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州古代有哪些名人名事?

如题所述

冀州市之名渊源于古冀州。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划华夏为“九州”,冀为“九州之首”。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于此置信都县和信都郡,隶冀州。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冀州州治移至信都,安平郡亦治信都,信都成为州、郡、县三级治所,从此冀州与今冀州市开始联系起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信都县,归冀州直辖,属真定府。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冀州为冀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冀县改属冀南区五专区。1946年2月,正式命名“冀县人民政府”。1993年9月22日,冀县撤县建市,定名为冀州市。

冀州历史名人
1、邳彤
刘秀到洛阳后拜邳彤太常之职,后又改任左曹侍中,专侍于皇帝左右。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在南宫云台绘制了二十八位开国功臣的画像,称“云台二十八将”,邳彤为二十八将之一。
据史料载,邳彤在平定王郎后曾任曲阳郡太守。他在任期间为官清正,而且精通药理和医术,重视药业,受到当地人民赞颂。传说邳彤医术精湛,经常扮作串乡医生给人治病,疗效颇佳,被称为“神医”。邳彤死后葬于祁州(今安国县)南关,墓地修造“邳王庙”作为祭所。宋朝时祁州人将邳彤尊为“药王”,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祁州建立“药王庙”。清朝时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又特为“药王庙”书匾。
2、冯跋、冯弘
冯跋(?-431),字文起,东晋十六国时北燕国君,长乐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祖父冯和在西晋永嘉之乱时,为避战乱迁居上党(今陕西长子县)。父冯安曾任西燕国的将军,西燕败亡后,冯安全家迁居和龙(今辽宁朝阳市),成为鲜卑化汉人。
冯跋少年时就很有志向,性情豪放。后燕慕容宝时任中卫将军,慕容熙即位后,冯跋任卫中郎将。慕容熙昏庸暴虐,赋税很重,人民痛苦不堪,怨恨四起。冯跋寻机杀了慕容熙,立慕容宝的义子高云为主,冯跋被封为侍中、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司、武邑公。公元409年,燕王高云被部下所杀,冯跋平定事变,被众将推举为王,年号“太平”,国仍称燕(史称北燕)。
冯跋在位时历意农桑,勤心政事,为巩固统治和发展生产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苛政,惩贪赇”,他要求各级官吏施仁政、惠民众,并严惩贪官,使“上下肃然,请赂路绝”。“省徭赋,课农桑”,他省徭役薄赋税,选拔官吏时细询励农方略,“劝农课桑”蔚然成风,农业发展很快。“重孝悌,建太学”,他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奖励孝贤,并在各处营建太学,教育子民。冯跋在位22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到发展。
公元431年,冯跋得重病,诸子和其弟争王,互相残杀,跋惊吓致死。
冯弘,字文通,冯跋之弟,北燕国君。冯跋在位时,冯弘被封为中山公。冯跋死后,冯弘杀死冯跋的儿子冯翼,自立为北燕国君,年号“太兴”,在位六年。公元437年,魏攻打北燕兵临城下,冯弘被迫逃往高丽(今朝鲜),两年后被高丽王所杀。
3、冯太后
冯太后(441-490),长乐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北燕国君冯弘的孙女,杰出的女改革家。其祖父冯弘兵败逃往高丽后,其父冯朗和其叔冯邈降魏。冯朗在北魏官至秦、雍(今陕西境内)二州刺史,受封西郡公,后获罪被杀,冯氏被送进宫里,靠姑母(北魏国君拓跋焘的左昭仪)抚养。她自幼聪明好学,在姑母的教育下,不仅精通文字,而且见识日广。
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汝登基,11岁的冯氏被选为贵人,公元456年被封为皇后。公元465年,26岁的文成帝去世,献文帝拓跋弘(李夫人生)即位,冯氏被尊为皇太后。当时献文帝才12岁,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丞相乙浑专权,阴谋倾覆帝室。冯太后和汉族大臣密定大计,突然捕杀乙浑,然后临朝听政。公元467年,太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停止临朝听政,转而抚养皇孙,由14岁的献文帝亲政。公元471年,18岁的献文帝拓跋弘将皇位禅让于4岁的太子拓跋宏(孝文帝),冯氏遂受封为太皇太后。拓跋弘成为太上皇,但仍参与朝政。公元476年,太上皇拓跋弘暴死,史载:“显祖(即献文帝拓跋弘)暴崩,时言太后所为也”。冯氏开始第二次临朝听政,直到公元490年病死为止。
