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时候粮草是怎么解决的,是拿钱买的吗?经费是从哪里筹集来的?有哪位朋友可以告诉我吗?

我一直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我愿意与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互相交流.

“军无辎重则亡”。对边走边打的红军来说,

物质保障必定是一大难题。请看——

红军长征时脱离根据地,转战在敌占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无人区,衣、食、住、行几方面都遇到常人无法想象的难题,克服这些难题付出的代价通常不亚于征途中的战斗。

各主力红军长征出发前,大都由苏区政府保障军服供应,样式都是仿苏俄红军的八角帽、列宁装,缀红色帽徽和领章。不过农村根据地多靠民众手工制衣,样式、颜色不完全规范。中央红军从苏区突围前,每人发放了一套新军装,经过近3个月转战多已磨损。红军占领遵义后休整半月,被服厂日夜开工,为每人补充了一两套新军衣,此后行军9个月未能更换,到达陕北时多数人已衣衫褴褛。红四方面军从川陕苏区开始长征后,进入荒凉的川康边藏区达一年多时间,布匹难得,指战员们用羊毛和牦牛皮自制毛衣、皮衣。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各部队人员服装颜色杂乱,但惟一统一的标志是仍戴着一顶红五星八角帽,徐特立老人的红军帽就是自己在长征路上做成的。

长征途中的粮食供应,主要靠打土豪,少数由捐助、欠借方式解决,筹粮筹款成为各部队一大重要任务。中央红军西征出发正值秋收后,地主大都谷物满仓,便于没收征发。对贫苦农民,红军采取花钱买粮,不许无偿索取。长征中最缺粮的时期,是进入人烟稀少的川康少数民族地区这段时间,部队执行民族宗教政策,不允许打土豪,主要是通过土司购买粮食。阿坝地区藏、羌、回、汉各族人民为供给前后在此过往的10万红军的粮食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到延安后曾说过,长征在川西北,我们是欠了藏、羌人民的债的。

红军征途中的宿营,在有老百姓的地区通常分住民房,不论如何疲劳仍要求指战员保证缸满院净。在进入高原荒僻地区后,民房难寻,为执行宗教政策又不允许进寺庙,部队只得野外露营。住宿条件最困难的阶段是过草地。晚间有时找不到一块干燥地面,许多人只好坐在背包上背靠背依偎着取暖。天亮时,有些战士怀抱枪支,因冻饿已长眠不醒。

长征中的红军受到大批敌军围追堵截,主要靠快速行军摆脱险境。当时胶鞋是难得的宝贝,布鞋不耐磨,每个指战员身上都带两三双草鞋,一路行军一路自己打草鞋。

“红军都是钢铁汉”。红军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克服衣食住行方面的特殊困难,创造出了举世公认的人间奇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06
红军数万人马,在仓促脱离根据地,被迫进行远征的过程中,就一直被粮食问题困扰着。

1935年6月20日,红军以“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的名义给各军团发电:“戊、每天改为两餐一干一稀;辛、抛弃和浪费粮食者严罚……”红军总司令部认为通过草地的时间为7天,因此电文规定“携带干粮除每人须指定七斤外,可雇人及使用骡马背”,以确保每天能有1斤粮食。电文还特别指出“牛羊肉不作菜,应烤成肉干代替干粮”,且“每一斤鲜肉作半斤(干粮)算”。

1935年7月2日,中央军委在《关于保障松潘战(役)的胜利携带粮食的决定》中,要求红军想办法尽可能多地携带粮食,如果“米袋不足应用衣服装……”为了筹集粮食,红军组织了便衣队到村庄附近的山上,寻找逃跑的群众。红军的另一份电文上称“如寻到群众,不论人多少,都应呼来鼓动”,希望通过宣传动员老百姓把粮食卖或借给红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3-08
(1)“打土豪”——红军的“打土豪”是怎么回事,你自己去想吧。
(我还不敢说“红军也像当年湘军一样攻城掠地的烧杀抢劫”)

(2)问老百姓“借”粮。——直到解放后,江西还有“借粮”未还的大量“借条存在。

(3)在取得政权的地方强行收税。

(4)共产国际的资金支持。(可怜,拿了苏联的钱,就要听苏联管。这就是王明路线为何在共产党内盛行的原因)。
第3个回答  2013-03-15
那个时候他们还卖烟土 也就是福寿膏 用这些东西想老百姓换商品
第4个回答  2008-03-08
对“红军”有歌颂的,有反对的,结论自然不同。最好的历史观是中立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