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闪雷鸣如何产生的

如题所述

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是正极,有的是负极。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发出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瞬间被加热膨胀的空气会推挤周围的空气,引发出强烈的爆炸式震动。这就是雷声。

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扩展资料:

一、雷电的形成

众所周知,雷雨季节的闪电与高压电场中的绝缘物质电离击穿导电是一个道理。在雷雨天气,带电云层所形成的高压电场强度是很高的。通常,带电云层对大地放电一般是这种情况,其云层属于正电荷区高电位,大地处于负电荷区低电位。

空气原本是不导电的,但在强大的电场力作用下,气体原子核最外层的电子就会受到电场力的激发而产生跃迁飘逸而形成带电离子。获得电子的原子称其为负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称其为正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带电离子可形成电子流。

二、电荷流向

袭击地面的云地闪电为正闪电(击)和负闪电(击),云中正电荷对地的放电称为正闪电,云中负电荷对地的放电称为负闪电。正闪电时电流由云流向地面,负闪电时电流由地面流向云。

即正闪电是正电荷由云流向地球,负闪电是负电荷南云流向地球。在云地闪电中,绝大多数是负闪电,负闪电其电流峰值以20~50kA居多,而正闪电比负闪电猛烈,其电流幅值往往在100kA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闪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13

云层之间的雷暴闪电,是属于强大的云间正负电荷构成的高压电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气体被击穿后形成的正负电荷碰撞产生的光辐射和空气冲击波效应,这类似于带有正电荷云层对大地的放电现象。

云层电荷聚集的数量越多,高压静电场力越大,其雷电光辐射强度以及雷暴冲击波声音分贝系数也就越强。

雷与闪电,是由空间气体的核外电子被电场激发后形成等离子导电状态,同时也伴随了光辐射和热效应的产生。

由于光以及热辐射的作用使其周围空气温度急剧的增加从而产生热膨胀,进而又推动空气形成震荡波,也就是我们听到的雷暴声。空气中的水分子浓度越大杂质越多,被高压电场击穿电离的可能性就越大,闪电的发生几率和强度也就越高。

打雷注意事项

1、在打雷下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更要切忌继续蹬往高处观赏雨景,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快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房屋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2、雷雨天气时,不要用金属柄雨伞,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亦应远离其它金属制物体,以免产生导电而被雷电击中。

3、在雷雨天气,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垂钓等。

4、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时,若旅游者在旅店休息,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以避免产生导电。打雷时,在房间的正中央较为安全,切忌停留在电灯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墙壁边、门窗边,以避免在打雷时产生感应电而致意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4-27

一个带有正离子的云团和一个带负离子的云团接触,会发生放电现象,这放电现象就是电闪雷鸣。

普通闪电的类型:线状闪电、片状闪电、球状闪电、带状闪电、联珠状闪电、火箭状闪电。

特殊闪电的类型:黑色闪电、超级闪、电海底闪电、紫色闪电、红色闪电。

电闪雷鸣是人们十分熟悉的天气现象,一般发生在春天和夏天,在地球的对流层,即距离地面大约10公里以下的高度,大多数发生在大约5公里的空中。

1989年,科学家通过科学仪器,证实在对流层的积雨云之上,距离地面10~145公里的高层大气中,也会发生另类的放电现象。这种现象是由对流层的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正正闪电引起的。一般持续不到一秒钟。但是由于高空的空气异常稀薄,不能够传送声音,所以听不到雷声。
简而言之,这种10公里以上的闪电现象是对流层的闪电引起的。是属于电传导性质的放电发光现象。因为对流层之上存在大量能够导电的离子体〔严格地说已经不属于对流层气体的性质。下同。但是,在对流层就不存在这样的大量能够导电的离子体。因此与对流层发生的电闪雷鸣的原因与性质的不相同的。   
目前普遍认为,1750年美国科学家b.富兰克林第一次用铜线放飞风筝,从而探明了对流层闪电的本质就是电,发现了闪电的电学性。但是,科学家至今仍然未能正确解释其原因。
宇宙的一切物质都是电子组成的。天地间本来就是一个大电场和存在电位差。电闪雷鸣只是加强了这种电位差,从而能够检测到电流的存在。即使是地面建筑物避雷针的作用,也只是便于空间电流顺利通过,防止建筑物成为一个大电阻而被烧毁。但是,并不能因此而认为电闪雷鸣就是电的直接作用,如果电闪雷鸣是电的直接作用,那么,就应该在闪电之前就能够检测到电流的存在和逐渐增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9-03
积雨云中产生“电闪雷鸣”。

  雷电灾害,作为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频繁发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据统计,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财产损失达数百亿美元。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声、光、电并发的一种物理现象,通常是指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凡是空气中导电微粒较多、地面高耸、地面和地下的电阻率较小的地带都易落雷而受到雷击。它不仅威胁人身安全,从卫星、通信、导航、计算机网络系统乃至每个家庭的家用电器,都有可能在一道闪电中,毁于一旦。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积雨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放电过程中,闪电通道内的电弧高温,可使周围空气极速膨胀,热消失后又冷却,使空气极速收缩,引起剧烈的有声振动,于是就有了我们听到的雷声。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会发生激烈的放电。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就是人们看到和听到的电闪雷鸣。
第4个回答  2012-09-05
雷电,是伴随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可怖而雄伟壮观的自然现象。人们通常所说的雷雨,但有时出现了雷电现象而未必有雨,因此雷电这个名词要比雷雨来得确切一些。过去,人们既不能解释这种现象,更谈不上和它斗争,雷电被人们当神来崇拜。自18世纪弗兰克林著名的风筝实验以来,人们致力于雷电及其防护的研究实践已有200年的历史,对雷电的防护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人们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其实有几种云都与闪电有关,如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最重要的则是积雨云,一般专业书中讲的雷雨云就是指积雨云。
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经由各种原因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而发生凝结的过程。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是形成云的一个必要条件,其主要方式有:
(1) 水汽含量不变,空气降温冷却;
(2) 温度不变,增加水汽含量;
(3) 既增加水汽含量,又降低温度。
但对云的形成来说,降温过程是最主要的过程。而降温冷却过程中又以上升运动而引起的降温冷却作用最为普遍。
积雨云就是一种在强烈垂直对流过程中形成的云。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量远大于空气层,所以白天地面温度升高较多,夏日这种升温更为明显,所以近地面的大气的温度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也跟着升高,气体温度升高必然膨胀,密度减小,压强也随着降低,根据力学原理它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气层密度相对说来就较大,就要下沉。热气流在上升过程中膨胀降压,同时与高空低温空气进行热交换,于是上升气团中的水汽凝结而出现雾滴,就形成了云。在强对流过程中,云中的雾滴进一步降温,变成过冷水滴、冰晶或雪花,并随高度逐渐增多。在冻结高度(-10摄氏度),由于过冷水大量冻结而释放潜热,使云顶突然向上发展,达到对流层顶附近后向水平方向铺展,形成云砧,是积雨云的显著特征。
积雨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以及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的同时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发生放电,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闪电"。
雷电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惨重的灾难,尤其是近几年来,雷电灾害频繁发生,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我们应当加强防雷意识,与气象部门积极合作,做好预防工作,将雷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