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是指哪个时期?出现过那些名将和名臣?各自对当时的时局产生过什么影响?

如题所述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中晚唐的藩镇割据的延续,早在晚唐时代这些藩镇已经存在,至唐亡后这些藩镇仍存在,而且割据更加剧烈,由是者维持了数十年。五代十国的政权基本上都为昙花一现,因为有实力的将领经常发动兵变夺权,如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郭威等人都是靠兵变上台的。另外,五代十国又是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对十国有压倒性的中原王朝,各个割据政权间战斗不休,统治者多重武功而轻文治。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繁,政权屡有更迭。五代十国大多开国之君出身于社会中下层,这也是此时期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手工业
  诸国混战虽然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社会生产仍未中断。即使在华北地区,后梁建国初和后唐明宗在位时,都曾分别采取某些恢复生产的措施。后周时,手工业如纺织、造纸、制茶、晒煮盐等生产也有所发展。
  瓷器制造和雕版印刷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南方和北方都有精制的秘色瓷器,也都出现了雕版印刷。
对外贸易
  由于诸国林立,兵祸连年,商贸往来受到了严重影响。如蜀国法令规定:“不许奇货东出”后周规定贩运食盐不得逾越漳河。但是,通商贸易、互通有无是大势所趋。华北需要的茶叶经常通过商人南来贩运,南方茶商的行踪也远至河南、河北,他们贩卖茶叶,买回缯纩、战马。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盐也依赖华北供应。北方诸国从契丹、回鹘、党项买马蜀向西边各少数族买马。南方的吴越、南唐、楚、南汉等国以进贡方式和北方进行贸易。吴越、闽国与北方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海路。
  对外贸易也很兴旺,东自高丽、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三佛齐,都有商业往来。明州、福州、泉州、广州都是外贸重要港口。吴越、吴国和南唐从海外输入“猛火油”使用,还从海道再输往契丹。
赋税
  五代十国时期的赋役徵敛还是相当苛重。当时,仍沿用两税法,夏秋两徵。各国时常检核农民的现垦耕地,据以确定岁租额。但官吏和地主往往相互勾结,以致赋税负担贫富不均。与唐朝相比较,额外收耗名目繁多。后唐时,官府规定收耗数额是每斗税谷加收一升,后汉时增至两升雀鼠耗是每斗加收两升。有的官府大斗收进,小斗输出,结果百姓每输一石租须纳一石八斗粮。有时国家甚至向农民“预借”夏秋税,有的官府在饥荒和蝗灾之年,仍分派使臣到处搜刮民谷,逼使数十万民众饿死,流亡不可胜数。
  两税以外,还有按人徵收的丁口钱、盐钱按亩摊派的麴钱、农器钱、牛皮税等又有盐铁税、茶税、屋税、鞋钱等杂税。州郡官吏常常增益赋调,县吏向里胥厚敛,里胥便重徵于民,名目繁杂,税率屡增。随着商贸的发展,各国多重徵商税,并有过税和住税之分,这种办法为北宋所沿袭。
兵役
  由于战争频繁,兵役负担沉重。刘仁恭在幽燕徵发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子自备军粮从军,共得二十万人。北汉规定十七岁以上的男子皆入兵籍为兵。南唐曾强令老弱以外的人全部从军。吴越钱俶“尽括国中丁民”为兵。湖南马希萼调发朗州全部丁壮为乡兵。闽国后期发民为兵,力役无节。
  当时,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脸上刺字记其军号,以便各地关津识认、追捕逃兵。
  另外,各地都徵派男女从事运输,无数人畜累毙途中。朱温攻打青州王师范时,甚至把徵发来堆积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驴一起掩埋在土山中。
  兵役以外,各种名目的土木修建劳役也层出不穷。后唐庄宗盛暑修建营楼,“日役万人”。荆南修理江陵外郭,驱兵民万余人从役。闽主建筑寺观宫殿,“百役繁兴”。赋役严重,使战乱破坏严重的北方社会经济难以复苏,也大大阻碍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
编辑本段科技文化
  五代十国时期的科技文化,承唐朝之后,继续有所发展。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唐朝末年,雕版印刷比较发达的西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书、字书等。后唐时,开始刻印“九经”。长兴三年(932),明宗命国子监以西京的石经为根据,校正“九经”,抄写做注,雇雕字匠人刻版印卖。这项工程用了二十年时间,直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六月才刻印完毕。从此,刻本“九经”广为流传。后蜀也专门印制,导致“蜀中文学复盛”。后汉时,又将《周礼》等未刊的“四经”刻版印行。刻印“九经”促成儒学经典的普及,有利于文化的传播。[1]
史学
