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资料(有图)快!

如题所述

非洲的全称是阿非利加洲,意思是阳光灼热的地方。    非洲的沙漠面积约占全洲面积1/3,为沙漠面积最大的洲。其中,撒哈拉沙漠(英文名:Sahara Desert)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东部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当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郁郁葱葱的森林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非洲的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罗河畔开罗附近的宏伟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纪前后古埃及人的杰作;它们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丰碑。   海岸外与非洲大陆相关的岛屿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第四大岛马达加斯加岛。其他小一些的岛屿有东部的塞舌尔群岛(Seychelles)、索科特拉岛(Socotra)和一些其他岛屿;东南部有科摩罗(Comoros)、毛里求斯(mauritius)、留尼旺和一些其他岛屿;西南部的有亚森欣(Ascension)、圣赫勒拿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Tristan da Cunha); 西部有维德角(Cape Verde)、比热戈斯群岛(Bijagos Islands)、比奥科(Bioko)和圣多美与普林西比岛(Sao Tome and Principe);西北部则有亚速群岛(Azores)、马德拉群岛(Madeira)和加那利群岛(Canary)。 非洲卫星地图
大陆几乎被赤道一切为二,因而非洲的大部分领土都位于热带地区之内,北临北回归线,南临南回归线。由于非洲西部呈大块突出状,故非洲的大部分土地都位于赤道北部。   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东北角习惯上以苏伊士运河为非洲和亚洲的分界。大陆东至哈丰角(东经51度24分,北纬10度27分),南至厄加勒斯角(东经20度02分,南纬34度51分),西至佛得角(西经17度33分、北纬34度45分),北部至吉兰角(东经9 度50分、北纬37度21分)。面积约3020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南北约长8,000公里,东西约长7,403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东北端有163公里长的苏伊士运河,使之与亚洲相隔(地缘政治学上,有时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埃及西奈半岛也会被视为非洲的一部分);北面则是地中海和与其隔海相望的欧洲。   从非洲在突尼斯的最北点本塞卡角(北纬37°21')到在南非厄加勒斯角的最南点(南纬34°51'15"),距离约8000公里。从非洲在塞内加尔的最西点佛得角(西经17°33'22")到在索马里的最东点哈丰角(东经51°27'52"),距离则约7400公里。非洲的海岸线长约26,000公里,因为其海岸凹陷处不多,所以面积只为其三分之一的欧洲,海岸线却比它长(欧洲的海岸线长约32,000公里)。   非洲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国家分别为阿尔及利亚和岛国塞舌尔;而非洲大陆最小的国家则是冈比亚。   非洲民族以高加索种的闪族、含族,以及黑种的黑族和苏丹黑人、班图黑人为主。不过由于文化发展迟缓,知识程度普遍低落,虽然各地皆有丰富矿产,如金、铜、铁、锰、铀及非金属矿等,但只有少部份被开发,且过去都属于欧洲殖民地,经济结构并不健全;加以自然环境恶劣,不是太干就是过湿,而许多小国政治未臻稳定,且又种族复杂,艾滋病,遂造成非洲各国普遍处于贫穷状态。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   英文:Africa ,对于Africa一词的由来,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   一种传说是,古时也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长,于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后来人们便把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   另一种传说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尔人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这位女神是位守护神,据说早在公元前1世纪,柏柏尔人曾在一座庙里发现了这位女神的塑像,她是个身披象皮的年轻女子。此后,人们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为非洲大陆的名称。   另一种说法是africa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prica,意思是“阳光灼热”的地方,与地中海北岸希腊、罗马相比,北非地区的阳光的确要灼热得多。   此外,afri在是北非和迦太基人常见的名字,通常认为这和腓尼基语afar,“尘土”有关。但是1981年又有新的说法是该词汇是源于柏柏尔人的词汇 ifri,即“洞穴”,指代这一地区的穴居人。   不过在古罗马人通过三次布匿战争打败迦太基人以后,不断扩张,建立了阿非利加行省,这个名字的涵义才不断的扩大。最初这个名称只限于非洲大陆的北部地区。到了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在非洲的疆域扩大到从直布罗陀海峡到埃及的整个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人们把居住在这里的罗马人或是本地人统统叫阿非利干(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以后又泛指非洲大陆。
