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普洱茶暗战滇粤“国标”之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3
普洱茶的产地之争,其实是一场东西部省份间利益纠葛的暗战。云南和广东,这两个普洱茶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为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和经济利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2008年12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出台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法规,规定只有原材料取自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且在云南生产的茶才能称为普洱茶,这一规定让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普洱茶销售和流通集散地,面临巨大冲击。广东每年出口的普洱茶量远超云南,且库存庞大,价值不菲,这一新的“国标”对他们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广东的茶叶厂商对此反应强烈,他们质疑这一规定是否合理,特别是当普洱茶的市场行情从2007年的热炒转为2008年的低迷,广东的囤货压力和经济损失更为明显。而云南方面则坚持认为,原产地保护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旨在规范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关于行业规则和话语权的争夺,涉及行业协会、大型厂商和专家,而普通的茶叶经销商则关注茶叶能否顺利销售。云南和广东的立场鲜明,前者强调纯正血统,后者则寻求新兴市场的权益保障。尽管云南表示不会“赶尽杀绝”,但广东的厂商们仍感到了压力,因为这可能影响到他们产品的合法身份。

普洱茶的“国标”之争,反映了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公平竞争的微妙平衡。尽管各方观点不一,但制定法规的初衷是避免市场混乱,确保产品的品质和真实性。然而,关于普洱茶“总部”在哪里的问题,至今仍无定论,这反映了普洱茶产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