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为什么定名叫“京剧”?在哪定的名?

京剧为什么定名叫“京剧”?在哪定的名?

在京剧形成的初期,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还是把它叫作“皮黄”。而最先把它称为“京剧”的,反而是南方的上海人。

“京剧”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出现在光绪二年二月初七,即公元1876年3月2日上海《申报》的一篇文章里。此后,“京剧”一词逐渐通行全国,虽然后来还曾改为“国剧”、“平剧”等不清朝定的同的称呼,但最终“京剧”一词还是在人们的称呼中固定了下来。

清同治六年起,上海的“满庭芳”戏园和“丹桂茶园”就派人北上赴天津、北京邀角。津、京的一些著名演员如夏奎章、景四宝、大奎官、杨月楼等人应邀携艺南下,把北方的京剧艺术传到了上海。上海观众感到非常新鲜,争相前来观赏,出现了所谓“沪人初见,趋之若狂”的局面。

上海观众对这种艺术形式感到新鲜,对它的声腔来源却并不熟悉,由于戏班主要来自京城,所以就笼统地称作“京班戏”。“京班戏”的称呼很快在上海人口中就变得非常自然了。

不久,“南丹桂”、“升平轩”、“金桂轩”等戏园相继崛起,都以“京班戏”为号召,这些戏园吸引了大量观众,沪上人士把这些戏园都称为“京班戏园”。当时有诗描写“京班戏”的盛况说:“一有京班百不如,昆徽杂剧概删除。”

当时这些“京班戏园”,都要在戏园门口或大街上张贴海报,即所谓“招贴”。醒目地大书特书“今日上演京班戏”字样。在这些街头“招贴”中,就开始出现了“京班戏”、“京戏”、“京班”等带“京”字头的不同混称,其含义都是指京剧。

光绪二年二月初七,《申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图绘伶伦》的文章,文章中破天荒地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京剧”的字样。

文章的内容,是叙述北京前门一带画铺所绘戏曲艺人画像的情况,特别提到其中徐小香、范松林、时小福等人穿戏装的画像。为了叙述清楚有关为艺人画像情况,文章就顺便介绍了一些京城戏曲的知识,其中有一句说道:“京剧最重老生,各部必有能唱之老生一二人始能成班,俗呼为‘台柱子’”。

就是这么寥寥几句话,作者无意中却用了“京剧”一词。这并不是因为这个作者有什么创造新词的意识,而是因为在当时上海人的口语中,“京剧”这一词汇已经流行。因为既然上海人口头时常说“京班戏”、“京戏”、“京班”,那么说成“京剧”的可能性也就很大。又因为光绪年间曾兴起“戏曲改良运动”,这一时期人们把从西洋传入的戏剧形式早期话剧称为“新剧”,把我国传统的戏曲形式称为“旧剧”,当时词汇中有一种把“戏”称为“剧”的习惯,所以“京剧”一词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京剧的前身是徽班。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大量吸收当时在北京流行的昆曲、京腔、秦腔等各种戏曲艺术的成就,同时又受到北京的语言、风俗等地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
古徽州的戏曲活动比较早,明代中期已呈势头。歙人,嘉靖年间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就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虽身任武职,也作文,也写诗,尤擅长杂剧,著有《高唐梦》、《五湖游》、《洛水悲》等历史剧,在徽州一带上演盛行。进入清代,徽州的戏曲活动更是方兴未艾,其主要是与徽州的“处者以学,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合商业资本和豪绅巨族于一身的思想有关,在发展徽商经济的同时,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大发展,寓教于乐之中。
徽剧的形成,是在徽腔与青阳腔结合的基础上,同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并受昆腔的一定影响,才有了徽班与徽帮。当时著名的有庆升、彩庆、同庆、阳春等四个班社。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轰动京师。后又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演变为京剧。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虽然《申报》这篇文章中出现“京剧”一词纯属偶然,但它确确实实是“京剧”首次见诸于文字的记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10
  在京剧形成的初期,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还是把它叫作“皮黄”。而最先把它称为“京剧”的,反而是南方的上海人。

  “京剧”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出现在光绪二年二月初七,即公元1876年3月2日上海《申报》的一篇文章里。此后,“京剧”一词逐渐通行全国,虽然后来还曾改为“国剧”、“平剧”等不同的称呼,但最终“京剧”一词还是在人们的称呼中固定了下来。