冯太后再度临朝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彻底地改革。如:提倡汉化,修孔子庙,提倡儒家思想;建立学校,大兴教育;严禁鲜卑族同姓结婚;革除鲜卑族信奉巫术的风习;实行均田制,把因战争荒芜了土地分给有力耕耘的丁壮,收缴租税以利国家;建立户籍制与俸禄制等。经过冯太后所主持的一系列改革,使北魏王朝摆脱混乱局面,抑制了豪强的掠夺行为,使国家日趋安定,北魏逐渐由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过渡,为孝文帝亲政后更大规模地推行汉化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冯太后严于执法,有两个亲王因贪赃枉法受到检举,许多王公大臣为之说情,冯太后依据朝规,将这两名亲王削去封爵,终身监禁。冯太后生活朴素,穿的衣服都是素色绸帛,吃饭用的桌子仅一尺见方,饭菜数量也比其他皇帝和皇后少得多。她生前还写下遗嘱,规定坟墓长三十步,葬室长宽一丈,用普通棺椁,不用殉葬器物。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年仅49岁,谥“文明太皇太后”。冯太后对推动北魏封建化和汉化做出了卓越贡献,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孙敬
孙敬,字文宝,汉代信都(今冀州市)人,“头悬梁”的典故即出自孙敬。《太平御览》载:其“好学,晨夕不休”,他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孙敬苦读常通宵达旦,为消除困意,系发于屋梁,若低头欲睡,拽其发而警醒。孙敬凭借其独特的“悬梁”精神苦学,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当时的知名大儒。后人对孙敬“悬梁”苦读的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揉为“悬梁刺股”,用以教育孩童。《三字经》中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把孙敬、苏秦以及车胤的“囊萤”、孙康的“映雪”,引为苦读的楷模。
5、刘焯
刘焯(544-610),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信都县(今冀州市)人。刘焯自幼聪慧,并与河间刘炫友善,两人一起向信都郡刘轨思学习《诗经》,向广平郭懋(mao)常学《左传》,向阜城熊安生学《仪礼》,后又在武强的大儒刘智海家苦读十年,遂成知名学者,出任州博士,同刘炫并称“二刘”。
隋文帝开皇年间,刘焯中举秀才,射策甲科,拜为员外将军,与著作郎王劭一起修定国史,并参议律历。他曾与诸国子共论古今滞义,常有高论,众人皆佩服其学识渊博。开皇六年,洛阳“石经”运抵京师,文字多处磨损,极难辩认。隋文帝便诏刘焯、刘炫等人考证,他们经过努力,一一辩清。在国子监举行的一次经学辩论中,他与刘炫力挫诸儒,因此受到忌恨和诽谤,被革职还乡。后隋文帝派刘焯到蜀王杨熹府下做事,他不肯去。杨熹得知,将刘焯发配到边远充军。杨熹的蜀王封号被废后,刘焯才重新得到起用,在朝中做了云骑尉。刘焯秉性耿直,为官期间经常抨击时政,终为朝廷所不容,再次被罢职回乡。自此他游学授徒于闾里,致力于教育和著述,其间天下名儒有了疑问、学子求学,常千里慕名而至。隋炀帝即位后,他又重被起用,任太学博士。刘焯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去世。
刘焯的著述有《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经述议》等书,后散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尚书刘氏义疏》1卷。唐魏征《隋书》“儒林”中介绍刘焯时说:“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三册中写到“隋朝最著名的儒生只有刘焯、刘炫二人。”
