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有哪些有名地区?要有传说。(五马街除外)

如题所述

  1.矮凳桥
  朱元璋攻下白鹿城,好不快活,就大摆庆功洒,论攻行赏。他端起洒杯,一口喝光,捋了捋胡须,对刘伯温说:"三年攻城,一日得胜,多亏军师妙计,该记头功。"  刘伯温拱手说:"三军打仗,全靠主公.我跟随主公执鞭随镫,义不容辞,怎么谈得上功劳呢。只是眼前元军刚被杀败,恐怕城里还有残兵,请主公多多提防为好。“  朱元璋已有几分醉意,听了这话,仰头哈哈大笑,说:”我朱元璋从起事以来,久经沙场,还怕手下败将不成!”酒席散了,朱元璋急想看看白鹿城,就带了几个亲兵骑马出去走走。他们来到朔门,登上城楼,只见城北有瓯江天险,东、南、西三面有山,都是天然屏障,可以互相呼应。朱元璋看了连连称赞,接着他们又看了西郭、南门。  后来,骑马经过华盖山脚,向东门外跑去。正在兴头,哪晓得两面冲出百来个元兵,左右夹攻,向朱元璋扑来。朱元璋做梦也想勿到,会在自占领的地盘里出事,就拼命迎战,一人挡好几个元兵。他边战边退,想退到城里,可是后路也被切断了,只得硬着头皮一面打一面向东逃。  只逃了一段路,却被前面一条大河挡住了。朱元璋急得只顿脚,心想:这下非送命不可!哎,这时节,忽见对岸有一位老翁朝他喊道:“对面可是朱将军么?”朱元璋十分惊奇,他怎么晓得我?连忙回答说:“本人正是朱元璋。后面有追兵,无法过河,请老人助我一臂之力!”  老翁说:“将军不必惊慌,我自有办法。”说着一挥手,转眼间飞来一张矮凳,浮在河边,矮凳四脚朝下,上面平平稳稳的。老翁又喊:“就请将军赶快过河吧!”  朱元璋一看,呆了,小小一张矮凳怎么受得起人马的重量?正在犹豫不决,追兵赶来了,大得举鞭一抽,纵马向前。那战马好象懂得人意,大叫一声,脚在矮凳上只一点,就腾起前蹄,飞到对岸去了。  元兵看了,也想纵马追过去,哪晓得矮凳无影无踪了。朱元璋来不及询问老翁名字,只在马上欠身谢,拉紧缰绳急急走了。  回营盘后,朱元璋立刻派人到处寻找救命恩人,一直寻他勿着,心里好欠了债,总是闷闷不乐。 刘伯温在旁边说:“该人帮助主公,勿会为了报答。我看不如在东门外造一座桥,方便行人,他若晓得,一定是快活的。” 朱元璋觉得有道理,就传令在东门外这条由南到北的大河上,造了一座石桥,由于桥面同两岸的路面一样平,很像一张矮凳,就取名叫“矮凳桥”。
  2.曹仙巷和八仙楼
  温州的老酒、酒汗都是很出名的。据说古代温州人酿酒本领就很不错,连仙人都有吃醉了。那日八仙游了东海回来,个个又饥又渴,看见瓯江口外一座城镇,人烟稠密,街道井然,还看到许多挂着酒旗的店肆,就按下云头化成老百姓模样,走进一酒楼,要来酒菜,就吃喝起来。当他们尝到酒味,就连呼:“好酒!”越吃越有味,不觉开怀畅饮起来。八仙们不知道,这吃酒的地方正是温州鹿城。
  八仙中汉钟离、铁拐李、吕洞宾都是海量,那曹国舅却不胜酒力。他见大家正饮得有味不好言走,就假借解手从酒楼上溜了下来。乘机到街上转几圈。他见六街三市,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就信步走去,不知不觉,走到五马街这边去了。走了一会,酒力上来了,他忙拐进一条小巷,见巷中一户人家门口,有棵常青树,树荫下有条石凳,就在石凳坐下来。本想休息一下就走,那知酒力发作,坐不住,就躺下来。不一会儿,便在石凳上呼呼入睡了。
  酒楼上那几位仙人,吃了半天,怎不见曹国舅回来,起身付了酒钱,出去找曹国舅。找了一会儿,大街上,店铺中,都没看见曹国舅的身影,七位神仙慌了,忙飞身腾云,站在云端。汉钟离叫韩湘子吹响玉笛,召曹国舅归来。不一会儿,悠扬的仙笛声,就在云端里响了起来。
  这时,酣睡在小巷中的曹国舅已被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围发起来。原来曹国舅醉酒了,他的仙身显现出来了。小巷的人发现这穿着玉带锦衣的官人,怎么卧睡在这石凳上,而且他身边有祥云围绕,异香遍巷。过路行人也驻足观看。人们不叫醒他,只是围着观看。看的人越来越多。
  突然,天空中传来袅袅的仙笛声。曹国舅从酣睡中惊醒。这正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他知道那是仙伴召他归去。忙腾身而起,飞上云端。围观的人群发出了一阵惊呼声:“神仙,神仙!”许多老人忙跪下磕拜不已。人们遥望云中还有许多仙人,正渐渐远去。随即笛声也杳然逝去。于是人们奔走相告,说这条巷子有仙人来过,许多人赶来打听,大家叫这条巷为仙人巷。
  巷内中有一些人看得仔细点的,认出睡在小巷中的仙人是八洞神仙中的曹国舅,后来就把这条巷叫做曹仙巷。
  八仙们吃过酒的酒楼在百里坊。酒楼里主人就把酒楼号称八仙楼。因为神仙在此吃过酒,这酒楼生意特别红火,繁衍好几代,久盛不衰。那条里弄也就叫八仙楼了。
  3.牛 山