  史学取得了重要的成绩。《旧唐书》是这一时期撰成的最重要的史学著作。唐代原有吴兢、韦述编撰的前朝国史,历朝实录也比较完备。但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战争,历朝实录多有亡佚,特别是武宗以后六十年的实录未能流传下来。这使唐史的修撰遇到困难。五代时,首先重视了搜集唐史料的工作。后梁末帝下诏征集唐代的家传以及公私章疏;后唐明宗设三川搜访图籍使到成都一带搜寻唐实录,并明令保护唐人碑碣,这就为《旧唐书》的编撰做了重要而及时的准备。后晋天福六年(941)至开运二年(945),刘昫、张昭远等人撰成《唐书》二百二十卷(今本均为二百卷),后世称为《旧唐书》。尽管历来认为《旧唐书》有不少缺点,主要是对原始材料缺乏加工,唐宪宗以前多照抄国史、实录,而唐穆宗以后系编纂杂说、传记,但也因此保存了大量唐代的原始资料,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重视。此外,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时的朝野逸事,王定保撰《唐摭言》详述唐代贡举制度,尉迟偓撰《中朝故事》记载唐末四朝的旧闻,刘崇远撰《金华子》记叙唐末朝野故事,孙光宪撰《北梦琐言》记载唐及五代土人逸事,等等。这些五代十国时期的撰著都有不同程度的史料价值。[1]
诗词
  诗词五代十国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西蜀和南唐词人较多,水平也较高,从而成为两个中心:西蜀有韦庄、欧阳炯等人,他们的作品后来由赵崇祚等收入《花间集》;南唐有冯延巳、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等人,李璟父子的作品,后人集刻为《南唐二主词》。李煜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词人。晚唐五代的词大都是描写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题材庸俗,境界狭窄,风格柔靡。花间派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李煜前期的作品也是如此,但他在国亡被俘以后写的词,或慨叹身世,或怀恋往昔,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把伤感之情写得很深挚,突破了晚唐以来专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内容和意境两方面都有创新,为北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绘画
  绘画五代十国的著名画家有后梁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后蜀的黄筌等人。荆浩擅长画崇山峻岭,关仝师承荆浩而有发展,擅长画关河之势,两人并称为“荆、关”,是五代时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董源、巨然擅用或浓或淡的水墨描绘江南景色,两人并称为“董、巨”,是五代北宋时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黄筌擅画宫廷的珍禽异卉,徐熙擅画江湖上的水鸟汀花,两人并称为“黄、徐”,当时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谚语,形容两人作品的不同风格。此外,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亦为传世的艺术珍品。 [1]
编辑本段政治制度枢密使
  唐中叶以后,宦官专权,神策军两护军中尉与两枢密使号称“四贵”,往往侵夺相权,威逼皇帝。唐亡前夕,朱温诛戮宦官,开始用朝臣充任枢密使。后梁初,曾改为崇政院使,后唐恢复旧名。以后,除后晋曾短期废置外,历朝相沿设置。枢密使通常由皇帝最亲信的臣僚充当,又大多为武将,皇帝经常与其商议军国大事,有时由枢密院直接下令任免藩镇。其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居宰相之位,但枢密使的权势凌驾于宰相之上(宰相有时也兼任枢密使)。由于战事频繁,因此,军事机要成为枢密院的主要职司。宋代中书和枢密对掌文武二柄,就在五代开端。当时,其他政权大抵也都置有枢密使或相当于枢密使的官职。[1]
三司使
  唐初,财务主要由户部下辖的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分管。中唐以后,户部、度支、盐铁三司分管租税、财务收支和盐铁专卖、物资转运事务,常由非户部的官员分别以判、知或使的名义分管。
  唐昭宗在位时,以宰相崔胤兼领三司使,才开始出现三司使的官名。后唐曾设置租庸使,管辖三司,又曾命大臣一人判三司事,最后正式设置三司使和副使的专职,掌管中央财务。地方财政也听从三司指挥。以后历朝相承不废,北宋前期三司理财的体制也是沿袭五代的。
削弱节度使权力
  五代十国的建国者多是唐末的节度使,他们能建立政权是因为手中拥有强大兵力。因此在建国以后,为了巩固统治,他们都设法削弱地方实力。长期称雄的河北诸镇在后梁、后唐之际被制服以至被消灭,就是因为自后梁始,禁军开始强化。
  禁军除了用以捍卫京师和皇宫外,还被派驻各地,藉以牵制和削弱藩镇的实力。朝廷还频繁调动节度使,更换其驻地,以防止他们长期占据一方,形成割据势力。
法律
  五代十国时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编敕,但因历朝又都有新颁的敕条,汇编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复矛盾。显德四年(957),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代律令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
军事
  唐亡前夕,朱温诛戮宦官,解散了宦官所领的神策军。以后,朱温以宣武军节度使称帝,即以宣武镇兵为禁军,设置在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改为侍卫亲军,置马步军都指挥使,是为侍卫司。后周又增置殿前司,也有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又置殿前都点检,位在都指挥使之上,而侍卫司分置马军和步军两指挥使,不置都指挥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13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狭义上为五代十国本身,广义上一般以此代指这一历史.
