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吴川有那些名人?急!!!

如题所述

千百年来,吴川之地哺育了无数儿女,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
仁人志土、骚客才子,他们或德高,或才著,或赤胆忠心、英勇
报国,他们成就卓著,扬名在外,受人敬仰、爱戴,令吴川的乡
亲父老引以为豪。虽然世事变迁,历史一年年远去,但他门的事
迹是吴川的历史掌故中最有意味的一笔。

刘承忠
元代吴川人(生卒年月不详)。元朝未年任江淮指挥
使。当时江淮地区(今江苏、安徽一带)大旱,蝗虫终被扑灭,为
江淮人民立下大功。
元亡后,承忠投河而死。江淮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尊他为
“刘猛将军”,建庙祭把。清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诏令全国各
省,府、州、县,建“刘猛将军庙”,每年春秋祭祀。
林廷献(1454~ 年) 字公器,吴南峰,明代吴阳霞
街人。曾受业新会陈白沙先生门下,学问大进, 24岁中举人,27
岁弘治庚戌科(1490年)中进士。初任永嘉县知县,适遇天大旱,
林廷献反对求神祷雨,倡率群众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解除旱患。
每遇灾年,则开仓赈济。重视文教,开拓学宫,文风大振。升任
苏州同知时,永嘉人民挽留拜送,井建生饲,奉祀追思。苏州同
成任务。奉命监造夏周二公伺,仅花极少费用,不到两个月就完
成满竣工,奉命清理崇明沙田丈量工作,革除旧习,颁发新规。并
严厉革除织造陋规,大大减轻群众负担。在任三月,因母丧丁忧
在家。后补建昌同知,公正廉明,精兵简政,成绩昭著。离职后,
当地百姓建立生词敬祀。
林廷献生平勤学守信,淡视功名富贵。其精通理学,深受陈
白沙器重,亲笔写了“击玉又敲金,思君对我吟,江门临水坐,明
月二更深”中堂一幅赠与林廷献。清代翰林陈兰彬曾在其上加记
题跋,现在复制木刻横幅留存。晚年著有《南峰诗集》木刻本,现
已失存。

欧光宸
( ~1653年) 博铺镇人,出身书香世家,明天
启七年(1627年)丁卯科举人。明崇侦七年(1634年),考授知
县,候任期间在家乡茂山书院招聚生徒讲学。对贫苦学生免收
学费,生徒日增,文风昌盛。明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
年),清兵入关,定都北京,顺治四年(1647年)清兵南下,占领
高、雷、廉、琼各州县,清廷官吏恣意压迫搜刮,强令百姓剃发,
因而群情激愤,民心大变。 当时南明吏部侍郎洪天擢授高州军门,
招兵往海南拟图恢复。顺治四年四五月间,吴川杨浮八(塘鸡村人)。
姚起岩、茂名周冤等巨余人,不甘受压迫,投奔海南,以图“反清复明”,
他们在同往海南途中,联络信宜、茂名、遂溪、广西各地好汉,准备举事。
茂名的李振玺、遂溪的郑良哉。吴川北丹的郑淑真、山口的龙泉
剑纷起响应,聚集数千人,开展反清斗争,公推欧光震为“盟
主”。先后攻占梅录及吴川县城吴阳,将清政府的海防同知、知县、
巡捕、教官、县丞等尽皆杀掉,并破狱开仓,声威极盛。南明永
历帝封授欧光宸为海南盟军道按察司副使。
当时,吴川分属两个朝廷,东水属清。西水属明。欧光宸率
众集结博铺与清兵相抗,不久,清将汪齐龙因内讧被杀,吴川全
县复明。此后,明清进行拉锯战,自顺治四年二月起至顺治十二
年正月止(1647~1655年),吴川8次反复,即4次“归清”,4次
“复明”。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清平南王尚可喜部属副总兵
陈武、参将李云珍发兵攻打化州、吴川,散捉乱抢,十室九空,男
女被杀干余人,欧光宸在这次战役中被俘,解至高州城,知府勒
索赎金800两银,光宸宁死不屈,慷慨就义。

林联桂
(1774~1835年)初名家桂,字道子,又字辛生,塘
缀新村(今日头屋村)人,博学能文,才思敏捷,对客成诗。嘉
庆六年(1801年)拔贡,九年(1804年)中举,以后长寓京师,
广泛交游,与黄玉衡、黄培芳,张维屏、谭敬昭、吴梯、黄钊等
台称“粤东七子”,日常吟诗自乐,道光八年(1828年)联桂53
岁,始中进士,任湖南绥宁知县。任上,因虎奚书院经费不足,修
库甚薄,捐出自己薪傣,添置田租20石,并多方设法为书院充实
基金,拓建院廊两所,亲为肆业学生讲课。绥宁县志已90年来修,
联桂即组织人力,主持续修,后实授新化署晃州直棣厅通判,历
任政声卓著,极受上级器重。最后调任邵阳,死在任上,终年62岁。
林联桂生平著作很多,有《见星庐诗稿》正续共22集。《见
星庐古文》3集,《姘体文》2集、《文话》,《赋话》、《诗话》,《馆
阁诗活》、《作吏韵话》。《讲学偶话》、《续清秘述闻》、《日下推星
录》等。尤其工诗,清代名诗人及诗论家赵翼评他的诗说“其所
为诗,雕勉万品,牢笼众态,格律不-,雄骋莫当”(赵翼《见星
庐诗集序》。张继屏在《见星庐诗集序》中,也为他诗作了很高
评价。特别是他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深切关心
人民群众疾苦,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贪婪无厌,更作了无情的
揭露和鞭挞。
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后辈士干将其遗著呈送国史馆保
存。