刘焯精通天文学,他发现隋朝的历法多存谬误,多次建议修改。公元600年,他创《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性,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他的创见。《皇极历》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由于刘焯所著历书与当时权威人士——太史令张胄玄的天文、历数观点多有不同,故呕血而成的《皇极历》被排斥不得施行。然而该书提供的天文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历史证实刘焯研究天文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唐代高宗时李淳风就是依据《皇极历》造出了《麟德历》,被推为古代名历之一。
6、孔巢父
孔巢父(?-784),字弱翁,唐朝大臣,冀州(今冀州市)人,孔子三十七世孙,“竹溪六逸”之一,与李白、杜甫以及皇甫冉等文豪友善,亦有诗文佳作行世,后散失。
唐玄宗末年,孔巢父曾与李白、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隐居于山东泰安府徂徕山脚下,纵酒酣歌,谈诗论赋,号称“竹溪六逸”。徂徕田园生活结束后,孔巢父被举荐赴长安做官。约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辞官归隐江东(今浙江会稽)。行前,京师好友蔡侯曾设宴为其饯行,席间,诗人杜甫吟诗一首,以表述自己的心境,赞颂巢父的才德,题为《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后来孔巢父为扶救社稷,再度复出,任湖南观察使。唐德宗建中年间,孔巢父为朝中大臣,官至给事中。因其足智多谋,善于辞令,且破贼有方,深得朝廷器重,被称为“知君名宦”。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镇州李维岳和淄青李纳请示承袭父职,朝廷不允,魏博七州节度使田悦又代其二人奏请,德宗仍不答应。田悦恼羞成怒,联合李维岳、李纳等人哗变。河北三镇的叛乱致使连年战祸,生灵涂炭,官兵和叛兵浴血沙场,士卒死伤惨重。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德宗任命孔巢父为宣慰使前往平乱,孔巢父冒死赶赴魏博镇,舌战田悦,陈述顺逆之祸福,理据俱备,打动人心,终使田悦率众归降。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曾奉帝旨兵伐田悦。次年,泾原兵变,叛将朱泚(ci)入长安称帝,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率兵猛攻,李怀光前去救驾,数败敌部,屡有战绩,迫使朱泚退归长安。因德宗轻信奸相卢杞的挑拨,不许李怀光入朝觐见,故李怀光耿耿于怀,以至背主而去,联合朱泚逼使德宗南逃汉中,并率军占领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割据一方。孔巢父说降田悦叛军后,当年六月,德宗令其招安李怀光,孔巢父再度深入虎穴,舍身劝降,因言辞失宜,不幸为李怀光部下杀害。死后,朝廷追赠孔巢父尚书左仆射职,谥号“忠”。《旧唐书》、《新唐书》均有孔巢父传。
7、胡宗照
胡宗照(1884-1942),字峰荪(sun),笔名耐翁,冀州(今冀州市伏家庄村)人,近代著名书法家。胡宗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先祖胡存武曾创办义学,祖父胡蓥(ying)为清代候选训导,在义学任塾师,父胡庭麟曾任教于京师,善书法。
宗照毕业于保定优级师范学堂,1911年与同仁创办冀县县立高等小学堂,并任国文和书法课。他治学严谨,兼收并蓄,尤精古诗文,书法课常以口传心授教导弟子,并举办书法展览。1928年胡寓居天津劝业场附近华锦成灯扇字画店后院,以买字画为生。
宗照自幼聪敏好学,尤喜书法,他初习颜柳正楷,颇得人们赏识,有所成就之后,改临魏碑,以张裕钊的《南宫碑》为范本,练习魏碑。他在运笔、结构上极下功夫,并持之以恒扎实苦练。宗照遍览名牌牌匾,研究古代拓片,探讨历代金石碑刻,取长补短,自创新境,独成一格。他的书法刚柔相济,内藏筋骨,富有金石雕刻之感,既古朴美观,又神气活现,余韵无穷。胡宗照在书法届颇有影响,据说艺术大师齐白石认为胡是当时北方最有成就的书法家,并为他精心刻制印章。胡先后应邀为天津“五和线店”、“交通旅馆”、“裕华文具店”、“宝丰饭店”、“华盛王金店”等以及北京前门大街的一些商号书写牌匾,为河北省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河北省第十四中学、冀县县立高等学校书写校名。胡所写的条幅在京、津等城市的字画店里奉为上品,内地富贾和外国客商均以高价求购,人们将他的字画视为珍宝。胡宗照1942年5月病故于北京,他的书法著述、所藏之诗书字画在历次运动中先后丢失。
8、道安
道安(312-385),东晋时杰出的翻译家、著名高僧。道安出生于扶柳县(今冀州市小寨乡扶柳村)的一个读书人家,原姓魏(一作卫),自称释道安。
