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哭死人,也没有过因为死人而悲痛的心理

我从不哭死人,也没有过因为死人而悲痛的心理,从小到大都没有,我要讲明的是,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无不良嗜好,但是面对死人包括自己的父亲去世也从没有过悲伤的心理,有人解释为冷血,但我不认同这一点,还有人解释说是没有达到感情的程度,这些都可以排除,我个人觉得我没有普通人的情感,但我还是有一些迷惑,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解释,谢谢。

这是我从网上摘录的个案 你看下 也许有与你相同之处 能从中得到某些起发

菏泽心理咨询个案《不哭不笑的女孩》
不哭不笑的女孩【本故事取自真实案例,为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人物均采用化名。】 阳光灿烂的周末,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来到了童悦的家,他们是应童悦母亲的邀请,前来祝贺童悦八岁生日的。彩烛被依次点燃,母亲当众宣布了童悦在全市少儿绘画比赛中得奖的好消息,热烈的掌声中,母亲佯装平静地与孩子们一切唱起了生日歌,然而,她的内心却阴霾密布、忐忑不安,她紧张地注视着女儿的脸,终于,令她日夜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童悦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一场精心安排的生日聚会,竟没有能够换来童悦的一丝笑容。 欢歌笑语的生日聚会,为何没能换来八岁孩子的一丝笑容,不苟言笑的背后,是事出有因的故意克制,还是鲜为人知的怪病折磨呢------ 今天我们心理咨询的主人翁就是这位丢失了表情的八岁女孩童悦,童悦并非天生不会哭笑,曾经的她即会嚎啕大哭,也能开怀大笑,只是近一年来,她才变得如此冷漠。无论是听到令人捧腹的笑话,还是面对悲伤欲绝的场面,她都无动于衷,如此罕见的症状,令童悦的母亲心急如焚。难道是女儿患了面部神经麻痹症,才导致她丢失了一个人应有的正常表情吗?为此,妈妈带她走遍了各大医院,遍访中西名医,然而专家们却毫不犹豫地排除了童悦面部神经麻痹症的可能,百般无奈之下,童悦的母亲只能听从医生的建议,向我们心理专家求助。 初次出现在心理咨询室的童悦的母亲显得十分忧愁,浑身上下深色基调的衣着,似乎也在努力散发着她暗淡的心情。叙述过程中,她的情绪很不稳定,每每谈及女儿的症状,都会忍不住伤心流泪。除了女儿丢失正常表情之外,她还告诉了咨询师一个重要信息,童悦怕黑,惧怕狭小的空间,就在前天晚上,童悦还半夜叫醒母亲,陪她一起去卫生间,因为那天卫生间的灯坏了。 心理学认为,八岁大的孩子,通常是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会强行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所以起先,我们心理医生是怀疑她得了自闭症,因为冷漠、孤僻、怕黑、情绪调节不当,这些都是自闭症的典型的症状。 为此,我们心理咨询师专门连线童悦的班主任,询问童悦的在校情况。班主任当即肯定了童悦是个好学生,作为班上的学习委员,童悦不仅自己刻苦学习,而且还敦促同学共同进步,尤其是下午自习课时间,童悦经常会主动走上讲台,带领大家阅读课文,是老师不可多得的好帮手。当咨询师问及班主任是否发现童悦的表情异常时,班主任回答说,童悦确实显得有些严肃、持重,但或许是性格使然,少年老成罢了,确实,童悦在校的大部分时间专注于课程,很少有闲暇时间表达喜怒哀乐,因此,她的不苟言笑也就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老师也会用听话、懂事等评语将之合理化。心理医生分析,童悦除了有些严肃,不善言笑之外,她在学校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人际障碍和自闭倾向,所以很显然,她的不哭不笑不能纳入自闭症的范畴。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导致童悦丢失正常表情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呢? 随着咨询的深入,心理咨询师了解到,童悦的症状还是从一年前其父亲突然病逝后开始的。 一年前,一向身体健康的父亲童志祥突然染上恶疾,最终因抢救无效而猝然离世。在那段日子里,年幼的童悦学会了分担母亲的忧愁和辛劳,学会自己开闹钟起床,自觉回家做作业,每当母亲在医院陪夜,童悦就吃母亲留在冰箱里的冷饭冷菜,无须母亲再为她操心,望着仿佛一夜间突然长大懂事的女儿,母亲除了欣慰,就是感动。然而,不久,一个令她日夜烦扰的问题出现了,随着父亲的去世,童悦渐渐变得凡事无动于衷。无论是面对曾经她最喜欢的动画片,还是遭受了天大的委屈,她都漠然处之。难道,是因为父亲的撒手人寰导致过度悲痛的童悦麻木了表情吗?难道,她的怪病是因为父亲的突然辞世所以引发的重大创伤后遗症吗? 重大创伤后遗症是由于遭遇到重大创伤,如天灾人祸,失去亲人等情况引起的一种精神障碍。