  早年,温州南郊十里亭西南岙底,有份姓廖的人家,祖辈留下不少产业,只生一个儿子,名字叫松青。松青五岁时节,他阿爸生病死了,阿妈黄氏,怕守寡老妪受人欺负,招了个男子客汤阿豹进舍。不到一年,生下第二个儿,取名叫福来。哪晓得半路夫妻不同心,汤阿豹有了亲生儿,就生起心思,想夺廖家的产业。

  事有凑巧。一日,黄氏在河边洗衣裳,一不小心,失水落到河里死了。汤阿豹表面流眼泪,肚里呢,好比喝了蜂蜜恁。他当家没几日,就把福来改姓汤,还请个先生到自家里教他读书。对松青呢,要他日日上山放牛,稍不顺眼,不是扇巴掌,就是拳打脚踢。松青一肚委屈,呒人告诉,只有抱着那头老牯牛哭。说来也奇怪,这头老牯牛一见松青哭,也流出同情的眼泪来。

  光阴如箭,转眼间两兄弟都长大了。福来十七岁那年,就讨来老安,松青呢,还是光棍一条。

  这弟新妇,是个观音面鹦鹉嘴的人。平时见了松青客客气气,伯伯长伯伯短,蛮亲热。一日日昼,她正在井头洗衣裳,一眼看见松青从后园门赶牛回来,就故意把水桶"冬"地一声,甩进井里。松青一听,赶紧系好牛绳跑过来。弟新妇说:"伯伯,勿好了,水桶掉进井里去了。"松青转身去拿来一根长竹钩,在井边打捞。正捞上来时,弟新妇忽从背后猛力一推,松青站勿牢,一头栽进了井里。她顺的抓住长竹钩,一边朝下拚命捅,一边叫着:"伯伯,快捏牢竹竿罗!"

  这时节,大牯牛一下挣断绳,闯出园门,一直冲到邻舍屋前,绕地跑三圈,又重新跑回,"哞哞哞"叫得蛮惨。

  邻舍听了,觉得奇怪,立刻赶到松青家的后园来。人恁多涌来,弟新妇慌了,忙喊:"救命啊,我伯伯掉进井里去了!"幸好人多办法多,不一会,就把松青从井底救了上来。

  松青醒来后,一想,唉,这弟新妇真比毒蛇还毒啊!若不是大牯牛,这要命早就没了。

  这年清明,松青在山腰犁田,忽然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大雨倒倒落。松青连忙把牛赶到树下躲雨,还脱下身上单衣,盖在牛背上,自己呢,被雨淋得落汤鸡恁。

  在雨蒙蒙中,松青看见有人上山,走近一看,不是别人,是阿叔送蓑衣箬笠来了。

  汤阿豹说:"哎呀,看把你淋成恁个样子,快回去换换衣裳吧!"

