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山市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武夷山市,旧称崇安县。
后唐时,现属武夷山市的区域原归建州建阳县管辖。邑人左千牛卫上将军彭迁归隐后,召集乡人在现名为崇阳溪之东的潺口开荒垦田,凿湖筑坡,凡90处,灌田2000余顷,命名为新丰乡。这是崇安县最早的建置雏形。为此,新丰乡现仍为崇安县的民间泛称。以后,彭迁之子彭汉为台州军事判官,于闽王永隆三年上书闽王王曦,改新丰乡为温岭镇。彭迁之孙彭珰在南唐官至殿中监。于保大九年又上书朝廷,把温岭镇改为崇安场。
宋淳化五年(994),改崇安场为崇安县。至道年间(995~997),开始建县署于营岭(现城关的中心区)。咸平元年(998),建阳的上梅、下梅、会仙、将村、周村、黄村等6里划归崇安。元丰五年(1082),建阳的从政、籍溪、五夫、建平、丰阳、节和、长平等7里又划进崇安县境范围之内。此时,连同城关的四隅里、南乡的黄柏里和西北乡的石雄里、吴屯里、石臼里、大浑里,共计19个里,形成当时崇安县的全部境域,一直沿袭到清代。
民国29年2月,建阳的崇文、上里,包括城村、大渚、井前、杨厝等地划归崇安四区的文仙乡。次年1月,县属的四区星村镇黎源乡与建阳长坪接壤的施家坪及源头一带(面积约288亩),划归建阳。
1954年8月,崇安四区的澄溪划入建阳。1957年2月,五夫区白水乡西坑村划入浦城。同年9月,浦城的樟树、甸坑、茶秀、东坑、碗厂划归崇安县。   
1989年8月21日撤销崇安县建立武夷山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05
后唐(923~936)时,现属武夷山市的区域原归建州建阳县管辖。官至左千牛卫上将军的邑人彭迁归隐后,召集乡人在现名为崇阳溪之东的潺口开荒垦田,凿湖筑坡,凡90处,灌田2000余顷,命名为新丰乡。这是崇安县最早的建置雏形。为此,新丰乡现仍为崇安县的民间泛称。以后,彭迁之子彭汉为台州军事判官,于闽王永隆三年(941)上书闽王王曦,改新丰乡为温岭镇。彭迁之孙彭珰在南唐官至殿中监。于保大九年(951)又上书朝廷,把温岭镇改为崇安场。
   宋淳化五年(994),改崇安场为崇安县。
  宋至道年间(995~997),开始建县署于营岭(现城关的中心区)。咸平元年(998),建阳的上梅、下梅、会仙、将村、周村、黄村等6里划归崇安。元丰五年(1082),建阳的从政、籍溪、五夫、建平、丰阳、节和、长平等7里又划进崇安县境范围之内。此时,连同城关的四隅里、南乡的黄柏里和西北乡的石雄里、吴屯里、石臼里、大浑里,共计19个里,形成当时崇安县的全部境域,一直沿袭到清代。
  民国29年2月,建阳的崇文、上里,包括城村、大渚、井前、杨厝等地划归崇安四区的文仙乡。次年1月,县属的四区星村镇黎源乡与建阳长坪接壤的施家坪及源头一带(面积约288亩),划归建阳。1954年8月,崇安四区的澄溪划入建阳。1957年2月,五夫区白水乡西坑村划入浦城。同年9月,浦城的樟树、甸坑、茶秀、东坑、碗厂划归崇安县。
  1989年8月21日撤销崇安县建立武夷山市。国家民政部在批复文件中称:原崇安县的行政区域划归为武夷山市的行政区域。
第2个回答  2012-05-05
武夷山市,旧称崇安县。
后唐(923~936)时,现属武夷山市的区域原归建州建阳县管辖。邑人左千牛卫上将军彭迁归隐后,召集乡人在现名为崇阳溪之东的潺口开荒垦田,凿湖筑坡,凡90处,灌田2000余顷,命名为新丰乡。这是崇安县最早的建置雏形。为此,新丰乡现仍为崇安县的民间泛称。以后,彭迁之子彭汉为台州军事判官,于闽王永隆三年(941)上书闽王王曦,改新丰乡为温岭镇。彭迁之孙彭珰在南唐官至殿中监。于保大九年(951)又上书朝廷,把温岭镇改为崇安场。
宋淳化五年(994),改崇安场为崇安县。至道年间(995~997),开始建县署于营岭(现城关的中心区)。咸平元年(998),建阳的上梅、下梅、会仙、将村、周村、黄村等6里划归崇安。元丰五年(1082),建阳的从政、籍溪、五夫、建平、丰阳、节和、长平等7里又划进崇安县境范围之内。此时,连同城关的四隅里、南乡的黄柏里和西北乡的石雄里、吴屯里、石臼里、大浑里,共计19个里,形成当时崇安县的全部境域,一直沿袭到清代。
民国29年2月,建阳的崇文、上里,包括城村、大渚、井前、杨厝等地划归崇安四区的文仙乡。次年1月,县属的四区星村镇黎源乡与建阳长坪接壤的施家坪及源头一带(面积约288亩),划归建阳。
1954年8月,崇安四区的澄溪划入建阳。1957年2月,五夫区白水乡西坑村划入浦城。同年9月,浦城的樟树、甸坑、茶秀、东坑、碗厂划归崇安县。   
1989年8月21日撤销崇安县建立武夷山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