  清同治六年起,上海的“满庭芳”戏园和“丹桂茶园”就派人北上赴天津、北京邀角。津、京的一些著名演员如夏奎章、景四宝、大奎官、杨月楼等人应邀携艺南下,把北方的京剧艺术传到了上海。上海观众感到非常新鲜,争相前来观赏,出现了所谓“沪人初见,趋之若狂”的局面。

  上海观众对这种艺术形式感到新鲜,对它的声腔来源却并不熟悉,由于戏班主要来自京城,所以就笼统地称作“京班戏”。“京班戏”的称呼很快在上海人口中就变得非常自然了。

  不久,“南丹桂”、“升平轩”、“金桂轩”等戏园相继崛起,都以“京班戏”为号召,这些戏园吸引了大量观众,沪上人士把这些戏园都称为“京班戏园”。当时有诗描写“京班戏”的盛况说:“一有京班百不如,昆徽杂剧概删除。”

  当时这些“京班戏园”,都要在戏园门口或大街上张贴海报,即所谓“招贴”。醒目地大书特书“今日上演京班戏”字样。在这些街头“招贴”中,就开始出现了“京班戏”、“京戏”、“京班”等带“京”字头的不同混称,其含义都是指京剧。

  光绪二年二月初七,《申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图绘伶伦》的文章,文章中破天荒地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京剧”的字样。

  文章的内容,是叙述北京前门一带画铺所绘戏曲艺人画像的情况,特别提到其中徐小香、范松林、时小福等人穿戏装的画像。为了叙述清楚有关为艺人画像情况,文章就顺便介绍了一些京城戏曲的知识,其中有一句说道:“京剧最重老生,各部必有能唱之老生一二人始能成班,俗呼为‘台柱子’”。

  就是这么寥寥几句话,作者无意中却用了“京剧”一词。这并不是因为这个作者有什么创造新词的意识,而是因为在当时上海人的口语中,“京剧”这一词汇已经流行。因为既然上海人口头时常说“京班戏”、“京戏”、“京班”,那么说成“京剧”的可能性也就很大。又因为光绪年间曾兴起“戏曲改良运动”,这一时期人们把从西洋传入的戏剧形式早期话剧称为“新剧”,把我国传统的戏曲形式称为“旧剧”,当时词汇中有一种把“戏”称为“剧”的习惯,所以“京剧”一词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虽然《申报》这篇文章中出现“京剧”一词纯属偶然,但它确确实实是“京剧”首次见诸于文字的记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2-28
京剧在解放前并不称为“京剧”而是多被称为“皮黄”、“京戏”。最初把“京戏”称为“京剧”的是一百多年前(1876年)的一份“申报”,那只是一次偶然的文人用词上的时髦,并没有什么深层的意义。在有了那偶然一次的“京剧”提法之后,一直到解放后的50年代,人们最习惯的称呼却仍然不是“京剧”而还是“京戏”。(国民党统治时期称北京为北平,故京戏当时亦称平剧)。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带有研究性质的文化部戏曲改进局,下辖京剧研究院(前身延安平剧研究院),筹备了1950年10月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1951年扩建为中国戏曲研究院,自此京剧成为官方称呼。
第3个回答  2007-12-08
京剧的前身是徽班。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大量吸收当时在北京流行的昆曲、京腔、秦腔等各种戏曲艺术的成就,同时又受到北京的语言、风俗等地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
古徽州的戏曲活动比较早,明代中期已呈势头。歙人,嘉靖年间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就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虽身任武职,也作文,也写诗,尤擅长杂剧,著有《高唐梦》、《五湖游》、《洛水悲》等历史剧,在徽州一带上演盛行。进入清代,徽州的戏曲活动更是方兴未艾,其主要是与徽州的“处者以学,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合商业资本和豪绅巨族于一身的思想有关,在发展徽商经济的同时,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大发展,寓教于乐之中。
徽剧的形成,是在徽腔与青阳腔结合的基础上,同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并受昆腔的一定影响,才有了徽班与徽帮。当时著名的有庆升、彩庆、同庆、阳春等四个班社。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轰动京师。后又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演变为京剧。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第4个回答  2015-12-20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