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魂在空中飘啊飘, 是一首军旅歌曲,不知道歌名.有知道的吗?

如题所述

归魂】我是特种兵里,雷克鸣念到的歌词
归魂

进屋人来满屋人静,夜无声亲人睡沉沉,我母亲床上睡着,可知道你儿的归魂。

亲爱的小弟小妹,你们在家中安睡, 可知道你们的哥哥,回家来叙叙旧情。

那一年中越战争,可恨那越南侵略兵,侵占了我国的领土,催毁了美丽的家园。

那一天我们上前线,一定要勇敢去作战,谁知道有一颗子弹,打中了我的胸膛。

战友们凯旋归来,带回我牺牲的消息,我母亲听了很难过,我妻子哭得泪盈盈。

想当年夫妻的恩爱,为了是今后的幸福,谁知道这一次离去,竟没有再见的时候。

黎明前雄鸡报晓,我的魂在空中飘,

黎明在催我离去,离开这美丽的家园,

黎明在催我离去,离开这美丽的家园。

歌曲背后的故事:

1986年9月20日。河北省完县火车站。一支充满着传奇色彩的英雄部队正准备开拔。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侦察大队,是从该集团军8万名官兵中挑选出838人组建而成的。他们是中国陆军特种部队的雏形,此时,他们正准备开赴云南老山前线,在成都军区的指挥下,以第12侦察大队的番号参与对越侦察轮战。 李际均军长,享誉三军的儒将,检阅着他的部队。面对着这群年轻的侦察兵,毫无疑问,他的心情复杂无比。他走到一名士兵面前,那位不知名的战士突然冒出一句:“军长,永别了!”深藏着复杂情绪的军长心头一震,眼泪几乎就要在那一刹那涌了出来。他深知战争的残酷——送走838名勇士,回来呢?古来征战几人回?

一片橄榄绿中,有两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负责梯队运输的值班员傅平山参谋,在列车旁与妻子留下了最后一张合影。傅平山,参军前曾是体校足球队员。此前,他已是摩托化步兵第114师司令部侦察科的副营职参谋,在基层连队时,他就以他的凶悍功夫和对战士的细心关怀赢得了赞誉,是师里评选出的模范干部。这次出征,他主动请缨担任大队司令部侦察参谋,没有丝毫的犹豫,虽然他已是副师长的乘龙快婿。于燕萍,步兵某团卫生队军医,一个不属于侦察大队的小人物,但她又永远属于侦察大队。因为,几乎所有的大队老兵,在漫漫长夜回忆往事时,都会想起她。 原特侦一连副指导员陶顺生(现任南京市鼓楼区区长助理)回忆说,那一天,大队总共一百多干部,结了婚的干部中只有傅平山的妻子来送行了。 两个年轻的军人在照片上笑得很灿烂。他们憧憬着幸福的未来。似乎,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将他们分开。然而,人生就是这样,没有意想到的事情就是发生了。这张照片,最终却成了阴阳两隔……

1986年12月底。侦察大队已经进入了战区。然而,无数的危险考验着指战员们。为了给军区提供当面敌军的情报,傅平山作为侦察参谋,跟随特侦四连侦察小分队,潜出了国境。侦察大队所有的任务都是这样,在敌人的境内活动,把紧张的空气引向敌境。这次抵近侦察任务,由副大队长李鹏负责。李鹏,参战前任集团军司令部侦察处副团职参谋,此前已在1984年以高级军事指挥学院学员的身份参加了老山地区的战斗,这回他是第二次参战。来自114师的特侦四连官兵们信任这两位带队干部,尤其是傅平山,因为他是114师侦察连长出身的硬汉。由于是抵近侦察任务,小分队没有配属重武器,在敌后无法得到火力连的重火力支援。这一因素,成为了任务失败的一个关键。然而关键的关键,是指挥失误。小分队终于摸到了敌人的眼皮底下。用高倍望远镜长时间观察得出的结论是,附近有敌兵两名,没有发现后续敌人。求战心切的副大队长李鹏,做出了一个让他后悔终生的决定:改变原计划,带队前去捕俘。这一决定,他没有请示后方的大队指挥所。 捕俘组按命令扑向了两名越军,但战斗打响后却惊动了附近的大批敌军。上百敌人围了过来。侦察分队与敌发生了激烈交火。枪声、爆炸声、无线电杂音响个不停。此时,侦察分队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撤退,而李副大队长和他的警卫员,却没能及时从激战中撤出来,困在了敌阵当中。 在这危难关头,傅平山让战友先走,自己一个人反冲入敌人阵中。他手里仅有的武器,是一支67式7.62毫米微声手枪,外加7发子弹。他没有别的选择,他要以这仅有的武器弹药寻救出袍泽! 困在敌后的李鹏此时表现出的,是一名中国军人的镇定与勇敢。他毅然砸碎了随身携带的相机和探雷器,对战士说: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带你们回去!这几名落单的中国官兵,在敌后转战了三天三夜,终于回到了祖国的边境线上。事后,李鹏因指挥责任受到了处分。 然而傅平山没能出来。他在敌后山岳丛林里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与上百敌人展开了长达六天五夜的周旋。没有人知道这六天五夜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根据推断,傅平山在这期间,曾使用缴获的武器,杀伤了至少五六名敌人。最终,1987年1月1日,国内的人民欢度新年的时候,傅平山与大股敌人在一处高地遭遇。这个上午,成为了傅平山人生的最后时光。在一阵混乱的交火中,傅平山腿部中弹,但他仍毫不畏惧地用微声手枪击毙、击伤敌人各一名。此时,他还剩最后一颗子弹。他要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多年以后,老兵们回忆起67式微声手枪,都不住地摇头。这款武器的威力之小,让人难以置信:在靶场上打不掉钢板靶,子弹射不穿树干,甚至出现过战场上我军士兵在2米距离上对敌特工连射5枪,枪枪命中却打不死人的“奇迹”。这款武器,越军当时也使用,是中国过去援助的。如此凶悍的枪法,吓坏了包围傅平山的敌人。没有人敢上前去活捉那位躲在石头后的中国军人。没有人。越军最后选择的是,集体投掷手榴弹。一颗手榴弹在傅平山身后炸响,傅平山以他不到三十岁的热血青春,实践了他“活着要有意义,死了要有价值”的诺言。