名将和名臣:

王晏球
(873-932) 五代十国时期名将,历仕后梁、后唐。字莹之。洛阳(今属河南)人。少为杜氏收养,改姓杜。初隶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即朱温)帐下,累迁厅子都指挥使。后唐同光元年(923)十月降后唐。次年,庄宗李存勖授其为齐州防御使、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赐姓名李绍虔,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北御契.丹。天成二年(927)七月,任北面招讨副使,驻满城(今满城北)。三年四月,义武节度使王都引契丹军为援据定州(今属河北)叛,王晏球受命为北面招讨使率诸道兵进讨。五月,于曲阳(今属河北)城南,战王都、契.丹联军万余人,趁王都骄狂,以中军骑兵直冲其阵,左、右军两翼夹击,奋力拼杀,大败王都军,契.丹兵死者过半,余众北走。七月,于唐河(今唐县境)北,又击败契.丹援骑7000。遂进围定州,久困不攻,致其粮断。次年二月,王都自.焚死,定州降。以功授天平军节度使,后改平卢节度使,移镇青州(今属山东),加兼中书令。长兴三年卒。
刘仁赡
(900~957)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名将。字守惠。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略通兵书,长于守城,治军严明,罚不避亲。初事吴,为右监门卫将军。吴天祚三年(937),齐王徐知诰(李升)以南唐代吴,授左监门卫将军,历任黄、袁二州刺史。中主时掌禁军,领武昌军节度使。南唐保大九年(951),在攻楚之役中,率战船200艘克岳州(今湖南岳阳),抚纳降附。十三年,为加强边备,迁清淮军节度使,镇戍寿州(今安徽寿县)。后周攻南唐时,据城固守,寻机出奇兵,力挫后周军。及至后周世宗柴荣亲征,南唐诸道援兵败退,寿州被重围,仍孤军奋战,屡挫后周军强攻,坚守逾年。十五年正月,后周世宗再次率军攻寿州,大败南唐诸路援军,刘仁赡坚守孤城,镇定自若。其子刘崇谏欲与诸将出降,被立斩示众。三月,病危,监军使周廷构等乘机假其名出降。周世宗褒其忠勇,授天平军节度使兼中书令,未受命而卒,终年58岁
郭崇韬
(?~926) 中国后唐名将、谋臣。字安时,代州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初为唐朝昭义节度使李克修亲信,后归河东晋王李克用,用为典谒,能临机应对。李存勖嗣晋王位,对其才干尤为器重,任中门使,参管机要。后梁龙德二年(922),晋王讨成德镇(治今河北正定)叛将张文礼,恰逢契丹军来攻,诸将皆惊,提出退军。他认为应乘连败梁军的声威,迅速挫其前锋。李存勖采纳其建议,大败契丹军,收复成德镇。三年四月,李存勖称帝后,他任兵部尚书、枢密使。后唐同光元年(923)六月,梁军围攻杨刘(今山东东阿北)。他向李存勖献策,据河下流,筑垒于必争之地,诱梁兵来攻而后进击,果解杨刘之围。十月,又献计奇袭汴州(今开封),一举灭后梁,以功授侍中、成德节度使,封赵郡公。三年,为招讨使,协助魏王李继岌伐蜀,总管军政。文武兼施,书檄先行,大军后进,所至不战而降,70日灭蜀。郭崇韬遇事切谏,为朝廷献策,曾奏时务利害25条。他素疾宦官,因而遭其诬陷,四年正月在蜀被杀。
王彦章  
 (863~923) 中国后梁将领。字贤明,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少年从军,随梁太祖朱全忠征讨,以骁勇闻名,常持铁枪,冲坚陷阵,因号王铁枪。屡立战功,由开封府押衙等职累进为行军先锋马军使、检校司空、汝州防御使、匡国节度使、北面行营招讨使,封开国侯。性刚直,痛恨权臣赵岩、张汉杰等扰乱朝政,遭到排挤和非难,谋不见用。后梁龙德三年(923)四月,后唐军攻占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梁朝廷大惊。经宰相敬翔力荐,梁末帝朱友贞任王彦章为北面招讨使,问其破敌之期,答以只须三日。王彦章命甲士 600乘夜斩断连结德胜(今河南濮阳)南北城的浮桥,使据守两岸的唐军不能相救;自率精骑袭破南城。唐军弃守北城,恰为三日,梁军声势大振。同年十月,唐大举攻梁,王彦章奉命率领保銮骑士和新募兵卒防守东路,在中都(今山东汶上)战败被俘。后唐欲用其才,屡遣人劝降,他不屈被杀
留从效 