道安父母早丧,由外兄孔氏抚养,7岁开始读书,15岁时对五经文义已相当通达,转而学习佛法。道安18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载“年十二出家”),因形貌黑丑,不为剃度师所重视,只让他去田里干活。后来他向剃度师要佛经来读,能过目成诵,记忆惊人,师傅惊喜,并送他受具足戒,允许他外出任意参学。传说师傅给他《辨意经》一卷约五千言,只用一天时间就把经书读完。又给他读《成具光明经》约万言,仍用一天时间读完,复述经文竟一字不差,为此甚得师傅喜爱。
道安24岁时,在后赵的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境)拜西域高僧佛图澄为师,在此道安钻研佛学长达十三四年之久。道安深得佛图澄的赏识,常代佛图澄讲经,并圆满解答许多理论疑难,因而,赢得“漆道人,惊四邻”的美誉。佛图澄死后,道安离开邺都来到山西与当时名僧竺法济、竺僧辅、竺道护等研究佛经,并为佛经作了极宝贵的注解。
公元364年,道安率弟子400余人来到襄阳,在此居住15年,先住白马寺,后又创立檀溪寺,从事佛学研究和著述,制定僧规。道安在当时佛教界影响很大,东晋孝武帝曾下诏书表扬道安,并给他象王公一样的俸禄。宁康三年(公元375年),道安去长安,受到苻坚的召见。道安晚年在长安五重寺主持译经,并注经作序。道安于公元385年二月初八离世,葬于长安五重寺,时年73岁。
道安为弘扬佛教做出巨大贡献,归结起来主要有:一佛经翻译和佛教著述。道安共有佛教著述约60多种(佚失约40种,现存20多种),他作的14篇经论序言都载在《出三藏记集》中。佛教刚传入中国时,翻译质量比较低。道安亲自主持,与西域等地名僧诠定文字、详核文旨,并为译成的佛经作序言,提高了佛经的翻译质量。在翻译过程中,他还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规则,主张直译。道安曾撰《综理众经目录》,对当时流行的诸经译本一一详考。二、制定僧徒教规教仪。道安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得到佛学界认同,从此出家人自称“释子”。他还为僧侣制定了仪规戒律,天下僧侣的行为得以统一,宗教组织得到规范。三、创立“本无宗”佛学学派。道安融合禅学和般若学两大学说的精华,主张“以无为本”,开创了新学派——“本无宗”,这是我国在佛学上创立学派的最重要的代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02
冀州市之名渊源于古冀州。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划华夏为“九州”,冀为“九州之首”。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于此置信都县和信都郡,隶冀州。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冀州州治移至信都,安平郡亦治信都,信都成为州、郡、县三级治所,从此冀州与今冀州市开始联系起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信都县,归冀州直辖,属真定府。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冀州为冀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冀县改属冀南区五专区。1946年2月,正式命名“冀县人民政府”。1993年9月22日,冀县撤县建市,定名为冀州市。

冀州历史名人
1、邳彤
刘秀到洛阳后拜邳彤太常之职,后又改任左曹侍中,专侍于皇帝左右。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在南宫云台绘制了二十八位开国功臣的画像,称“云台二十八将”,邳彤为二十八将之一。
据史料载,邳彤在平定王郎后曾任曲阳郡太守。他在任期间为官清正,而且精通药理和医术,重视药业,受到当地人民赞颂。传说邳彤医术精湛,经常扮作串乡医生给人治病,疗效颇佳,被称为“神医”。邳彤死后葬于祁州(今安国县)南关,墓地修造“邳王庙”作为祭所。宋朝时祁州人将邳彤尊为“药王”,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祁州建立“药王庙”。清朝时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又特为“药王庙”书匾。
2、冯跋、冯弘
冯跋(?-431),字文起,东晋十六国时北燕国君,长乐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祖父冯和在西晋永嘉之乱时,为避战乱迁居上党(今陕西长子县)。父冯安曾任西燕国的将军,西燕败亡后,冯安全家迁居和龙(今辽宁朝阳市),成为鲜卑化汉人。
冯跋少年时就很有志向,性情豪放。后燕慕容宝时任中卫将军,慕容熙即位后,冯跋任卫中郎将。慕容熙昏庸暴虐,赋税很重,人民痛苦不堪,怨恨四起。冯跋寻机杀了慕容熙,立慕容宝的义子高云为主,冯跋被封为侍中、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司、武邑公。公元409年,燕王高云被部下所杀,冯跋平定事变,被众将推举为王,年号“太平”,国仍称燕(史称北燕)。