编辑本段居民
  10亿,占世界总人口15%。城市人口约占全洲人口26%,预计2050年将达20亿人。人口分布以尼罗河中下游河谷、西北非沿海、几内亚湾北部沿岸、东非高原和沿海、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南非的东南部比较密集,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还不到一人,是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居民主要分属于黑种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和白种人(欧罗巴人种)。根据语言近似的程度,非洲的语言属下列基本语系:苏丹语系,属此语系的居民占全洲人口32%,肤色黝黑,分布在撒哈拉以南,赤道以北,埃塞俄比亚以西至大西洋沿岸的地带。班图语系,属此语系的居民占全洲人口30%,肤色浅黑,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区。闪米特-含来特语系,属此语系的阿拉伯人占全洲人口21%,占世界阿拉伯人总数的66%,主要分布在北非各国。此外还有少数黄种人,如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业语系的马达加斯加人。欧洲白种人仅占全洲人口的2%,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地区。非洲居民多信天主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少数信原始宗教。
编辑本段语言
  主条目:非洲语言   非洲语言主要属于4个语系:   1.闪含语系(包含240语言,2.85亿人使用)   2. 尼罗-撒哈拉语系(包含100多语言,3000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乍得、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北部等地区)   3.尼日尔-刚果语系(世界最大的语系之一,包含数百多语种,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包括班图诸语言)   4.科依桑语系(包含50语言,12万人使用,集中在非洲南部)   随着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的入侵,大多数非洲国家皆采用非洲以外语言作为官方语言,不过如今亦有本地语言,例如斯瓦希里语被用作非洲国家诸如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官方语言。在非洲被广泛使用的非本地语言有阿拉伯语、法语、英语、葡萄牙语、南非语、和马达加斯加语等语言,分别属于闪含语系、印欧语系和南岛语系。
编辑本段自然环境
  非洲沿海岛屿不多,大多面积很小,岛屿的面积只占全洲面积的2%。大陆北宽南窄,像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海岸平直,少海湾和半岛。全境为一高原型大陆,平均海拔750 米。大致以刚果河(扎伊尔河)河口至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边缘为界,东南半部多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称高非洲;西北半部大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称低非洲。非洲较高大的山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带: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脉,东部有肯尼亚山和乞力马扎罗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脉。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5895米,为非洲最高峰。非洲东部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南起希雷河口,北至西亚的死海北部,长约6400 千米。裂谷中有不少狭长的湖泊,水深岸陡,埃塞俄比亚高原东侧的阿萨勒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3米,是非洲大陆的最低点,非洲的大河流受到地质构造和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水系较复杂,多急流、瀑布,按长度依次为尼罗河(全长6671千米,世界最长河)、刚果河(扎伊尔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乌班吉河、开赛河、奥兰治河等。