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是什么意思

80后是什么意思啊,经常在网上见到的。

“80后”就是8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在90年代长大,是21世纪第一批大学生,他们是改革开放第一代冲击的人,头脑中闪烁的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为上受着东西方的影响,在生活上他们小时候大多经历过朴素的社会主义生活,长大却受着西方文化生活的冲击,也在冲击中适应和最先享受快感.这一代无论土洋的游戏都玩过~~

“80后”是吃过油条豆浆又喜欢上肯德基、麦当劳的一代

“80后”是玩过红白机到土星世嘉而最终喜欢上PS2的人

“80后”是看着闪闪红星上小学,蛊惑仔上中学,黑客帝国上大学的人

“80后”是小时候渴望有个一躺下就能闭眼睛的娃娃,到以能有一套芭比娃娃为荣的人

“80后”是喜欢变形金刚而又鄙视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人

“80后”对动画片的敏感和广泛要比任何阶段的人都多,任何一个人都能列举出数种动画片的名字

大多“80后”都经历过一次搬家,或者从平房搬到楼房,或者从那种集体分的楼搬到商品楼,从老城区搬到新城区~~

“80后”的分类

从年代来讲,“80后”就是生于1980——1989年的一群人。

从狭义方面讲,“80后”就是生于1980至1989年的一群文学青年。“80后”这个称呼最初也是从这群人开始的,代表人物有韩寒 郭敬明 春树等......

从广义方面讲,“80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个阶段是生于1978——1981年的一群反叛,特立独行的一类人。这个阶段的“80后”还有就是闻过70年代的年代气氛, 相比其他阶段的“80后”,更默默无闻些。

一个阶段是生于1981——1985年的一群有思想,有叛离精神,又有点敏感的一群人。这个阶段的“80后”因为社会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的教育却一成不变,所以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令人或是惊讶或是痛心或是高兴或是......。

摘自:http://h80.blog.hexun.com/15161137_d.html
参考资料:http://h80.blog.hexun.com/15161137_d.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28
80后
1:
全球80后最大的交流地 百度80后吧 http://post.baidu.com/f?kw=80%BA%F3
2:
80指的80年代,80后就是指在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现在很多年青写手都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85,86往后来的小伙子们,小姑娘,大器早成,不是写书出了名,就是演戏,唱歌出了名的叫“80后现象”、“80后写作”。

80后作家是当今文坛最具冲击力、最有激情的一股文学力量。80后人物:韩寒、郭敬明,春树,李子悦、麻宁、小饭、韩晗、苏德等。
80后不仅仅包括了文学的范围,明星,运动员还有普通的80后出生的人都称为80后。

80后还包括正在兴起的以‘泡泡网:李想’和‘我是80后:谁知果’为代表的IT和传媒精英。

最新的80后解释:80后字面意思就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但是从网络文学的发展来看,80后是特指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这部分人具有各个行业的专业水平,但是社会并没有发展到能够接受他(她)们的地步,是一个早到的阶层。这个阶层在几年内处在失业或者准失业状态。

社会学家
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每10年 分成一个阶段加以研究
80后 就是1980年-1989年出生的人
美国也把这一代 叫做Y一代

3:
80后的文学

八零后是一个文学词汇
“所谓八十后作家,就是出生于80年代,以网络为主要创作媒介,以商业利益为主要目的,作品意境与内涵以城市为背景、青春为主题的青年作者群。”
——著名学者 韩晗
目前绝大多数80后作家依然处在学艺期,生活积淀的增多、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修养的提高,是写作升华的关键。虽然80后文学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主流文坛的确认,《花城》、《上海文学》《人民文学》等主流刊物已发表他们的大量作品。但文学毕竟应有其特殊的质地和要求,不能降低对他们这一代的评价标准。这时,对80后来说,文学自上的演练与高下之分,需要的既有才力,更有定力,而沉寂、思考、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作者以为,对传统历史文化、时代精神、当下社会心理、基本的理论等等的了解与掌握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是促使有效的写作资源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诱惑丛生的当下,谁能保持必要的独立和清醒,能够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维系内心的一份纯净,将文学创作进行到底,谁便能真正地傲立文坛.
“80后”不是一个文学概念,是一个市场与商业炒做出来的概念。自己被不被笼络到这个概念之下无所谓。真正的文学不是以年代划分的。一个作家,他不乐意自己被划入任何一个流派,因为作家追求艺术性的独一无二。划分流派,圈定概念是评论家或者出版商愿意做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对他们都有利。前者是学术上的方便,后者则是经济上的利益趋势。