林召棠
(1786~1872年) 字爱封,号市南,溢隘文恭,吴阳
霞街村人,父泰雯,任东安县教谕。召棠少年随父教馆攻读。清
嘉庆八年(1803年), 17岁为秀才,学使姚文田称赞为“海滨俊
才”嘉庆十七年,学使程国仁评阅其考卷,认为极有前途,选拔
为贡生,并让其与自己儿子一起研读。嘉庆二十一年癸未科状元
及第。皇帝阅其卷未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笔误偏旁,非关学
问。”授职翰林院修撰。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丧返家丁忧。道
光八年返京供职。道光十一年,任陕甘正主考官,此次选择举人
65名,其中呼延甲、张市(曾任广东巡抚)、牛树梅等11,后
皆中进士,颇有成就。次年,他深感官场污浊,以终生奉母为名
告假还乡。
道光十三年(1833年〕,召棠受聘肇庆府端溪书院主讲,连续
15年,弘扬文化,培养不少人才,为教育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
绩。如顺德罗停衍尚书、高要冯誉骑侍郎等都曾受过教诲。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来粤查禁鸦片,与召棠书信来
往,咨询谈论民生吏治,井赠召棠一联:“彩衣荣似三公滚,珂第
祥留五色云。” 林召棠为人尚气节,淡仕宦,爱廉洁,重工农,怜贫苦。道
光二十二年(1842年),同年翰林黄广荫就仕,召棠辞谢。黄广荫
复书中有:“圣眷方殷,臣心似水,问高尚若是!”黄素知召棠生
活淡泊,又从京都领取吴川盐围补给银寄与召棠,他不受,此款
存省多年,后托翰林陈荔秋送返朝廷。在村中首创“义仓”,救济
贫民。为县倡议举办“宾兴”(奖学基金会),并作《吴川宾兴刍
议》文。
林召棠59岁母丧丁忧,从此,居家不出,在村边“金莲庵”
旁作“寄庐”,题曰,“四十树桃花禅室,”结茅布石,种花植树,
每当春和景明,潮生月上携杖徜样林霭问,或邀朋约友,载酒
莲塘,吟诗梅下。暇则焚香静坐,观书临贴,意趣超然,著有
《心亭亭居诗存》、《文存》、《笔记》等书传世。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农历十二月,林召棠逝世于家,终
年87岁。

陈兰彬
(1816~1895年)字荔秋,黄坡镇黄坡村人。 22岁
以优行贡京师,清咸丰元年(1851年)中顺天举人,咸丰三年中
进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纂修,后改任刑部后补主
事。咸丰十年,因母病告假返乡,在同州主讲高文书院。并倡议
捐资重修该书院,以弘扬文教,培育人才。
清同治二年(1863年),陈兰彬回京受命清理积案,昭雪不少
冤案。后又因黄河泛滥成灾,奉命大名府赈济,营救大批灾民。并
亲自到黄河两岸考察,研究治河要诀,写成《治河刍言》8卷,提
出恨治黄河的积极主张。
清政府为培养军事人才,学习外国技术,决定于清同治十一
年(1872年)开始陆续选派幼童4批共120人赴美学习,是年八
月十一日,任陈兰彬为监督、容宏为副监督,率领第一批学童30
人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不少学生勤奋学习,
几年后就读完小学、中学而入大学。锻炼成才的如詹天佑。伍廷
芳、唐绍仪、梁敦彦等人,如詹天佑学成归来后,对我国铁路事
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兰彬在美期间,被委古巴专使,往古巴调查了解古巴华侨
受奴役、迫害、买卖、鞭答、生活无着等情况,向清政府提出详
细调查报告。次年与古巴殖民者西班牙当局交涉谈判,结果签订
了改善华工待遇的《古巴华工条款》,解决华工不少痛苦、人身自
由和合法权益问题。
清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任命陈兰彬为驻美国、西班牙、
秘鲁三国公使。在任期间,继续深入了解侨工情况,关怀侨胞工
作生活,多次向侨居国交涉。抗议,以保证华侨利益,深受华侨
爱戴。光绪七年奉诏回国。
陈兰彬历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资
政大夫,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兼兵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还任驻
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等职。
晚年告老还乡,主讲高文书院,先后纂修《高州府志》24卷。
《吴川县志》10卷、《吴川风俗志》1卷、《石城县志》10卷;还著
有《毛诗札记》、《使美记略》、《使美百咏》。《治河刍言》、《泛搓
诗草》、《重次千字文》等诗文集。
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十二月十四日,陈兰彬在家逝世,终
年79岁。