一般持续时间为几个月,程度严重的可达一年以上,排查似乎曙光初露,童悦的怪异症状很可能就是源于父亲的猝死。 心理咨询师决定与一直等候在心理咨询室外的童悦单独聊一会儿。然而,正当我们步入花园打算去叫童悦时,一个小小的意外牵动了我们心理咨询师敏感的神经,花园里,一个小男孩在玩耍时不慎摔倒了,正在一旁看书的童悦立刻跑过来想去搀扶他,小男孩却因疼痛难忍而大哭起来,童悦伸出去的手顿时缩了回来,她鄙夷地对小男孩说,男生还哭,羞死人!这个一晃而过的表情让我们心理咨询师印象深刻,我感觉这个孩子异常的坚强,而且她对爱哭的人是鄙视的,这是有原因的,很可能这个与她不哭不笑的症状是有着直接的联系。 年仅八岁的童悦为何会有男生是不可以哭的这样的认知呢?看来,问题并不简单,导致童悦不哭不笑的原因,或许不仅仅是重大心理创伤,一定还另有蹊跷。为了印证这些想法,心理咨询师请童悦做了一个沙盘游戏。沙盘游戏又被称为沙盘治疗法,是由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考尔夫根据荣格的精神分析学所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法,让来访者用模型在沙盘中创造一个场景,由于用视觉形式取代了口语交流,所以,也就绕过了心理防御,来访者内心抽象的情绪和潜意识内容,会通过摆放沙盘得以具象的展现。经过短暂的考虑和取舍,童悦在种类繁多的模型中,挑选出自己喜爱的人偶和一些小动物,随心所欲的摆放在沙盘里,她在沙盘中呈现的是她最为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游戏的结果让心理咨询师察觉出来端倪,只见沙盘里摆放的人偶中有童悦的母亲,童悦本人,还有童悦的表兄妹们,却惟独不见童悦的父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们心理咨询师问她,沙盘里为什么没有爸爸,是因为爸爸去世了吗。孩子的回答让我很吃惊,她竟然不假思索的回答我,家里没有爸爸没有关系。 一句话石破天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亲生女儿产生了家庭中缺少父亲没有关系的错误认知呢?显然,童悦怪病的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咨询师决定再次与童悦的母亲进行深谈,试图从童悦成长的原生家庭背景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童悦出生于一个殷实之家,父亲在世时曾在一家中型企业担任要职,年薪颇高,而童悦的母亲身为某学校的英语教师同样也收入不菲。然而当谈到童悦的奶奶时,童悦母亲的脸上却显露出一种异乎寻常的愤怒。原来,当童悦的母亲与父亲谈恋爱时,就遭到了童悦奶奶的激烈反对,奶奶不光不喜欢童悦的母亲,她几乎不喜欢童悦父亲所结交的所有的女人,虽然最后,两人终于还是结了婚,但从结婚的第一天起,她与童悦的奶奶就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童悦父亲的拉锯战。 那天,刚刚下班回到家的童悦父亲,还没有来得及哄抱襁褓中生病的女儿,就接到了奶奶的电话,被告知奶奶家的厨房水龙头坏了,要他立刻赶去修理。接完电话,童悦的父亲二话没说就放下因生病而啼哭不止的女儿,匆匆赶去了奶奶家,一直忙到了深夜才回来。 类似的情景在童悦的成长过程中频频上演,最令童悦记忆深刻的是她七岁生日那一天父亲的缺席。那天,童悦的母亲一大早就买来了蛋糕和礼物,准备给童悦过一个热热闹闹的生日,正在外地出差的父亲也打来电话,信誓旦旦的答应一定赶回来参加女儿的生日宴会。黄昏时分,表兄妹们陆续来到了童悦家,期待着吹灭生日蜡烛那一刻的到来,童悦的父亲果然如期回家,然而,正当全家围在一起准备许愿吹蜡烛之际,手机铃声响突然响了,是奶奶打来的电话,紧接着,童悦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又出现在眼前,父亲又无怨无悔地离开了。他要赶去奶奶家,,因为奶奶家的录像机坏了,她需要儿子马上回家帮他修好,欲哭无泪的母亲,再一次佯装笑脸地对她说,没有爸爸没关系,妈妈和童悦照样过。 儿子热爱母亲孝敬母亲,这本是人伦之道,天经地义,但童悦的父亲对于他母亲的感情似乎不仅仅只是一种孝顺了,而是一种压倒一切的,常人难以理解的过度情感粘连。面对这种状况,童悦的母亲超过闹过,也曾想过要离婚,但念及女儿尚小,并且丈夫除了唯母命是从之外,也没有别的不良嗜好,三思之后,她选择了忍耐。显然,这场争夺童悦父亲的情感拉锯战以童悦母亲的惨败而告终。那么,童悦的父亲身上究竟发生过什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对母亲的过度依恋,演变成对妻女的变相伤害呢? 八岁孩子本该天真烂漫,哭笑无忌,却为何异常坚强,不苟言笑?神秘的家庭三家拼图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等惊人的事实,心理医生有什么办法帮她寻找丢失的表情呢? 原来,童悦的父亲童志祥年幼时也同样遭遇了丧父之痛,守寡的母亲把原先对丈夫的感情全部投注在年幼的儿子身上,加倍给予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而童志祥在与母亲长期相依为命中,也深刻体悟了母亲的艰辛与孤独,他用爱、关怀、惟命是从来报答母亲,母亲成为他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正常的家庭结构应该是个三角形,父亲、母亲和孩子各据一角,各司其职。