  松青见阿叔恁关心,胸头也觉得暖一点,当下解了牛绳,牵牛下山,阿叔随后跟来。

  走到山弯边,下面有个万丈深潭,松青冷不防背上被人猛击一下,脚板一滑,登时觉得天旋地转,一个筋斗,翻到潭里去了。

  汤阿豹见拔了眼中钉、肉中刺,心里快活啊,正要牵牛回家,哪晓得牛一下子挣脱了绳,"哞"地大叫一声,用前蹄把汤阿豹踢翻在地,后蹄一纵,箭恁跳进潭里,几番扑腾,寻到松青,把他驮上岸来,拚命往山下跑。

  回到牛栏,大牯牛放下昏迷不醒的松青,用舌头舔了舔他的面颊,衔来稻秆盖在他的身上,那双大眼睛里还流出眼泪来。

  汤阿豹和新妇两次害松青不死,恨死大牯牛,私下商量,一不做,二不休,就用砒霜掺在鸡蛋酒里,叫福来端去喂牛,大牯年被雨一淋,以跑了一阵,肚里正饿,当下"咕噜咕噜"就喝完了。只见大牯牛全身抽盘抖抖动,七孔流血,摇头蹬蹄,万分痛苦。

  福来甩了碗,正快活得头跑尾跳,却见大牯牛"哞"的一叫,牛角一翘,前蹄一蹬,把福来踏死了。大牯牛又蹿进前面屋里,跑死汤阿豹,撞死福来老安。接着透着粗气,兜身回到牛栏里,伏在地上,驮起松青,抬头怒吼,转眼间天动地摇,大牯牛一下子变成了一座高山。

  当地人把这座山叫做牛山,还特地在牛山顶上造了一座仙牛庙,四时祭拜。直到今天,山上还有仙牛庙的遗迹呢!

  最后一个是我最喜欢的(因为我小时候在那里生活过)

  4.灵 昆 岛

  太阳神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一日,她偷偷划着一只小船到东海游玩。划呀划呀,一下刮起了大风 ,翻滚的波浪好比小山恁,把小船打个仰翻天,女娃淹死了。那条小船随着波浪飘来飘去,飘到了
  瓯江口,船缆被一块礁石阻挡牢,嵌进了岩缝里,小船飘不走了。年长日久,慢慢变成了船岛。随
  着海潮涨涨落落,潮涨船岛高,潮落船岛低。多少年过去了,岛上才有人住。顶伤脑筋的是,这个
  船岛象是只破漏船,蓄不得水,一落大雨河水就满,三日不落雨,河水就干了。慢说稻田缺水,就
  连吃的水也成问题,有时只得吃咸水,又苦又涩,大家把这个岛叫"淋干岛"。

  温州永嘉场有个宰猪出身的丁灵昆,从庐山老祖那里学法回来,本领蛮大,平日喜欢帮助穷人,大家都亲热地叫他"丁仙伯"。

  一日,住在淋干岛的一个打鱼人,到永嘉场来看望舅舅,顺便讲起淋干岛的苦楚,恰巧被丁仙伯听到,他十分同情,就到淋干岛去看个明白。

  淋干岛上的百姓见丁仙伯来了,又敬茶又递烟筒,都恳求丁仙伯行行好,帮帮忙。丁仙伯捋捋胡须,笑笑说:"要我帮忙不难,只是有一条,还要大家出把力哪。"有个打鱼人说:"整日只同海打交道,有力气也用不上啊!"丁仙伯说:"用得上,用得上,只要大家齐心肯干,就不怕淋不怕干嘛。"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家。

  第二日,红日当空,丁仙伯爬上大罗山顶,施也庐山老祖传授的移山填海法术,要把山脚一个孤零零的球山镇在淋干岛上。一转眼间,只见球山升上半天,向北飞去,不歪不斜,恰恰落在淋干岛上。只因用力太猛,球山被甩做两半,成了两个小山头落地生根,镇住了船岛。从这时候起,这个船岛就固定在永嘉场北面的瓯江口,"破漏船"也不漏了。

  岛上百姓依照丁仙伯的吩咐,男女老少一齐动手,冒着热夏寒冬,开河的开河,掘井的掘井,修堤塘的修堤塘,筑陡门的筑陡门,还栽了许多树,两年工夫,把个淋干岛打扮一新。从此,河满了,水有了,碰到暴雨,陡门一开,百川归大海,原来淋淋干干的船岛变成了鱼米之乡啦!

  为了感谢丁灵昆的帮助和指点,岛上的老百姓就把"淋干岛"改名为"灵昆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