李士芬
(1887~1928年)振文镇边村诵村入。1925年投身
革命,积极参加农民运动。192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县
支部委员,并任吴川县农协会筹备处筹委,负责农运工作。1926
年3月15日,率领振文农民数百人举行反“三捐”(即蒜头捐、
蒜串捐、壳灰捐)示威游行,积极开展反对官僚地主土豪劣绅的
斗争,最后取得全部胜利,后被任命吴川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率
领常备队40多人和不脱产的预备队伍,白天协助工纠缉私,晚上
打土匪。1927年,“4·12”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15”
国民党右派广州开始大屠杀共严党人和革命群众,不久国民党右
派在南路也进行清党运动,南路的共产党党组织撤退到广州湾赤
坎,成立“南路革命委员会”,李士芬当选为委员并被正式委任为
吴川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组织一支300多人武装队伍,举行暴
动,在山圩、斗门一带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打迂回战1个多月,杀
伤不少敌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后因敌众我寡,武装力量悬殊。
牺牲惨重,最后剩下10多人分散活动。
1928年10月15日,李士芬在振文独竹村被捕,11月15日
在黄坡英勇就义,终年41岁,1959年3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炎
(1902~1945年) 又名巨炎,字光中,塘缀镇樟山村
人,国民党十九路军爱国将领。出生于越南海防。民国初年随父
归国,在村中读过私熟两三年,旋即到广州湾当工人。20年代初
参加粤军,大革命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特务长,排长、营长等
职。1931年任十九路军旅长兼副师长,代理师长职务。在蒋介石
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中,张炎为援救被红军包围的
十九路军总部和蒋鼎文第九师,率部对红军作战,结果全师死伤
了2/3。从此,吸取教训,发誓不再参加反共内战。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1931年2月30日,张炎接到十
九路军总部命令,即率部开赴上海参加抗战,先后在吴淞,庙行
战役中,浴血奋战,重创日军。
1933年福建事变前夕,张炎接任国民党独立第四十九师师
长。福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后,任第四军军
长。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蒋介石曾委任他为第七路军副总指挥。
不久,他偕夫人郑坤廉出国考察欧美和苏联等国。
1936年秋回国。“七·七”事变后,张炎回到广东,被任为广
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一区统率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2月,
在梅录成立第十一区统卒委员会,提出“抗战利益高于一切”和
“保家卫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口号,与共产党合作,共同
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0月接任广东省第十一区游击司
令,深感力量不足,亲自往香港与共产党组织联系,要求帮助解
决干部问题。廖承志等同志接受他的请求,由中共广东省东南特
委派了一批干部到高州,帮助张炎开展抗日工作,1939年3月,张
炎担任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致力整军武,励精图治,依
靠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真诚与共
产党合作,使高州六属出现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张炎的爱国行
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嫉妒,1940年6用被迫辞职。
1944年广西会战前夕,张炎被委任为国民党第四战区中将参
议,派回广东南路视察,发动民众抗日。g月回到吴川,与中共南
路特委合作,发展地方抗日武装。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
共,迫使他举行武装起义。 1945年1月14日,张炎、詹式邦(曾
任吴川县长。当时任电梅吴挺进司令)率所部700多人攻下吴川
县城塘缀。当即得到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大力支持,共同解放吴川
全境。张炎将起义部队改编为高雷人民抗日军,张炎任军,詹
式邦任副军长,公开宣布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张炎起义,轰动了广东南路,国民党当局惊惶失措,他们集
中优势兵力围攻吴川。 1945年1月下旬,张炎率所部向廉(江),
化(县)转移,在化具中桐与人民杭日游击队会师,共商抗日大
计,决定攻下廉江塘蓬后,挥师粤桂边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2月
1日,张炎部队在廉江灯草村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军队袭击,起义
受挫。张炎带着10多个随从人员人广西找李济琛、张发奎联系。
3日在博白英桥圩被当地顽军逮捕。3月22日,玉林专员梁朝玑
执行蒋介石命令,将张炎杀害。张炎英勇不屈,慷慨就义。