但是,爷爷的早逝,使得上一代的家庭三角结构因为缺少爷爷这个支点而显得不平衡,为了维持这个家,童悦的父亲就无意中顶上了爷爷的位置,让守寡的奶奶在感情上有了皈依。那么上一代的母子情感粘连会给年幼的童悦带来什么影响呢?随着父亲的离世,渐渐地童志祥无意中完成了角色替代,在情感上替母亲扮演了父亲的角色。因此,即使他成人后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家庭,只要母亲的一个电话,他仍然会离开放下手中,哪怕是再重要的事情,赶回母亲身边,备受冷落的妻子,在屡次争吵未果之后,选择了放弃,并以家里没有爸爸没关系之类的赌气话来聊以自慰。 然而,年幼的童悦却不能分辨,母亲说的是真话还仅仅是由于赌气,久而久之,母亲的话被童悦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因此,即便父亲没有去世时,他就已经淡出了童悦的世界。在童悦摆放沙盘时,父亲不仅仅是过世,更是缺位了。那么,父亲的角色缺位与童悦的不哭不笑之间有着什么关联呢? 我们心理医生认为,当一个人失去亲人时,会因为难以面对重大的创伤而出现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孩子失去父亲之后,会表现的很依赖自己的母亲,会更乖、更懂事、更听话,因为他害怕再失去母亲,她甚至会讨好自己的母亲而强行压抑自己正常的情绪,父亲病重时,童悦表现出了与她实际年龄不符的懂事、冷静和坚强,而父亲去世后,作为女儿的童悦,也没有表达出应有的悲伤,这是因为她害怕再失去母亲,因为妈妈已经很悲伤了,所以女儿就不能再悲伤了,否则,妈妈会因为过度悲伤而病倒的。由此,童悦压抑了自己的悲伤,这份内心的拉锯和悲伤,最终以不哭不笑的罕见症状表现了出来。 我们看到,孩子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认知是,男生是不可以哭的,一方面,由于父亲的长期缺位,家庭的铁三角发生了变化,一旦父亲去世后,孩子就会下意识地去模仿父亲当年的行为,就像父亲顶替了爷爷的角色,她也顶替了父亲的角色,像父亲和男人一样的严肃和坚强。而另一方面,母亲还没来得及从丧父之痛中解脱出来,又陷入了女儿丢失表情的灾难中,可谓忧虑繁多,其沉重的心情也从她深色衣着中不经意地透露了出来,而这种灰色情绪同时也滋养了童悦的不苟言笑,让童悦在潜意识中做得更像一个大人,以此来安慰母亲。 我们认为,要对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讲清楚家庭的铁三角的结构,是很困难的,所以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们选择了仪式治疗法,让她在特定的时刻,特定的情境下,完成一个仪式,帮助她卸去,本不该属于她背负的成人的责任感。父亲过世一周年的祭日即将到来,这对于童悦的心理治疗而言是富有意义的一天,因为她在遭遇父亲去世这一重大创伤时,没有充分宣泄自己心中的悲伤,和对父亲的思念,这是她和父亲最后告别的机会。心理咨询师询问童悦,想不想和妈妈一起去扫墓,童悦回答说,她很想去,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帮妈妈的忙,我们笑着告诉童悦,传说中,仙鹤是飞的最高的鸟,如果童悦能亲手为爸爸折一些纸鹤,那么,这些纸鹤一定会把她的祝福,捎去给天堂里的父亲。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童悦捧着满满一篮纸鹤随着母亲来到父亲的坟前,她对着墓碑上父亲的照片默默无语的烧着纸鹤,当最后一只纸鹤化为灰烬的时候,晶莹的泪水终于从童悦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母亲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激动,紧紧拥抱了女儿,这个迟到的家庭三角拼图,终于完成了。 我们欣慰的发现,当童悦母女再次来到咨询室的时候,母亲的衣着有了更丰富的色彩,她告诉心理医生,童悦终于找回了丢失的表情,重新拥有了泪水和欢笑。 童悦被治愈了,但是有很多像童悦那样的孩子,还生活在快乐的边缘,比如说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缺位,身体的残疾,亲人的离去,留守儿童等等------家庭三角结构的缺损,必然会对孩子造成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由于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在遭受重压的情形下,他们无法用理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度过重大心理创伤的难关,也使得我们自己能早日走出重大创伤的阴影,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追问

