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特务机关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

1、东厂

东厂,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2、西厂

西厂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全称"西缉事厂"。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

西厂的成员和东厂一样都是由锦衣卫中选拔出来,宪宗钦定西厂所领缇骑(即锦衣卫校尉)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

而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西厂作为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谷大用。

3、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

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4、内行厂

内行厂是明朝设立的特务机构,与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合称“厂卫”。,别名为大内行(háng,办事之意)厂,又叫“内厂”、“内办事厂”。

正德五年刘瑾倒台後,内行厂与西厂亦一同被裁撤。虽然内行厂仅存在五年,但亦残害了不少忠良。《明史·刑法志三》载:“得颛刑杀,擅作威福,贼杀良”。

扩展资料:

一、厂卫机构的设置和职责

厂卫者,是东厂和锦衣卫的合称,除东厂外,还有短暂设立过的西厂和内行厂,西厂于宪宗和武宗两朝临时设立,前后共存在了十年有余,内行厂设立于武宗朝,存在了四年有余,可以把西厂和内行厂看做是东厂的扩充和加强。

厂卫主要负责侦缉和刑狱,直接受皇帝指挥,侦察平民,监视官员,缉拿犯罪嫌疑人,有时奉旨参与案件审判,是明代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特务机关。

厂卫朋比怙势,为明代法制之大蠹。从设立的时间来看,锦衣卫要早于东厂。

二、厂卫相互勾结

、东厂和锦衣卫同为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特务侦缉机构,通常情况下,东厂负责侦伺,锦衣卫负责刑狱。东厂缉获的嫌疑人,要送到北镇抚司鞠问,最后再送交刑部拟罪。

东厂的贴刑和番役等办事人员都是从锦衣卫中调拨而来,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势必深相倚结。

但厂卫之间也并非全然精诚合作,两者之间也时常互相争夺权力,当皇帝倚重东厂时,则锦衣卫顷心附之,皇帝大用锦衣卫时,则东厂反为之下。

但自明代中期以后,东厂的势力就未曾低落过,提督东厂的司礼监太监得势是重要原因。所以锦衣卫“无不竟趋厂门,甘为役隶矣”。

三、厂卫机构对司法制度的侵害

厂卫机构作为一个庞大的特务刑讯机构,设有独立的监狱,为数众多的特务人员,可以随意缉拿嫌疑人,对其下狱刑讯之,狱成报法司拟罪。

厂卫直接向皇帝负责,诸事可径自向皇帝汇报,而皇帝有时也授权予厂卫机构,让他们同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审案件。

在实际运做过程中,厂卫经常公然的侵犯三法司的权力,为所欲为,对明代的法制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

终明一代,大臣们都对厂卫的擅权滥刑痛心疾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厂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05

一共四大特务机关,分别是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

一、锦衣卫

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了12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二、东厂

除了锦衣卫之外,明朝还有另外两个特务机构,那就是东厂和西厂。

东厂的建立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一直担心帝位不稳。

聂远饰演东厂大太监赵靖忠

三、西厂

与东厂相对的是西厂,西厂在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甚至网罗了很多太监,意图不轨。

虽然李子龙和他的党徒最终被锦衣卫一网打尽,但明宪宗由此深感侦刺力量的不足。

于是他身边的小太监汪直被选中,派往宫外打探消息。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

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要他继续做下去。

几个月后,宪宗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首领便是汪直。

四、内行厂

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

这时西厂和东厂都受刘瑾的指挥,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大,甚至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

第2个回答  2017-06-27
锦衣卫,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
锦衣卫是什么呢?它其实是一个负责监视臣民的特务机构,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它是由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设立的,它最大的头目叫做锦衣卫指挥使。
大家知道,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特别强烈的皇帝,他连实行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都能废除,可见其对于权力的控制欲之大。一般来说,权力欲越大的人,越是缺乏安全感,越容易猜忌别人。
所以,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让他们担当自己的耳目,以使自己更好的控制臣民。后期,朱元璋发现锦衣卫的权力越来越大,大到引起了朱元璋的戒备之心。于是,朱元璋大笔一挥,就把锦衣卫给取消了。
与朱元璋一样,明成祖朱棣也是个猜忌心比较强烈的皇帝。而且,他的皇位是从侄子手里夺来的,这让他更加缺乏安全感,更加不信任别人。
对于这样一位皇帝来说,没有一个特务机构为他服务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他恢复了锦衣卫。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仅仅拥有锦衣卫是不够的。因为锦衣卫归根结底是外臣。朱棣对于外臣难以百分之百信任。
什么人能让朱棣百分之百信任呢?只有太监。

为什么呢?因为大臣是皇帝的同事,虽然职位低于皇帝,但有人格、有追求;太监呢,完全是依附于皇帝的家奴,家奴可以任意驱使。所以,朱棣更信任太监。
以锦衣卫为蓝本,朱棣设立了东厂——全称是东缉事厂。东厂最大的头目叫做“提督东厂”,由太监担任,下面人一般尊称其为厂公或者督主。
东厂的职能和锦衣卫有点重叠,但有一点是不重叠的:东厂还负责监视锦衣卫。
有了这一厂一卫后,大明朝的特务机构算是初具雏形了。但到了明宪宗这里,又添加了一个西厂。
明宪宗设立西厂,是因为对锦衣卫和东厂同时不满意。新成立的西厂,由当时的权监汪直担任厂公。汪直深受宪宗的信任,所以西厂的权势熏天,除了监视臣民外,西厂还负责监视锦衣卫和东厂。
五年之后,随着西厂的权力越来越大,明宪宗开始觉得不安。然后,他果断地把西厂给解散了。
到了正德皇帝的时候,权监刘瑾兴风作浪。在刘瑾的建议下,西厂又复活了。
刘瑾的本意,是利用西厂来牵制东厂,没想到,新成立的西厂和东厂一样,都不太听他的话。他一怒之下,决定另起炉灶,自力更生。
于是,“大内行厂”成立了,由刘瑾亲任提督。大内行厂,简称内厂。内厂是刘瑾的绝对心腹,它同时负责监视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可谓任务繁重。
后来,刘瑾被正德皇帝抛弃,落了个“凌迟”的下场。正德皇帝恼怒之余,对刘瑾彻底清算,于是,由刘瑾建议恢复的西厂和建议设立的内厂,就全部被取消了。
至此,四大机构,仅余其二:锦衣卫和东厂。它们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7-02
一 锦衣卫。
1382年5月29日(明洪武十五年四月十六日)朱元璋设置锦衣卫。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正式废除锦衣卫。靖难成功后明成祖朱棣重新启用了锦衣卫。
二 东缉事厂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 。
三 西缉事厂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西缉事厂(简称西厂)。
四 大内行厂(内厂)

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以谋反罪被杀,西厂、内行厂被撤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1-16

锦衣卫是明朝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