李汉魂
(1895~1987年〕 字伯豪,号杰华,又号南华,中
山镇岭头村人。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小时在家读书,曾肄业广
东高等学堂法科专业,后又改考广东陆军小学第六期及武昌陆军
预备学校第二期, 1916年转入保定军校第六期,1919年毕业。他
早期参加同盟会,后参加中国国民党。
保定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阎锡山部任见习军官,后因
病回乡,在吴川中学执教。不久到粤军第二师担任排长。连长、营
长等职。
1925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下,广州国民政府成立,驻
粤各军政编为国民革命军,李汉魂在李济琛的第四军第十二师任
参谋长,跟随师长张发奎参加东征陈炯明,南征邓本殷的战斗,为
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贡献力量。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罕汉魂改任第四军第十
二师三十六团参谋长。参加了汀泗桥、贺胜桥及围攻武昌等几次
重大战役,11月回师武汉休整,李汉魂升任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
立国民政府,与从广州迁到武汉的国民政府相对抗,造成分裂局
面。第四军扩编的部队已分为两派,拥蒋的陈铭枢到上海去找蒋
介石,赞成反蒋的张发奎则投靠汪精卫,为巩固武汉,扩编成立
二十五师,李汉魂升任该师少将副师长。是年4月,武汉国民政
府继续誓师北伐讨奉,李汉魂首战河南上蔡城战役胜利,又在临
颖阵地,攻溃奉军,进占许昌、开封,俘获奉军师长富双英。胜
利回师武汉,被提升为二十五师中将师长。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周恩来、朱德等举行八一南昌起义。
3日,起义军南下广东,李汉魂随张发奎尾追至赣州。9月,取得
李济琛同意,再率部回广东,奉命驻守惠州,以阻止叶挺、贺龙
起义部队东进,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州起义,建立革命政权。
张发奎即调李汉魂等部队回广州镇压起义。 1928年,李汉魂参加
蒋介石的北伐,在山东配合友军歼灭张宗昌军阀残部后,集中整
编,第四军改为第四师,张发奎任师长,孪汉魂任副师长。
1929年参加蒋桂战争,经历了花县。北流、衡阳几次混战失
败后,李汉魂辞职离开第四军赴港居住了一个时期。造粤桂合作
后,1933年,陈济棠任命李汉魂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总参议,
1934年调任独立第三师任师长兼粤北区绥靖委员,并任第三军副
军长兼师长,后驻汕头,负责地方“绥靖”及指挥粤东军政。
1936年初,在汕头出现一个日军倒毙事件,引起日中关系轩
然大波,日方竟派来3艘军舰,威胁恫吓,李汉魄及其所部官兵,
怀着满腔怒火,赶修工事,堵塞漏洞,成立各组织准备应战。同
时和战士们披甲佩剑,守卫在南海边缘潮汕地区的国防第一线,正
在此时,陈济棠却与李宗仁、白崇禧联合起来,发动“六一西南
事变”企图打着“北上抗日”的旗号,挥师到武汉之后,由长江
而下,直指南京,实行武装反蒋,以便取而代之。李汉魂见此外
患严重之际,国内豆箕相煎,对团结抗日甚为不利,他认为陈济
棠厚己是私恩,反抗中央是公敌。经一再恳劝无效,遂“封金挂
印”,辞职赴港。井发电文三通:一为苦劝陈济棠息兵同结,共御
外侮;一为呈国民党中央元首,阐明西南兴兵内幕,请统筹大计,
团结抗战;一为请粤省各级将领共体时艰,不可苟从。电文发出
之后,影响甚大,陈济棠众叛亲离,下野赴港。西南事变解决之
后,李汉魂即返粤复职。
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继而“八·一
三”进攻上海,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推动下,全国军民奋起杀敌
抗日,全面开展。李汉魂升任六十四军军长,请缨北上抗日,1938
年春,奉准开赴陇海线,5月16日,日军土肥原师团主力万余人,
大炮七八十门向归德,兰封进犯,企图截断陇海路,阻止我国
军队从徐州南下的通道。李汉魂奉命为薛岳第一兵团第一路总指
挥,部署所部分三路防守,亲率六十四军主攻盘踞罗王泰之敌,用
重炮直射敌据点,战斗异常激烈。5月27日夺回了罗王寨。同时,
七十一军也克复了兰封,从而打通了陇海线,使徐州会战后的主
力部队得以沿陇海线西进。国民政府最高当局特授予他“华胄荣
誉奖章”.1938年7月22日,日军进攻武汉,李汉魂奉调参加武汉保卫
战,负责指挥浔线的战斗。 25日,日军又在九江附近登陆,九
江失守,敌军又沿南浔线星予洲登陆,向德安进犯。李汉魂调集
8个师的兵力,运用“一鼓作气”的战术,把敌1万多人压到从深
不到3里的张古山的狭地之中,最后聚而歼之,取得了德安大捷。
所部获“钢军”锦旗奖1面。
1938年10月21日,广州失守。 11月李汉魂受任广东省政
府主席, 12月率师回粤。1938年3月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改组,
李汉魂当选为主任委员。
1939年12月中旬,日军2个师团和1个旅团分三路向粤北
进攻,李汉魂受任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指挥暂编的第二军、六
十二军、六十四军及中央军增援部队,在北江西岸追剿敌军,取
得胜利。为此,广东各界在曲江召开了胜利祝捷大会。
1940年1月,李汉魂辞去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职,全力从事
广东政务,他在广东任省政府主席6年8个月。
抗战胜利后,李汉魄调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后到欧美考
察。 1949年元旦,李宗仁代总统职,他应召回国任上将参军长:3
月,何应钦继孙科组阁,李汉魂任内政部长,不久,辞去职务,转
道香港赴美定居,1982年应廖承志同志的邀请回国访问。1987年
6月30日病逝于美国纽约。其骨灰由女儿李侦带回祖国安放在广
东韶关古刹——南华寺。
李汉魂生前癖爱藏书藏画,忱于佛教哲理,公余还爱舞笔弄
墨。著有《岳武穆年谱》、《梦回集》、《日记》(上下集)。《欧洲散
记》、《拉丁美洲游记》等书。