我最讨厌摘来的东西,而且你这种还不仅是摘来的还是长篇大论,你要写小说吗?我没有时间看,即使有时间看也没有时间去理解。

追答

从你回复中就能看出 你确实比较冷漠 也可说冷血 你一直生活在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 对你来说无情感可言 你不懂他人对你的关心 一味想着他人对你的不是 而且无限的在放大 我以说明是网上摘来的实际案例 你可不加理采 而不是出言指责 你确实得看心理医生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05
你好,我同意你的说法,不哭的人,不能说是没有感情、不重感情,或者是冷血动物,也不是没有达到感情的程度。反而我认为这种人是很重感情的,是很守孝道的人,而且责任感很强的人。我认为不哭的主要原因,是阅历不到的问题,因为我当年就和你一样,都少亲人说我是冷血动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05
生是死的开始,死是另一场旅行的起点。
不哭死人就只能代表不哭死人而已,不能说明其他。
有些人哭丧赚钱,有些人泪腺发达动不动就哭。难道爱哭的人就是重情重义的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7-05
正常现象。本人也曾如此,在很巨大的变故前也冷漠不惊。那是因为我们到目前为止还从来不怕失去什么。生活的美好我们体会的还少,缺少一种让我们眷恋、牵挂。就是这样,初生牛犊不怕虎,少年多死士,就是说的这种现象。而且,我们在认知上,也深深认识到,人死了,你再哭也没有用,倒不如接受事实,生活下去。追问

我想说的是,我都三十二岁了,从小到大都是如此。

追答

正常。

第4个回答  2012-07-05
我以前也这么认为,我有时候觉得我可以很酷,我不会因为某人的离开而哭。不过2个月前我初中三年的一个同学被人杀了,而且平时我们很要好,再加上高中又在一个班,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震惊了,我们班几乎哭了三四天,现在都还对他潇洒问好的样子记忆犹新。但是哭只是内心宣泄的一种方式,没有人规定谁必须要哭,也许你不哭是你坚强追问

我觉得我没有普通人的感情,这和坚强不坚强好像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我面对生老病死的问题都能看得很开,但是别人未必这样子认为,我就从没有过因为死人而悲伤的心理,包括任何人,同时我要说的是,我的朋友很多,好朋友也有一些都是处得相当好的那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