目前绝大多数80后作家依然处在学艺期,生活积淀的增多、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修养的提高,是写作升华的关键。虽然80后文学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主流文坛的确认,《花城》、《上海文学》《人民文学》等主流刊物已发表他们的大量作品。但文学毕竟应有其特殊的质地和要求,不能降低对他们这一代的评价标准。这时,对80后来说,文学自上的演练与高下之分,需要的既有才力,更有定力,而沉寂、思考、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作者以为,对传统历史文化、时代精神、当下社会心理、基本的理论等等的了解与掌握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是促使有效的写作资源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诱惑丛生的当下,谁能保持必要的独立和清醒,能够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维系内心的一份纯净,将文学创作进行到底,谁便能真正地傲立文坛.
“80后”不是一个文学概念,是一个市场与商业炒做出来的概念。自己被不被笼络到这个概念之下无所谓。真正的文学不是以年代划分的。一个作家,他不乐意自己被划入任何一个流派,因为作家追求艺术性的独一无二。划分流派,圈定概念是评论家或者出版商愿意做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对他们都有利。前者是学术上的方便,后者则是经济上的利益趋势。

马教授认为,80后现象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的市场化、文化化的一种表现,是适应青少年阅读需求,在外部商业资本(传媒、出版)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创作现象,是借助小读者和小作者的互动进行偶像化市场造势和炒作的文化现象。80后创作,可以上溯到上海《萌芽》杂志创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他们一方面适应新的环境下小读者对于文学创作、欣赏的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利用中学生的高考情结和教育弊端,与一些著名高校达成协议,在大赛中表现优异的小作者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录取,从而极大地吸引了中学生参与其中,同时也引起传媒、家长以至社会的普遍关注。

新概念作文大赛也确实涌现出一些有天分、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小作家。由于他们的作品率真、原态地记录了部分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情感特征,适应了他们的阅读需求和心理,个性十足,抒发了他们自己的心声,例如高考的压力、青春的困惑等等,说出了自己心里话,在阅读中得到宣泄,受到广泛的推崇和喜爱。一些敏锐的出版社和书商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市场和商机,全力打造这样一批青春写手、作家,导致80后创作大量出现,一些小说的销量竟逾百万册。由于新概念作文大赛、80后创作在社会上掀起的巨大影响,媒体也热烈地关注、参与其中,不断为80后创作造势、炒作。通过对此的运作,许多涉猎其中的传媒影响力剧增,而他们的宣传、造势,又为80后文学的创作、作家的名誉提高、作品的销售推波助澜,相得益彰。

对于80后创作,马相武的评价中肯而客观。他认为,从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发行量来看,80后创作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这种巨大的影响与其说是因为其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不如说是抓住了青少年读者们的阅读心理。80后作品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主要反映在语言层面上富有艺术性,个性十足,同时其细腻、逼真的心理、情感变化,也有十分可取之处。千百万青少年需要在自己的成长期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期有自己最喜欢最合适的“青春读本”,80后小说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个需求。当然,其价值取向还是有很大争议的,也许争议并未充分展开。现在是大家都愿意表现宽容的年代。

马相武肯定80后创作的积极一面,同时也指出了80后创作的一些弊端。一方面由于书商、出版集团要在短时间内出书、获取利润,所以会要求作家在短时间内交稿,有很有限的工作期限;另外,在版税、稿费以及创作名望的推动下,作者们有时候也希望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创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质量有时难以保证,部分作品的创作立意源于出版集团的策划,容易造成作者个体写作行为失范。另一方面,由于小作家、小作者们并没有受到专业的写作训练,结构上不免松散;同时,由于年龄、经历,其社会阅历、文化积淀不深,也难以写出较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情节、人物塑造上稍显单薄,而且有雷同的现象。同时,标榜率真很好,但率真、抒情多了,难免沦为矫情,真实便失真了。语言上追求自由纵情,但是有的也很粗糙草率。

青年读者对于80后创作的喜爱与推崇,也反映了一代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文化以及生存状态。马相武形象地指出,80后创作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是“我们写我们”,后一个“我们”是指8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也就是青少年群体;前一个我们则是指80后作家们,也就是用青年的手,来写青年的事。这是区别于“他们写我们”的,这里的他们,是指那些先一代的专业作家们。相对于“他们写我们”,“我们写我们”显然更加容易为“我们”所接受,受“我们”的推崇。

然而,“我们写我们”,与“他们写我们”相比,尽管的确更加率真、更加贴近青年生活,也更能反映青少年呼声,但是由于这些“我们”的生活阅历、文化积淀并不丰厚充实,往往显得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作品的深度有限,难以对青少年青春时期的心理、情感变化作一客观、理智的分析,题材的筛选上难免良莠不齐,某些作品过于暴露、夸大青春期的困惑、迷惘,甚至还有一些赤裸裸的性描写,很容易对身心尚不成熟、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学生产生不利的引导和指向,这也是马相武所深感忧虑的。

沉湎于文字的赤裸狂欢,在安静的夜晚异常亢奋,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过黎明!在熙攘嘈杂的环境中,无法真正宁静地写作;在虚热、浮躁和追捧中……

这一群人,闹哄哄地走向了文学的殿堂,但是活在尴尬里,活在阴影里,活在文学丧失它纯粹性的危机中!这就是所谓的“80后”。
第2个回答  2008-02-28
?????????????????????

1980年后出生的人.

还有60 70 90后等类似的说法.

笨!
第3个回答  2008-02-28
1980到1989年出生的人,我就是指我们
第4个回答  2008-02-28
这还不简单,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呗.泛指年轻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