参考资料:http://www.yinsha.com/com/wuchuan/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16
千百年来,吴川之地哺育了无数儿女,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
仁人志土、骚客才子,他们或德高,或才著,或赤胆忠心、英勇
报国,他们成就卓著,扬名在外,受人敬仰、爱戴,令吴川的乡
亲父老引以为豪。虽然世事变迁,历史一年年远去,但他门的事
迹是吴川的历史掌故中最有意味的一笔。

刘承忠
元代吴川人(生卒年月不详)。元朝未年任江淮指挥
使。当时江淮地区(今江苏、安徽一带)大旱,蝗虫终被扑灭,为
江淮人民立下大功。
元亡后,承忠投河而死。江淮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尊他为
“刘猛将军”,建庙祭把。清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诏令全国各
省,府、州、县,建“刘猛将军庙”,每年春秋祭祀。
林廷献(1454~ 年) 字公器,吴南峰,明代吴阳霞
街人。曾受业新会陈白沙先生门下,学问大进, 24岁中举人,27
岁弘治庚戌科(1490年)中进士。初任永嘉县知县,适遇天大旱,
林廷献反对求神祷雨,倡率群众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解除旱患。
每遇灾年,则开仓赈济。重视文教,开拓学宫,文风大振。升任
苏州同知时,永嘉人民挽留拜送,井建生饲,奉祀追思。苏州同
成任务。奉命监造夏周二公伺,仅花极少费用,不到两个月就完
成满竣工,奉命清理崇明沙田丈量工作,革除旧习,颁发新规。并
严厉革除织造陋规,大大减轻群众负担。在任三月,因母丧丁忧
在家。后补建昌同知,公正廉明,精兵简政,成绩昭著。离职后,
当地百姓建立生词敬祀。
林廷献生平勤学守信,淡视功名富贵。其精通理学,深受陈
白沙器重,亲笔写了“击玉又敲金,思君对我吟,江门临水坐,明
月二更深”中堂一幅赠与林廷献。清代翰林陈兰彬曾在其上加记
题跋,现在复制木刻横幅留存。晚年著有《南峰诗集》木刻本,现
已失存。

欧光宸
( ~1653年) 博铺镇人,出身书香世家,明天
启七年(1627年)丁卯科举人。明崇侦七年(1634年),考授知
县,候任期间在家乡茂山书院招聚生徒讲学。对贫苦学生免收
学费,生徒日增,文风昌盛。明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
年),清兵入关,定都北京,顺治四年(1647年)清兵南下,占领
高、雷、廉、琼各州县,清廷官吏恣意压迫搜刮,强令百姓剃发,
因而群情激愤,民心大变。 当时南明吏部侍郎洪天擢授高州军门,
招兵往海南拟图恢复。顺治四年四五月间,吴川杨浮八(塘鸡村人)。
姚起岩、茂名周冤等巨余人,不甘受压迫,投奔海南,以图“反清复明”,
他们在同往海南途中,联络信宜、茂名、遂溪、广西各地好汉,准备举事。
茂名的李振玺、遂溪的郑良哉。吴川北丹的郑淑真、山口的龙泉
剑纷起响应,聚集数千人,开展反清斗争,公推欧光震为“盟
主”。先后攻占梅录及吴川县城吴阳,将清政府的海防同知、知县、
巡捕、教官、县丞等尽皆杀掉,并破狱开仓,声威极盛。南明永
历帝封授欧光宸为海南盟军道按察司副使。
当时,吴川分属两个朝廷,东水属清。西水属明。欧光宸率
众集结博铺与清兵相抗,不久,清将汪齐龙因内讧被杀,吴川全
县复明。此后,明清进行拉锯战,自顺治四年二月起至顺治十二
年正月止(1647~1655年),吴川8次反复,即4次“归清”,4次
“复明”。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清平南王尚可喜部属副总兵
陈武、参将李云珍发兵攻打化州、吴川,散捉乱抢,十室九空,男
女被杀干余人,欧光宸在这次战役中被俘,解至高州城,知府勒
索赎金800两银,光宸宁死不屈,慷慨就义。

林联桂
(1774~1835年)初名家桂,字道子,又字辛生,塘
缀新村(今日头屋村)人,博学能文,才思敏捷,对客成诗。嘉
庆六年(1801年)拔贡,九年(1804年)中举,以后长寓京师,
广泛交游,与黄玉衡、黄培芳,张维屏、谭敬昭、吴梯、黄钊等
台称“粤东七子”,日常吟诗自乐,道光八年(1828年)联桂53
岁,始中进士,任湖南绥宁知县。任上,因虎奚书院经费不足,修
库甚薄,捐出自己薪傣,添置田租20石,并多方设法为书院充实
基金,拓建院廊两所,亲为肆业学生讲课。绥宁县志已90年来修,
联桂即组织人力,主持续修,后实授新化署晃州直棣厅通判,历
任政声卓著,极受上级器重。最后调任邵阳,死在任上,终年62岁。
林联桂生平著作很多,有《见星庐诗稿》正续共22集。《见
星庐古文》3集,《姘体文》2集、《文话》,《赋话》、《诗话》,《馆
阁诗活》、《作吏韵话》。《讲学偶话》、《续清秘述闻》、《日下推星
录》等。尤其工诗,清代名诗人及诗论家赵翼评他的诗说“其所
为诗,雕勉万品,牢笼众态,格律不-,雄骋莫当”(赵翼《见星
庐诗集序》。张继屏在《见星庐诗集序》中,也为他诗作了很高
评价。特别是他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深切关心
人民群众疾苦,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贪婪无厌,更作了无情的
揭露和鞭挞。
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后辈士干将其遗著呈送国史馆保
存。