他的遗体,被敌人埋在了越南的烈士陵园大门口。所有这些,是我特情人员从越南方面的内线口里得知的。侦察大队最终准备了一万元,买通边民,去挖出尸体。一万元,那时是一笔巨款。尸体找到了,但已高度腐烂。一把铁铲,铲下了傅平山的头颅。最终,只有傅平山的头颅得以归来。火化后,安葬在烈士的故乡天津塘沽。1988年2月,天津市塘沽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在全区发起向傅平山学习的号召。 侦察大队愤怒了。短时间内,大队四战四捷,官兵们以满腔的怒火投身于战斗中,“飞虎”侦察大队,在南疆成为了让敌人胆寒的奇兵。给傅平山最终追授的荣誉是:一等功勋章。象征着我军最高荣誉的一级、二级英模奖章注定与傅平山无缘。

因为,这是一次不能见光的战斗。傅平山壮烈牺牲的事迹,被尘封了多年。20世纪90年代初,解放军的军营里开始流传这么一首歌谣——《归魂》:

进屋人来满屋人静,夜无声家人深沉沉,我母亲床上睡着,怎知道我的归魂。亲爱的小弟小妹,你们在家中安睡,怎知道你的大哥哥回家来续续贵情。那一年中越战争,可恨那越南侵略兵,侵占我祖国的领土,侵占我美好的家园。那一日我上了战场,与敌人顽强的斗争,怎知道一颗子弹打中了我的胸膛,战友们把信带到家,说我在战斗中牺牲。进屋人来满屋哭声,我的母亲哭的泪盈盈,我妻她床上睡着,怎知道我的归魂。黎明前雄鸡咆哮,我的魂在空中飘呀飘,黎明前我将要离开,离开这美好的人间,黎明前我将要离开,离开这美好的人间。

这首歌谣,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军人。只不过,传唱这首歌曲的官兵们大多不知道,这首歌是纪念谁的歌。