冯跋在位时历意农桑,勤心政事,为巩固统治和发展生产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苛政,惩贪赇”,他要求各级官吏施仁政、惠民众,并严惩贪官,使“上下肃然,请赂路绝”。“省徭赋,课农桑”,他省徭役薄赋税,选拔官吏时细询励农方略,“劝农课桑”蔚然成风,农业发展很快。“重孝悌,建太学”,他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奖励孝贤,并在各处营建太学,教育子民。冯跋在位22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到发展。
公元431年,冯跋得重病,诸子和其弟争王,互相残杀,跋惊吓致死。
冯弘,字文通,冯跋之弟,北燕国君。冯跋在位时,冯弘被封为中山公。冯跋死后,冯弘杀死冯跋的儿子冯翼,自立为北燕国君,年号“太兴”,在位六年。公元437年,魏攻打北燕兵临城下,冯弘被迫逃往高丽(今朝鲜),两年后被高丽王所杀。
3、冯太后
冯太后(441-490),长乐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北燕国君冯弘的孙女,杰出的女改革家。其祖父冯弘兵败逃往高丽后,其父冯朗和其叔冯邈降魏。冯朗在北魏官至秦、雍(今陕西境内)二州刺史,受封西郡公,后获罪被杀,冯氏被送进宫里,靠姑母(北魏国君拓跋焘的左昭仪)抚养。她自幼聪明好学,在姑母的教育下,不仅精通文字,而且见识日广。
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汝登基,11岁的冯氏被选为贵人,公元456年被封为皇后。公元465年,26岁的文成帝去世,献文帝拓跋弘(李夫人生)即位,冯氏被尊为皇太后。当时献文帝才12岁,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丞相乙浑专权,阴谋倾覆帝室。冯太后和汉族大臣密定大计,突然捕杀乙浑,然后临朝听政。公元467年,太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停止临朝听政,转而抚养皇孙,由14岁的献文帝亲政。公元471年,18岁的献文帝拓跋弘将皇位禅让于4岁的太子拓跋宏(孝文帝),冯氏遂受封为太皇太后。拓跋弘成为太上皇,但仍参与朝政。公元476年,太上皇拓跋弘暴死,史载:“显祖(即献文帝拓跋弘)暴崩,时言太后所为也”。冯氏开始第二次临朝听政,直到公元490年病死为止。
冯太后再度临朝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彻底地改革。如:提倡汉化,修孔子庙,提倡儒家思想;建立学校,大兴教育;严禁鲜卑族同姓结婚;革除鲜卑族信奉巫术的风习;实行均田制,把因战争荒芜了土地分给有力耕耘的丁壮,收缴租税以利国家;建立户籍制与俸禄制等。经过冯太后所主持的一系列改革,使北魏王朝摆脱混乱局面,抑制了豪强的掠夺行为,使国家日趋安定,北魏逐渐由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过渡,为孝文帝亲政后更大规模地推行汉化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冯太后严于执法,有两个亲王因贪赃枉法受到检举,许多王公大臣为之说情,冯太后依据朝规,将这两名亲王削去封爵,终身监禁。冯太后生活朴素,穿的衣服都是素色绸帛,吃饭用的桌子仅一尺见方,饭菜数量也比其他皇帝和皇后少得多。她生前还写下遗嘱,规定坟墓长三十步,葬室长宽一丈,用普通棺椁,不用殉葬器物。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年仅49岁,谥“文明太皇太后”。冯太后对推动北魏封建化和汉化做出了卓越贡献,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孙敬
孙敬,字文宝,汉代信都(今冀州市)人,“头悬梁”的典故即出自孙敬。《太平御览》载:其“好学,晨夕不休”,他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孙敬苦读常通宵达旦,为消除困意,系发于屋梁,若低头欲睡,拽其发而警醒。孙敬凭借其独特的“悬梁”精神苦学,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当时的知名大儒。后人对孙敬“悬梁”苦读的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揉为“悬梁刺股”,用以教育孩童。《三字经》中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把孙敬、苏秦以及车胤的“囊萤”、孙康的“映雪”,引为苦读的楷模。
5、刘焯