 留从效(906~962年),字元范,南安桃林场(今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人,唐天祐三年(906年)生。幼年丧父,以孝顺母亲、尊敬兄长名闻乡里。好读书,尤好读兵书。少年时到泉州当衙兵,后升为散员指挥使,是闽王王审知手下的将领。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的次子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传至延曦,于后晋天福九年(944年)为部将朱文进所杀。文进自立为闽主,派党羽黄绍颇为泉州刺史。留从效对裨校王忠顺、董思安等说:“朱文进杀灭王氏,遣心腹分据诸州,吾等皆受王氏恩遇,而交臂事贼,一旦富沙王克福州,吾属死有余愧。”三人均以为是。从效便请他们密约亲信,夜间到他家饮宴。得壮士陈洪进等52人,夜越墙入城,擒杀黄绍颇,请王延政之侄继勋主持军府事,他与忠顺、思安三人自署为平贼统军使。又派陈洪进送绍颇首级至建州,献给富沙王王延政。延政大喜,即以继勋为侍中、泉州刺史,从效、忠顺、思安均任都指挥使。朱文进从福州发兵攻打泉州,从效率部设伏,出奇兵,于双阳瞻迹岭下歼灭文进军。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南唐国主李景遣将攻打建州,延政降,继勋也以泉州降。李景委李宏义为威武军节度使。翌年,定义派其弟宏通带兵万人攻泉州。从效以继勋赏罚不当,士卒不肯用命为由,废黜继勋,自领军府事,为泉、漳二州留后。领兵击败宏通,并上表向李景报告。李景把继勋召往金陵,以从效为泉州刺史;改漳州为南州,以董思安为刺史。后汉乾祐二年(949年),从效之兄南州副使留从愿用毒酒杀害董思安而代之,自此从效兼有泉、南二州。李景升泉州为清源军,任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累授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王。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发兵攻南唐,李景以10万大军保紫金山,从效连续上表言“顿兵老师,形势非便”。李景不听,结果大败,江北之地尽归后周。从效为保境安民,密派人到开封向周世宗表示诚意归附。显德六年,又派别驾黄禹锡间道奉表,以懈豸通犀带、龙脑香数十斤为贡,世宗赐诏嘉纳。宋太祖即位后,从效一面继续与南唐周旋,一面上表向宋称藩,贡奉不绝,宋太祖也遣使厚赐从效。漳、泉二州得以保持相对安宁。宋建隆三年(962年),从效因背生痈疽病卒,南唐后主李煜诏赠太尉、灵州大都督。从效出身寒微,知民疾苦,治理泉州17年,专以勤俭养民为务。他常说:“我平素贫贱,不可忘本。”平时一身布衣,将公服置于中门之侧,外出和处理公务时才穿。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令士兵垦田,召游民种地,围垦海滩,兴修水利,因此泉郡常“仓满岁丰”。手工业,特别是与对外贸易有关的陶瓷业、冶炼业和丝织业等,也得到较大发展。他重视教育,每年秋天都举行考试,取明经、进士,谓之“秋堂”。对于从唐代逐步发展起来的海外交通贸易,他也不遗余力加以发展。后晋开运三年,他对泉州外城重加版筑,城高1丈8尺,周长20里,为王潮所创子城的7倍。他环城遍植刺桐,教人民在城内“开通衢,构云屋”,以“招徕海上蛮夷商贾”。为发展对外贸易,他蠲除苛捐杂税,让人民自由贸易。泉州城内货品充盈,商业繁盛,号称“云屋万家,楼雉数里”。宋代的泉州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巨港,留从效之力非小。
韩令坤  
韩令坤(928-973) 北宋初大将。磁州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市,位于冀南邯郸市西北)人。五代后周太祖部威帐下,世宗柴荣即位后,授殿前都虞侯,从征淮南,在攻取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后,加捡校太尉,领镇安军节度使;又从征南唐、北击契丹,均有功勋,入宋后,移镇太平军加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宗太祖赵匡胤亲征李筠,他奉命率兵驻屯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位于洛阳市东北黄河北岸);后复从李重进于扬州。961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春返京,被削去禁军军职,出任成德军节度使不久,因疽发于背而卒。