林召棠
(1786~1872年) 字爱封,号市南,溢隘文恭,吴阳
霞街村人,父泰雯,任东安县教谕。召棠少年随父教馆攻读。清
嘉庆八年(1803年), 17岁为秀才,学使姚文田称赞为“海滨俊
才”嘉庆十七年,学使程国仁评阅其考卷,认为极有前途,选拔
为贡生,并让其与自己儿子一起研读。嘉庆二十一年癸未科状元
及第。皇帝阅其卷未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笔误偏旁,非关学
问。”授职翰林院修撰。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丧返家丁忧。道
光八年返京供职。道光十一年,任陕甘正主考官,此次选择举人
65名,其中呼延甲、张市(曾任广东巡抚)、牛树梅等11,后
皆中进士,颇有成就。次年,他深感官场污浊,以终生奉母为名
告假还乡。
道光十三年(1833年〕,召棠受聘肇庆府端溪书院主讲,连续
15年,弘扬文化,培养不少人才,为教育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
绩。如顺德罗停衍尚书、高要冯誉骑侍郎等都曾受过教诲。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来粤查禁鸦片,与召棠书信来
往,咨询谈论民生吏治,井赠召棠一联:“彩衣荣似三公滚,珂第
祥留五色云。” 林召棠为人尚气节,淡仕宦,爱廉洁,重工农,怜贫苦。道
光二十二年(1842年),同年翰林黄广荫就仕,召棠辞谢。黄广荫
复书中有:“圣眷方殷,臣心似水,问高尚若是!”黄素知召棠生
活淡泊,又从京都领取吴川盐围补给银寄与召棠,他不受,此款
存省多年,后托翰林陈荔秋送返朝廷。在村中首创“义仓”,救济
贫民。为县倡议举办“宾兴”(奖学基金会),并作《吴川宾兴刍
议》文。
林召棠59岁母丧丁忧,从此,居家不出,在村边“金莲庵”
旁作“寄庐”,题曰,“四十树桃花禅室,”结茅布石,种花植树,
每当春和景明,潮生月上携杖徜样林霭问,或邀朋约友,载酒
莲塘,吟诗梅下。暇则焚香静坐,观书临贴,意趣超然,著有
《心亭亭居诗存》、《文存》、《笔记》等书传世。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农历十二月,林召棠逝世于家,终
年87岁。

陈兰彬
(1816~1895年)字荔秋,黄坡镇黄坡村人。 22岁
以优行贡京师,清咸丰元年(1851年)中顺天举人,咸丰三年中
进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纂修,后改任刑部后补主
事。咸丰十年,因母病告假返乡,在同州主讲高文书院。并倡议
捐资重修该书院,以弘扬文教,培育人才。
清同治二年(1863年),陈兰彬回京受命清理积案,昭雪不少
冤案。后又因黄河泛滥成灾,奉命大名府赈济,营救大批灾民。并
亲自到黄河两岸考察,研究治河要诀,写成《治河刍言》8卷,提
出恨治黄河的积极主张。
清政府为培养军事人才,学习外国技术,决定于清同治十一
年(1872年)开始陆续选派幼童4批共120人赴美学习,是年八
月十一日,任陈兰彬为监督、容宏为副监督,率领第一批学童30
人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不少学生勤奋学习,
几年后就读完小学、中学而入大学。锻炼成才的如詹天佑。伍廷
芳、唐绍仪、梁敦彦等人,如詹天佑学成归来后,对我国铁路事
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兰彬在美期间,被委古巴专使,往古巴调查了解古巴华侨
受奴役、迫害、买卖、鞭答、生活无着等情况,向清政府提出详
细调查报告。次年与古巴殖民者西班牙当局交涉谈判,结果签订
了改善华工待遇的《古巴华工条款》,解决华工不少痛苦、人身自
由和合法权益问题。
清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任命陈兰彬为驻美国、西班牙、
秘鲁三国公使。在任期间,继续深入了解侨工情况,关怀侨胞工
作生活,多次向侨居国交涉。抗议,以保证华侨利益,深受华侨
爱戴。光绪七年奉诏回国。
陈兰彬历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资
政大夫,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兼兵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还任驻
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等职。
晚年告老还乡,主讲高文书院,先后纂修《高州府志》24卷。
《吴川县志》10卷、《吴川风俗志》1卷、《石城县志》10卷;还著
有《毛诗札记》、《使美记略》、《使美百咏》。《治河刍言》、《泛搓
诗草》、《重次千字文》等诗文集。
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十二月十四日,陈兰彬在家逝世,终
年79岁。