故事还没有完。于燕萍,一个瘦弱的中国女性,顽强地承受着所有这一切厄运。

于燕萍,女,汉族,江苏滨海人,1955年7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1976年3月入党,大专文化,技术6级,大校警衔,现任武警某部医院内二科副主任医师。二十年前,丈夫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为国捐躯,作为一名普通的女性,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白衣战士,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她没有向命运和困难低头,而是凭着顽强的信念和超人的毅力,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赡养婆婆,抚育不到3岁的女儿成人成才,并把毕生的青春和智慧献给了部队的医疗事业、把无私的爱献给了众多的患者。1993年被北京军区树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1995年北京军区给她荣记三等功,2000年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多次被师树为模范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1987年,于燕萍的丈夫、原步兵某部侦察科副营职参谋傅平山在赴滇对越作战中英勇牺牲。当时于燕萍年仅31岁,女儿不满3岁,年届70岁的婆婆瘫痪在床。面对残酷的现实,她没有向命运低头,没有被困难吓倒,独自一人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不让老人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她每月以丈夫的名义给婆婆写信,这个善良的“谎言”一撒就是8年。在那漫长的8年中,她像丈夫在世时一样,月月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挤出点钱寄给老人,每年都要带孩子去看婆婆。为了不让老人生疑,她总要煞费苦心地编出丈夫因开会、训练、上学等不能回去看望婆婆的理由,而她自己却独自承受着巨大的悲痛。老人直到去世时也不知道儿子已经牺牲。为给女儿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她一直没有再婚。多年来,她把对丈夫的思念化作顽强生活下去的无穷动力,母女俩相依为命,坚强地面对生活,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她因积劳成疾患上严重的风湿,干不得重活,每次换煤气、搬米面都要等到上小学的女儿回来。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从不向组织张口要任何照顾。就连给女儿到北京看病,都是独自一个人一大早领着孩子挤公共汽车去,晚上背着孩子再返回来。她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全部母爱和大量心血,从小严格要求孩子,培养孩子的健全心智和独立能力。在她的精心培育下,英雄的后代健康茁壮成长,200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武警医学院,2005年又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深造。  用无私的爱心点燃患者的希望。于燕萍学的是面神经麻痹医疗专业,从医30多年来,她始终把“医者父母心”作为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把为患者的热忱服务作为白衣战士的最高境界。当遇到一时想不开的病人,都耐心地做病人的思想工作,当病人的知心朋友。一位部队驻地的男青年订好了结婚日子,可在婚礼的头一天晚上突然嘴歪了,眼也斜了,新娘死活不肯入洞房。邻区里人们传说,这小子肯定做了什么缺德事,弄得小伙子要寻短见。她听说后主动上门做工作,耐心讲解发病原因,使小俩口破涕为笑,愉快地接受了治疗,在她的精心治疗下,很快痊愈。面对这些嘴歪眼斜而又充满企盼的特殊患者,她用满腔的热情点燃病人的希望,用精湛的技术解除病人的痛苦。这些年,她收治的病人有来自印尼的华侨,也有雪域高原的藏胞;有年近90的老人,也有刚满月的婴儿;有慕名而来的富翁,也有一贫如洗的百姓。她总是一视同仁,精心设计治疗方案,努力减除患者痛苦。30多年来,她收到的感谢信上千封,病人送来的锦旗近百面。  用执着的追求解读奉献的真谛。于燕萍把自己毕生青春和智慧献给了部队的医疗事业。她的丈夫牺牲后,组织上为了减轻她的生活负担,让她在北京、天津、长沙其亲属所在地任挑一处,由组织出面为其调动工作,但都被她婉言谢绝。她认为,虽然自己在生活上确实有困难,但作为受党和部队培养这么多年的一名党员干部,绝不能因为自己是烈士的遗孀、将军的女儿就给组织添麻烦,在丈夫战斗过的部队工作,是对丈夫的最好怀念;干好工作,是对丈夫在天之灵的最大安慰。她出生于军人世家,父母都是30年代入伍的老兵,参加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兄妹3人都在部队出生、成长和工作,家庭的影响、成长的经历,使她难以割舍对部队朴素的感情和对医疗岗位的痴爱。她本已到退休年龄,但因为自己是面麻专家和技术权威,因为部队和患者需要,至今仍工作在一线岗位上。为了工作,她不顾自己身患风湿、坐骨神经痛等多种疾病的折磨,经常加班加点,37个春节只有4个同家人团聚;为了和病魔抢时间,她常常不分白天黑夜,总是随叫随到,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赶到患者身边,经常因为患者需要而吃不上正点饭;为了提高医疗技术,减缓病人痛苦,她多次在自己脸部进行试验,摸索总结出的“选穴准、动作轻、刀法快”割敷疗法,获全军科技二等奖,《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均曾以头版对这一治疗方法进行了报道。30多年来,经她治愈的患者达6万多人,她带出的弟子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和全军部队,创造的割敷疗法推广全国各地。《人民武警报》曾以《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为题对她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去年,于燕萍光荣进入中华十大杰出母亲候选人名单。 知情的人们,永远怀念着傅平山。 知情的人们,也永远对可敬的于燕萍投以钦佩的目光。 永远的归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03
【归魂】我是特种兵里,雷克鸣念到的歌词
归魂

进屋人来满屋人静,夜无声亲人睡沉沉,我母亲床上睡着,可知道你儿的归魂。

亲爱的小弟小妹,你们在家中安睡, 可知道你们的哥哥,回家来叙叙旧情。

那一年中越战争,可恨那越南侵略兵,侵占了我国的领土,催毁了美丽的家园。

那一天我们上前线,一定要勇敢去作战,谁知道有一颗子弹,打中了我的胸膛。

战友们凯旋归来,带回我牺牲的消息,我母亲听了很难过,我妻子哭得泪盈盈。

想当年夫妻的恩爱,为了是今后的幸福,谁知道这一次离去,竟没有再见的时候。

黎明前雄鸡报晓,我的魂在空中飘,

黎明在催我离去,离开这美丽的家园,

黎明在催我离去,离开这美丽的家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