第2个回答  2012-09-13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狭义上为五代十国本身,广义上一般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五代十国,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有时也称为“五代”,一般认为是公元907年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中国为止。
  在此五十四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十国”只是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五代十国一共73年。
  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一般分为狭义与广义角度的两种解释。在狭义上一般理解为“五代十国”本身。在具体历史运用实践中,往往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使得定位与理解更为严谨,这就是广义上的理解。

关于名将:五代十国名将分别是:
柴荣、郭崇韬、郭威、王建、王彦章、王晏球、杨行密、朱温、周德威
打仗很猛的有: 当了皇帝的比如后堂的李存勖,后周的柴荣,还有几个如下:
梁 刘隐:任节度使,封南海王。
唐 王潮:威武军节度使,任将军。
唐 刘旻:任讨捕将。
谭全播:梁 节度使。后任吴国右威卫将军。
唐 邓进忠:岳州刺史。
张全义:梁 魏王。唐 齐王。
唐 郭崇韬:招讨使。
唐 吴漳:刺史,山南节度使。
唐 王彦章(王铁枪):封开封侯,北面副招讨使。
唐 王晏球:归德节度使兼背面招讨副使。
晋 吴峦:复州防御使。
汉 王峻:监军。平卢节度使。
王景:周代时任凤翔节度使,护国军。
唐 边镐:刺史,武安军节度使。
留从效:唐 节度使,晋江王。
王晏:汉 建雄节度使。周 武宁军节度使。
韩令坤:周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宋 成德军节度使。

至于名臣,五代十国历时较短,只有53年,名臣比较少,而且所谓的乱世出英雄在这个历史时期并没有得到诠释,个人认为,此时期基本没有什么名臣,或许后唐的郭崇韬、后周的王朴、冯道可以算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9-13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

名臣名将:

王晏球
(873-932) 五代十国时期名将,历仕后梁、后唐。字莹之。洛阳(今属河南)人。少为杜氏收养,改姓杜。初隶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即朱温)帐下,累迁厅子都指挥使。后唐同光元年(923)十月降后唐。次年,庄宗李存勖授其为齐州防御使、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赐姓名李绍虔,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北御契.丹。天成二年(927)七月,任北面招讨副使,驻满城(今满城北)。三年四月,义武节度使王都引契丹军为援据定州(今属河北)叛,王晏球受命为北面招讨使率诸道兵进讨。五月,于曲阳(今属河北)城南,战王都、契.丹联军万余人,趁王都骄狂,以中军骑兵直冲其阵,左、右军两翼夹击,奋力拼杀,大败王都军,契.丹兵死者过半,余众北走。七月,于唐河(今唐县境)北,又击败契.丹援骑7000。遂进围定州,久困不攻,致其粮断。次年二月,王都自.焚死,定州降。以功授天平军节度使,后改平卢节度使,移镇青州(今属山东),加兼中书令。长兴三年卒。
刘仁赡