刘焯(544-610),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信都县(今冀州市)人。刘焯自幼聪慧,并与河间刘炫友善,两人一起向信都郡刘轨思学习《诗经》,向广平郭懋(mao)常学《左传》,向阜城熊安生学《仪礼》,后又在武强的大儒刘智海家苦读十年,遂成知名学者,出任州博士,同刘炫并称“二刘”。
隋文帝开皇年间,刘焯中举秀才,射策甲科,拜为员外将军,与著作郎王劭一起修定国史,并参议律历。他曾与诸国子共论古今滞义,常有高论,众人皆佩服其学识渊博。开皇六年,洛阳“石经”运抵京师,文字多处磨损,极难辩认。隋文帝便诏刘焯、刘炫等人考证,他们经过努力,一一辩清。在国子监举行的一次经学辩论中,他与刘炫力挫诸儒,因此受到忌恨和诽谤,被革职还乡。后隋文帝派刘焯到蜀王杨熹府下做事,他不肯去。杨熹得知,将刘焯发配到边远充军。杨熹的蜀王封号被废后,刘焯才重新得到起用,在朝中做了云骑尉。刘焯秉性耿直,为官期间经常抨击时政,终为朝廷所不容,再次被罢职回乡。自此他游学授徒于闾里,致力于教育和著述,其间天下名儒有了疑问、学子求学,常千里慕名而至。隋炀帝即位后,他又重被起用,任太学博士。刘焯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去世。
刘焯的著述有《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经述议》等书,后散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尚书刘氏义疏》1卷。唐魏征《隋书》“儒林”中介绍刘焯时说:“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三册中写到“隋朝最著名的儒生只有刘焯、刘炫二人。”
刘焯精通天文学,他发现隋朝的历法多存谬误,多次建议修改。公元600年,他创《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性,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他的创见。《皇极历》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由于刘焯所著历书与当时权威人士——太史令张胄玄的天文、历数观点多有不同,故呕血而成的《皇极历》被排斥不得施行。然而该书提供的天文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历史证实刘焯研究天文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唐代高宗时李淳风就是依据《皇极历》造出了《麟德历》,被推为古代名历之一。
6、孔巢父
孔巢父(?-784),字弱翁,唐朝大臣,冀州(今冀州市)人,孔子三十七世孙,“竹溪六逸”之一,与李白、杜甫以及皇甫冉等文豪友善,亦有诗文佳作行世,后散失。
唐玄宗末年,孔巢父曾与李白、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隐居于山东泰安府徂徕山脚下,纵酒酣歌,谈诗论赋,号称“竹溪六逸”。徂徕田园生活结束后,孔巢父被举荐赴长安做官。约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辞官归隐江东(今浙江会稽)。行前,京师好友蔡侯曾设宴为其饯行,席间,诗人杜甫吟诗一首,以表述自己的心境,赞颂巢父的才德,题为《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后来孔巢父为扶救社稷,再度复出,任湖南观察使。唐德宗建中年间,孔巢父为朝中大臣,官至给事中。因其足智多谋,善于辞令,且破贼有方,深得朝廷器重,被称为“知君名宦”。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镇州李维岳和淄青李纳请示承袭父职,朝廷不允,魏博七州节度使田悦又代其二人奏请,德宗仍不答应。田悦恼羞成怒,联合李维岳、李纳等人哗变。河北三镇的叛乱致使连年战祸,生灵涂炭,官兵和叛兵浴血沙场,士卒死伤惨重。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德宗任命孔巢父为宣慰使前往平乱,孔巢父冒死赶赴魏博镇,舌战田悦,陈述顺逆之祸福,理据俱备,打动人心,终使田悦率众归降。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曾奉帝旨兵伐田悦。次年,泾原兵变,叛将朱泚(ci)入长安称帝,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率兵猛攻,李怀光前去救驾,数败敌部,屡有战绩,迫使朱泚退归长安。因德宗轻信奸相卢杞的挑拨,不许李怀光入朝觐见,故李怀光耿耿于怀,以至背主而去,联合朱泚逼使德宗南逃汉中,并率军占领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割据一方。孔巢父说降田悦叛军后,当年六月,德宗令其招安李怀光,孔巢父再度深入虎穴,舍身劝降,因言辞失宜,不幸为李怀光部下杀害。死后,朝廷追赠孔巢父尚书左仆射职,谥号“忠”。《旧唐书》、《新唐书》均有孔巢父传。