李士芬
(1887~1928年)振文镇边村诵村入。1925年投身
革命,积极参加农民运动。192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县
支部委员,并任吴川县农协会筹备处筹委,负责农运工作。1926
年3月15日,率领振文农民数百人举行反“三捐”(即蒜头捐、
蒜串捐、壳灰捐)示威游行,积极开展反对官僚地主土豪劣绅的
斗争,最后取得全部胜利,后被任命吴川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率
领常备队40多人和不脱产的预备队伍,白天协助工纠缉私,晚上
打土匪。1927年,“4·12”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15”
国民党右派广州开始大屠杀共严党人和革命群众,不久国民党右
派在南路也进行清党运动,南路的共产党党组织撤退到广州湾赤
坎,成立“南路革命委员会”,李士芬当选为委员并被正式委任为
吴川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组织一支300多人武装队伍,举行暴
动,在山圩、斗门一带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打迂回战1个多月,杀
伤不少敌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后因敌众我寡,武装力量悬殊。
牺牲惨重,最后剩下10多人分散活动。
1928年10月15日,李士芬在振文独竹村被捕,11月15日
在黄坡英勇就义,终年41岁,1959年3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炎
(1902~1945年) 又名巨炎,字光中,塘缀镇樟山村
人,国民党十九路军爱国将领。出生于越南海防。民国初年随父
归国,在村中读过私熟两三年,旋即到广州湾当工人。20年代初
参加粤军,大革命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特务长,排长、营长等
职。1931年任十九路军旅长兼副师长,代理师长职务。在蒋介石
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中,张炎为援救被红军包围的
十九路军总部和蒋鼎文第九师,率部对红军作战,结果全师死伤
了2/3。从此,吸取教训,发誓不再参加反共内战。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1931年2月30日,张炎接到十
九路军总部命令,即率部开赴上海参加抗战,先后在吴淞,庙行
战役中,浴血奋战,重创日军。
1933年福建事变前夕,张炎接任国民党独立第四十九师师
长。福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后,任第四军军
长。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蒋介石曾委任他为第七路军副总指挥。
不久,他偕夫人郑坤廉出国考察欧美和苏联等国。
1936年秋回国。“七·七”事变后,张炎回到广东,被任为广
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一区统率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2月,
在梅录成立第十一区统卒委员会,提出“抗战利益高于一切”和
“保家卫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口号,与共产党合作,共同
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0月接任广东省第十一区游击司
令,深感力量不足,亲自往香港与共产党组织联系,要求帮助解
决干部问题。廖承志等同志接受他的请求,由中共广东省东南特
委派了一批干部到高州,帮助张炎开展抗日工作,1939年3月,张
炎担任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致力整军武,励精图治,依
靠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真诚与共
产党合作,使高州六属出现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张炎的爱国行
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嫉妒,1940年6用被迫辞职。
1944年广西会战前夕,张炎被委任为国民党第四战区中将参
议,派回广东南路视察,发动民众抗日。g月回到吴川,与中共南
路特委合作,发展地方抗日武装。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
共,迫使他举行武装起义。 1945年1月14日,张炎、詹式邦(曾
任吴川县长。当时任电梅吴挺进司令)率所部700多人攻下吴川
县城塘缀。当即得到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大力支持,共同解放吴川
全境。张炎将起义部队改编为高雷人民抗日军,张炎任军,詹
式邦任副军长,公开宣布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张炎起义,轰动了广东南路,国民党当局惊惶失措,他们集
中优势兵力围攻吴川。 1945年1月下旬,张炎率所部向廉(江),
化(县)转移,在化具中桐与人民杭日游击队会师,共商抗日大
计,决定攻下廉江塘蓬后,挥师粤桂边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2月
1日,张炎部队在廉江灯草村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军队袭击,起义
受挫。张炎带着10多个随从人员人广西找李济琛、张发奎联系。
3日在博白英桥圩被当地顽军逮捕。3月22日,玉林专员梁朝玑
执行蒋介石命令,将张炎杀害。张炎英勇不屈,慷慨就义。