(900~957)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名将。字守惠。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略通兵书,长于守城,治军严明,罚不避亲。初事吴,为右监门卫将军。吴天祚三年(937),齐王徐知诰(李升)以南唐代吴,授左监门卫将军,历任黄、袁二州刺史。中主时掌禁军,领武昌军节度使。南唐保大九年(951),在攻楚之役中,率战船200艘克岳州(今湖南岳阳),抚纳降附。十三年,为加强边备,迁清淮军节度使,镇戍寿州(今安徽寿县)。后周攻南唐时,据城固守,寻机出奇兵,力挫后周军。及至后周世宗柴荣亲征,南唐诸道援兵败退,寿州被重围,仍孤军奋战,屡挫后周军强攻,坚守逾年。十五年正月,后周世宗再次率军攻寿州,大败南唐诸路援军,刘仁赡坚守孤城,镇定自若。其子刘崇谏欲与诸将出降,被立斩示众。三月,病危,监军使周廷构等乘机假其名出降。周世宗褒其忠勇,授天平军节度使兼中书令,未受命而卒,终年58岁
郭崇韬
(?~926) 中国后唐名将、谋臣。字安时,代州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初为唐朝昭义节度使李克修亲信,后归河东晋王李克用,用为典谒,能临机应对。李存勖嗣晋王位,对其才干尤为器重,任中门使,参管机要。后梁龙德二年(922),晋王讨成德镇(治今河北正定)叛将张文礼,恰逢契丹军来攻,诸将皆惊,提出退军。他认为应乘连败梁军的声威,迅速挫其前锋。李存勖采纳其建议,大败契丹军,收复成德镇。三年四月,李存勖称帝后,他任兵部尚书、枢密使。后唐同光元年(923)六月,梁军围攻杨刘(今山东东阿北)。他向李存勖献策,据河下流,筑垒于必争之地,诱梁兵来攻而后进击,果解杨刘之围。十月,又献计奇袭汴州(今开封),一举灭后梁,以功授侍中、成德节度使,封赵郡公。三年,为招讨使,协助魏王李继岌伐蜀,总管军政。文武兼施,书檄先行,大军后进,所至不战而降,70日灭蜀。郭崇韬遇事切谏,为朝廷献策,曾奏时务利害25条。他素疾宦官,因而遭其诬陷,四年正月在蜀被杀。
王彦章  
 (863~923) 中国后梁将领。字贤明,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少年从军,随梁太祖朱全忠征讨,以骁勇闻名,常持铁枪,冲坚陷阵,因号王铁枪。屡立战功,由开封府押衙等职累进为行军先锋马军使、检校司空、汝州防御使、匡国节度使、北面行营招讨使,封开国侯。性刚直,痛恨权臣赵岩、张汉杰等扰乱朝政,遭到排挤和非难,谋不见用。后梁龙德三年(923)四月,后唐军攻占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梁朝廷大惊。经宰相敬翔力荐,梁末帝朱友贞任王彦章为北面招讨使,问其破敌之期,答以只须三日。王彦章命甲士 600乘夜斩断连结德胜(今河南濮阳)南北城的浮桥,使据守两岸的唐军不能相救;自率精骑袭破南城。唐军弃守北城,恰为三日,梁军声势大振。同年十月,唐大举攻梁,王彦章奉命率领保銮骑士和新募兵卒防守东路,在中都(今山东汶上)战败被俘。后唐欲用其才,屡遣人劝降,他不屈被杀
留从效 
 留从效(906~962年),字元范,南安桃林场(今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人,唐天祐三年(906年)生。幼年丧父,以孝顺母亲、尊敬兄长名闻乡里。好读书,尤好读兵书。少年时到泉州当衙兵,后升为散员指挥使,是闽王王审知手下的将领。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的次子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传至延曦,于后晋天福九年(944年)为部将朱文进所杀。文进自立为闽主,派党羽黄绍颇为泉州刺史。留从效对裨校王忠顺、董思安等说:“朱文进杀灭王氏,遣心腹分据诸州,吾等皆受王氏恩遇,而交臂事贼,一旦富沙王克福州,吾属死有余愧。”三人均以为是。从效便请他们密约亲信,夜间到他家饮宴。得壮士陈洪进等52人,夜越墙入城,擒杀黄绍颇,请王延政之侄继勋主持军府事,他与忠顺、思安三人自署为平贼统军使。又派陈洪进送绍颇首级至建州,献给富沙王王延政。延政大喜,即以继勋为侍中、泉州刺史,从效、忠顺、思安均任都指挥使。朱文进从福州发兵攻打泉州,从效率部设伏,出奇兵,于双阳瞻迹岭下歼灭文进军。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南唐国主李景遣将攻打建州,延政降,继勋也以泉州降。李景委李宏义为威武军节度使。翌年,定义派其弟宏通带兵万人攻泉州。从效以继勋赏罚不当,士卒不肯用命为由,废黜继勋,自领军府事,为泉、漳二州留后。领兵击败宏通,并上表向李景报告。李景把继勋召往金陵,以从效为泉州刺史;改漳州为南州,以董思安为刺史。