7、胡宗照
胡宗照(1884-1942),字峰荪(sun),笔名耐翁,冀州(今冀州市伏家庄村)人,近代著名书法家。胡宗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先祖胡存武曾创办义学,祖父胡蓥(ying)为清代候选训导,在义学任塾师,父胡庭麟曾任教于京师,善书法。
宗照毕业于保定优级师范学堂,1911年与同仁创办冀县县立高等小学堂,并任国文和书法课。他治学严谨,兼收并蓄,尤精古诗文,书法课常以口传心授教导弟子,并举办书法展览。1928年胡寓居天津劝业场附近华锦成灯扇字画店后院,以买字画为生。
宗照自幼聪敏好学,尤喜书法,他初习颜柳正楷,颇得人们赏识,有所成就之后,改临魏碑,以张裕钊的《南宫碑》为范本,练习魏碑。他在运笔、结构上极下功夫,并持之以恒扎实苦练。宗照遍览名牌牌匾,研究古代拓片,探讨历代金石碑刻,取长补短,自创新境,独成一格。他的书法刚柔相济,内藏筋骨,富有金石雕刻之感,既古朴美观,又神气活现,余韵无穷。胡宗照在书法届颇有影响,据说艺术大师齐白石认为胡是当时北方最有成就的书法家,并为他精心刻制印章。胡先后应邀为天津“五和线店”、“交通旅馆”、“裕华文具店”、“宝丰饭店”、“华盛王金店”等以及北京前门大街的一些商号书写牌匾,为河北省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河北省第十四中学、冀县县立高等学校书写校名。胡所写的条幅在京、津等城市的字画店里奉为上品,内地富贾和外国客商均以高价求购,人们将他的字画视为珍宝。胡宗照1942年5月病故于北京,他的书法著述、所藏之诗书字画在历次运动中先后丢失。
8、道安
道安(312-385),东晋时杰出的翻译家、著名高僧。道安出生于扶柳县(今冀州市小寨乡扶柳村)的一个读书人家,原姓魏(一作卫),自称释道安。
道安父母早丧,由外兄孔氏抚养,7岁开始读书,15岁时对五经文义已相当通达,转而学习佛法。道安18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载“年十二出家”),因形貌黑丑,不为剃度师所重视,只让他去田里干活。后来他向剃度师要佛经来读,能过目成诵,记忆惊人,师傅惊喜,并送他受具足戒,允许他外出任意参学。传说师傅给他《辨意经》一卷约五千言,只用一天时间就把经书读完。又给他读《成具光明经》约万言,仍用一天时间读完,复述经文竟一字不差,为此甚得师傅喜爱。
道安24岁时,在后赵的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境)拜西域高僧佛图澄为师,在此道安钻研佛学长达十三四年之久。道安深得佛图澄的赏识,常代佛图澄讲经,并圆满解答许多理论疑难,因而,赢得“漆道人,惊四邻”的美誉。佛图澄死后,道安离开邺都来到山西与当时名僧竺法济、竺僧辅、竺道护等研究佛经,并为佛经作了极宝贵的注解。
公元364年,道安率弟子400余人来到襄阳,在此居住15年,先住白马寺,后又创立檀溪寺,从事佛学研究和著述,制定僧规。道安在当时佛教界影响很大,东晋孝武帝曾下诏书表扬道安,并给他象王公一样的俸禄。宁康三年(公元375年),道安去长安,受到苻坚的召见。道安晚年在长安五重寺主持译经,并注经作序。道安于公元385年二月初八离世,葬于长安五重寺,时年73岁。
道安为弘扬佛教做出巨大贡献,归结起来主要有:一佛经翻译和佛教著述。道安共有佛教著述约60多种(佚失约40种,现存20多种),他作的14篇经论序言都载在《出三藏记集》中。佛教刚传入中国时,翻译质量比较低。道安亲自主持,与西域等地名僧诠定文字、详核文旨,并为译成的佛经作序言,提高了佛经的翻译质量。在翻译过程中,他还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规则,主张直译。道安曾撰《综理众经目录》,对当时流行的诸经译本一一详考。二、制定僧徒教规教仪。道安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得到佛学界认同,从此出家人自称“释子”。他还为僧侣制定了仪规戒律,天下僧侣的行为得以统一,宗教组织得到规范。三、创立“本无宗”佛学学派。道安融合禅学和般若学两大学说的精华,主张“以无为本”,开创了新学派——“本无宗”,这是我国在佛学上创立学派的最重要的代表。

希望能够帮到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02
在冀州漫长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名彪史册的杰出人物,其中既有帝王官吏,...被推为古代名历之一。 3:孔巢父孔巢父(?-784),字弱翁,唐朝大臣...
第3个回答  2012-07-02
冯太后、冯跋、冯弘 孙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