李汉魂
(1895~1987年〕 字伯豪,号杰华,又号南华,中
山镇岭头村人。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小时在家读书,曾肄业广
东高等学堂法科专业,后又改考广东陆军小学第六期及武昌陆军
预备学校第二期, 1916年转入保定军校第六期,1919年毕业。他
早期参加同盟会,后参加中国国民党。
保定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阎锡山部任见习军官,后因
病回乡,在吴川中学执教。不久到粤军第二师担任排长。连长、营
长等职。
1925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下,广州国民政府成立,驻
粤各军政编为国民革命军,李汉魂在李济琛的第四军第十二师任
参谋长,跟随师长张发奎参加东征陈炯明,南征邓本殷的战斗,为
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贡献力量。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罕汉魂改任第四军第十
二师三十六团参谋长。参加了汀泗桥、贺胜桥及围攻武昌等几次
重大战役,11月回师武汉休整,李汉魂升任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
立国民政府,与从广州迁到武汉的国民政府相对抗,造成分裂局
面。第四军扩编的部队已分为两派,拥蒋的陈铭枢到上海去找蒋
介石,赞成反蒋的张发奎则投靠汪精卫,为巩固武汉,扩编成立
二十五师,李汉魂升任该师少将副师长。是年4月,武汉国民政
府继续誓师北伐讨奉,李汉魂首战河南上蔡城战役胜利,又在临
颖阵地,攻溃奉军,进占许昌、开封,俘获奉军师长富双英。胜
利回师武汉,被提升为二十五师中将师长。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周恩来、朱德等举行八一南昌起义。
3日,起义军南下广东,李汉魂随张发奎尾追至赣州。9月,取得
李济琛同意,再率部回广东,奉命驻守惠州,以阻止叶挺、贺龙
起义部队东进,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州起义,建立革命政权。
张发奎即调李汉魂等部队回广州镇压起义。 1928年,李汉魂参加
蒋介石的北伐,在山东配合友军歼灭张宗昌军阀残部后,集中整
编,第四军改为第四师,张发奎任师长,孪汉魂任副师长。
1929年参加蒋桂战争,经历了花县。北流、衡阳几次混战失
败后,李汉魂辞职离开第四军赴港居住了一个时期。造粤桂合作
后,1933年,陈济棠任命李汉魂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总参议,
1934年调任独立第三师任师长兼粤北区绥靖委员,并任第三军副
军长兼师长,后驻汕头,负责地方“绥靖”及指挥粤东军政。
1936年初,在汕头出现一个日军倒毙事件,引起日中关系轩
然大波,日方竟派来3艘军舰,威胁恫吓,李汉魄及其所部官兵,
怀着满腔怒火,赶修工事,堵塞漏洞,成立各组织准备应战。同
时和战士们披甲佩剑,守卫在南海边缘潮汕地区的国防第一线,正
在此时,陈济棠却与李宗仁、白崇禧联合起来,发动“六一西南
事变”企图打着“北上抗日”的旗号,挥师到武汉之后,由长江
而下,直指南京,实行武装反蒋,以便取而代之。李汉魂见此外
患严重之际,国内豆箕相煎,对团结抗日甚为不利,他认为陈济
棠厚己是私恩,反抗中央是公敌。经一再恳劝无效,遂“封金挂
印”,辞职赴港。井发电文三通:一为苦劝陈济棠息兵同结,共御
外侮;一为呈国民党中央元首,阐明西南兴兵内幕,请统筹大计,
团结抗战;一为请粤省各级将领共体时艰,不可苟从。电文发出
之后,影响甚大,陈济棠众叛亲离,下野赴港。西南事变解决之
后,李汉魂即返粤复职。
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继而“八·一
三”进攻上海,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推动下,全国军民奋起杀敌
抗日,全面开展。李汉魂升任六十四军军长,请缨北上抗日,1938
年春,奉准开赴陇海线,5月16日,日军土肥原师团主力万余人,
大炮七八十门向归德,兰封进犯,企图截断陇海路,阻止我国
军队从徐州南下的通道。李汉魂奉命为薛岳第一兵团第一路总指
挥,部署所部分三路防守,亲率六十四军主攻盘踞罗王泰之敌,用
重炮直射敌据点,战斗异常激烈。5月27日夺回了罗王寨。同时,
七十一军也克复了兰封,从而打通了陇海线,使徐州会战后的主
力部队得以沿陇海线西进。国民政府最高当局特授予他“华胄荣
誉奖章”.1938年7月22日,日军进攻武汉,李汉魂奉调参加武汉保卫
战,负责指挥浔线的战斗。 25日,日军又在九江附近登陆,九
江失守,敌军又沿南浔线星予洲登陆,向德安进犯。李汉魂调集
8个师的兵力,运用“一鼓作气”的战术,把敌1万多人压到从深
不到3里的张古山的狭地之中,最后聚而歼之,取得了德安大捷。
所部获“钢军”锦旗奖1面。
1938年10月21日,广州失守。 11月李汉魂受任广东省政
府主席, 12月率师回粤。1938年3月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改组,
李汉魂当选为主任委员。
1939年12月中旬,日军2个师团和1个旅团分三路向粤北
进攻,李汉魂受任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指挥暂编的第二军、六
十二军、六十四军及中央军增援部队,在北江西岸追剿敌军,取
得胜利。为此,广东各界在曲江召开了胜利祝捷大会。
1940年1月,李汉魂辞去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职,全力从事
广东政务,他在广东任省政府主席6年8个月。
抗战胜利后,李汉魄调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后到欧美考
察。 1949年元旦,李宗仁代总统职,他应召回国任上将参军长:3
月,何应钦继孙科组阁,李汉魂任内政部长,不久,辞去职务,转
道香港赴美定居,1982年应廖承志同志的邀请回国访问。1987年
6月30日病逝于美国纽约。其骨灰由女儿李侦带回祖国安放在广
东韶关古刹——南华寺。
李汉魂生前癖爱藏书藏画,忱于佛教哲理,公余还爱舞笔弄
墨。著有《岳武穆年谱》、《梦回集》、《日记》(上下集)。《欧洲散
记》、《拉丁美洲游记》等书。

参考资料:http://www.yinsha.com/com/wuchuan/吴川简介/吴川历史名人/吴川历史名人.htm

第2个回答  2007-12-23
加上陈华吧,京基集团主席,胡润百富,中国商界参与博鳌论坛第一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