后汉乾祐二年(949年),从效之兄南州副使留从愿用毒酒杀害董思安而代之,自此从效兼有泉、南二州。李景升泉州为清源军,任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累授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王。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发兵攻南唐,李景以10万大军保紫金山,从效连续上表言“顿兵老师,形势非便”。李景不听,结果大败,江北之地尽归后周。从效为保境安民,密派人到开封向周世宗表示诚意归附。显德六年,又派别驾黄禹锡间道奉表,以懈豸通犀带、龙脑香数十斤为贡,世宗赐诏嘉纳。宋太祖即位后,从效一面继续与南唐周旋,一面上表向宋称藩,贡奉不绝,宋太祖也遣使厚赐从效。漳、泉二州得以保持相对安宁。宋建隆三年(962年),从效因背生痈疽病卒,南唐后主李煜诏赠太尉、灵州大都督。从效出身寒微,知民疾苦,治理泉州17年,专以勤俭养民为务。他常说:“我平素贫贱,不可忘本。”平时一身布衣,将公服置于中门之侧,外出和处理公务时才穿。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令士兵垦田,召游民种地,围垦海滩,兴修水利,因此泉郡常“仓满岁丰”。手工业,特别是与对外贸易有关的陶瓷业、冶炼业和丝织业等,也得到较大发展。他重视教育,每年秋天都举行考试,取明经、进士,谓之“秋堂”。对于从唐代逐步发展起来的海外交通贸易,他也不遗余力加以发展。后晋开运三年,他对泉州外城重加版筑,城高1丈8尺,周长20里,为王潮所创子城的7倍。他环城遍植刺桐,教人民在城内“开通衢,构云屋”,以“招徕海上蛮夷商贾”。为发展对外贸易,他蠲除苛捐杂税,让人民自由贸易。泉州城内货品充盈,商业繁盛,号称“云屋万家,楼雉数里”。宋代的泉州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巨港,留从效之力非小。
韩令坤  
韩令坤(928-973) 北宋初大将。磁州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市,位于冀南邯郸市西北)人。五代后周太祖部威帐下,世宗柴荣即位后,授殿前都虞侯,从征淮南,在攻取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后,加捡校太尉,领镇安军节度使;又从征南唐、北击契丹,均有功勋,入宋后,移镇太平军加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宗太祖赵匡胤亲征李筠,他奉命率兵驻屯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位于洛阳市东北黄河北岸);后复从李重进于扬州。961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春返京,被削去禁军军职,出任成德军节度使不久,因疽发于背而卒
第4个回答  2012-09-13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狭义上为五代十国本身,广义上一般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历史名将有柴荣、郭崇韬、郭威、王建、王彦章、王晏球、杨行密、朱温、周德威
五代十国,乱世当中,能征善战的名将众多,李克用、李存勖父子、郭崇韬、后周世宗柴荣都是一代名将,另外要强力推荐的就是周德威。
周德威,朔州马邑(今山西省朔县)出身。仕奉李克用有功,因其勇名轰动天下。当时,在华北有握有大运河一带势力的后梁,以及握有盐铁等资源的精悍土耳其(译注:土耳其乃是当时唐代的突厥部族西移形成)系部族等与后唐不断地进行死斗。其中,于西元九○八年之时,周德威随后唐之应宗力战,击破后梁军队。以后也在一次次对后梁的胜利之中立下不少确立后唐之功绩,惟九一八年时于柳坡之役中战死。
这个可是很多人公认的名将,可惜李存勖不听其计,致使他死非其所。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朱温的部将铁枪王彦章,打仗极猛的,说的是单挑能力,和水浒中的没羽箭张清一样,能日战数十将,在水浒和金庸的小说里面都出现过他的名字哟,记得铁枪庙吗?就是为了纪念他而立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