,又会令每个人产生紧迫感和恐惧感,这种强烈的命悬一线感觉与体会经循环又反复酝酿,再加上一再受到鼓动和鼓励,轻易就能摧毁、抹去了人所固有的道德与思想,甚至令人铤而走险也在所不惜,此也即为私有制最具特色的“按胆分配”、“骗字至上”的“别人口袋经济”。而由此所造成的氛围,却也正是私有制的始作俑者们所最喜闻乐见的能遮掩自己偷天换日举动的最理想状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30
公有制就是划定范围内的全体人民所有制。过去,马列主义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作为划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标准,认为生产资料为全体人民所有的就是公有制,现在看来,这个标准有漏洞。至于漏洞是什么,后面再说。我认为应该把产品的所有制形式作为划分标准才最严密,只要产品是属于全体劳动人民的,那么这就是公有制。只要产品是属于全体人民的,那么生产资料一定就是属于全体人民的,这个标准把前面的也包了进去。

因此,在公有制社会里,生产资料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产品也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也就是说,在大家把产品生产出来后,这个产品不属于任何私人,要统统交给社会。然后,社会再把它按照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的原则,分配给每个劳动者,分配给劳动者之后,这些产品才属于劳动者私人的,由劳动者消费。例如,工人生产的电视机不是属于任何一个人,是社会财产,当社会把电视机再分给工人、农民等每个劳动者,电视机才属于劳动者私人的。

为什么公有制社会要把产品收归公有,然后再分下去,费这个事?这就是为了避免商品交换,因为一进行商品交换,必然要产生贫富,一产生贫富,就必然要有剥削,就必然有一连串的不公平和罪恶出现。

私有制当然就是生产资料属于私人,产品也属于私人。

如果生产资料本来是属于大家的,后来被某人承包了去,这时生产资料名义上还是属于大家的,可是产品却属于私人的,这时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如果按照以前的划分标准,就是公有制,可是如果按照产品的所有制来分,就是私有制。哪一个准确?

美国有一个工厂,生产资料是老板私人的,产品也是老板私人的,卖的钱当然也是他的,交了税后,利润就装进了自己的腰包。前苏联也有一个工厂,原来是国家的,生产资料也是大家的,后来被某人承包,产品归那人,卖了钱后,他也是交了点税,利润也装进了自己的腰包。这两个工厂有什么区别吗?不仅没有区别,而且后面的比全面的还要恶劣。因为美国老板的资本是自己祖辈辛辛苦苦挣的,苏联老板的资本是直接拿大家的。

凉水到热水要经过“温水”这个过渡阶段,同样私有制到公有制也要经过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渡就是集体制。所以集体制不是真正的公有制,它也不是私有制。

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所以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形式,里面也有私有制,也有集体制。不过,在社会主义里,应该是私有制逐步减少,集体制逐步增加,小集体逐步变成大集体,最后合并为全民所有,而不应该是相反。锅里的水在加热过程中应该是越来越热,而不应该是越来越凉。如果是越来越凉,就说明锅底下有冰块。

股份制是不是公有制?现在很多人大家入股就是公有制,错了。因为一个企业的股份是不可能全国人民都买的,买的人也不过是极小一部分,他们从股份中获利,所以股份制最多是个集体所有制。再说,有钱的人买得多获利也多,没有钱的人买的少获利也少,这和资本家拿大头,工人拿小头的本质一样,所以股份制其实是私有制。如果全国人民都买某个企业的股份,而且每个人买的都一样多,是不是公有制呢?都买就等于都不买,多此一举。

http://www.dqjj.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ID=11834
第2个回答  2008-01-31
首先有一个“所有”的问题。所有可以分为实际的生产所有与制度所有两种情形。现代经济学注重制度的所有,但制度源自生产。所谓自然权利实际就是人类在创造新的生产力时是先于制度的。生产关系造就制度关系的。
从本质角度看私有与公有包含两个方面:实际行使生产权,既生产产品及再生产产品的过程。另一个方面是一定的社会组织下以制度强力确认生产资料属于个人或者一定的社会组织,如家族,家庭等。
私有向公有转化过程有一个路径的问题。生产的个人劳动与产品分配的周期中协调的工具及其制度是最终决定所有所有制的直接因素。其制度与工具越简单则越依赖个人间的直接交流,其结构也越具有强制性,反之其则越具有自由性!
而自由的积极化则导致社会结构的进一步严密。生产资料也就越分散在个人手中:实际的掌握那些资料的人也就越多,制度的架构也就越是庞大。生产私有转化制度私有最终导致生产公有转化为制度公有。
第3个回答  2008-01-31
经济基础有物质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
公有制是指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事实上是所有者缺位,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我国的公有制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私有制包括个体经济、私营、外资、三资企业,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我国之所以保留私有经济是因为私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国外私有制源于资本主义的私人物权,而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但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上我们仍然无法绕过资本主义,因此需要私有制在不涉及国计民生的部门和领域继续存在。
第4个回答  2008-01-30
复制在这,很乱没排版怕你分不清楚
公有制:http://baike.baidu.com/view/187220.htm
私有制:http://baike.baidu.com/view/605893.htm
点开来看吧
以上是详细版本
一下是简单版本

公有制: 生产资料属于大家 产品统一分配 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商品交换 是以社会没有贫富之分 贵贱之别

私有制:生产资料属于私人 人与人之间进行商品交换 贫富分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