湖泊多分布在东非大裂谷带。按面积大小依次为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乍得湖等。   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地区的面积广大,有“热带大陆”之称。境内降水较少,仅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一带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的地区占全洲面积50%。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一带属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沿岸一带夏热干燥,冬暖多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非高原西部雨量极少,属热带沙漠气候。其它广大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多属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属热带雨林气候,西部属热带草原气候,那里很炎热。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非洲矿物资源丰富,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储量大。目前已知的石油、铜、金、金刚石、铝土矿、磷酸盐、铌和钴的储量在世界上均占有很大比重。石油主要分布在北非和大西洋沿岸各国,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尼日利亚是非洲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估计占世界总储量12%左右。铜主要分布在赞比亚与扎伊尔的沙巴区。非洲南部的黄金和金刚石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首位。金主要分布在南非、加纳、津巴布韦和扎伊尔,金刚石主要分布在扎伊尔、南非、博茨瓦纳、加纳、纳米比亚等地。此外还有锰、锑、铬、钒、铀、铂、锂、铁、锡、石棉等。森林面积约占全洲面积的21%。
编辑本段地形
  整个非洲可说是从狭长沿海地带陡然升起的一片广阔高原,由上古结晶岩块构成。高原的东南部较高,然后向东北方向下倾。总体而言,高原可分为东南部分和西北部分。西北部分有撒哈拉沙漠和众所周知的北非马格里布(Maghrib)地区,有两个山区︰西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脉(Atlas Mountains),人们认为这是伸入至南欧的山系一部分;撒哈拉的阿哈加尔(Ahaggar〔Hoggar〕)山脉。高原的东南部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东部的龙山山脉(Drakensberg),南非东部高原的边缘如陡坡般下倾。   本大陆最高点为乞力马扎罗(Kilimanjare)山,海拔5,895米;最低处为吉布提(Djibouti)的阿萨勒湖(Lake Assal),低于海平面157公尺(512尺)。以它的大小比例而言,非洲的高山和低地平原比任何其他洲都少。   南部和东部的较高地区与西部和北部海拔较低的地方形成强烈的对比。   最高的广阔高地在埃塞俄比亚境内,部分地区超过4,600米。往南,东非高原在肯尼亚境内是最高处,海拔在2,400米以上;偶尔有火山峰则更高,如乞力马札罗山;肯尼亚山,海拔5,200米;梅鲁(Meru)火山,高4,566米;埃尔贡(Elgon)山,高4,321米。鲁文佐里(Ruwenzori〔Rwenzori〕)山脉有时叫作月亮山脉,其最高点为玛格丽塔山(Margherita Peak,高5,119米,在刚果(金沙萨)和乌干达交界处,原先并非火山。高原从东非起向南延伸,常常还带有虽非连续性却名为急斜面者,尤其显著的是在南非的龙山山脉,这里恩特嫩雅纳(Ntlenyana)或恩特斯洪雅纳(Ntshonyana)达3,483米高,以及苏尔斯山(Mont-aux-Sources)为3,299米高。 非洲地形图
  本大陆南部高原区的北面和西面的总趋势是向刚果、尼日和尼罗河等流域的低地倾斜。唯一有900米高度以上的大面积区是在重叠起伏的阿特拉斯山脉和撒哈拉中部,这里稳定的花岗岩形成阿哈加尔和提贝斯提(Tibesti)地块。西非和喀麦隆的内陆高地由上古结晶岩石块构成,也只在几内亚的富塔贾隆(Fouta Djallon)高原和几内亚高原达到相当的高度,后者还延伸至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境外,在尼日利亚乔斯高原(Jos Plateau)、尼日利亚和喀麦隆的阿达马瓦(Adamawa)区域以及喀麦隆高地等处也有一定的高度。靠近海滨和塞内加尔、冈比亚、伏塔以及尼日-贝努埃(Niger-Benue)河等处盆地均有广阔的低地区域。苏丹的达尔富尔(Darfur)高地区和喀麦隆山的高地原先均为火山活动所形成,也是造成东非的断裂和火山活动的同样张力的见证。   东非的裂谷体系构成本州最触目最具特色的地形。与此形成相关联的是火山性活动,从而造成东非大多数的高峰,包括乞力马札罗山,该山虽靠近赤道,山顶却终年积雪。大裂谷的西部仍时有地震和火山活动发生。在基武湖(Lake Kivu)东北面的维龙加(Virunga)山脉有周期性的喷发(约每10或12年)造成一系列的熔岩流。   大裂谷约延伸6,437公里,其路线由东非许多湖和邻近的火山峰清楚地标志出来。朝南,在马拉维裂谷的边沿可清楚看见这里有一大硬断块沿著平行断层塌陷,构成尼亚沙湖(Lake Nyasa)陡升的斜坡。湖长584公里,宽却从未超过80公里,湖最深处达704米。裂谷沿着希雷河谷(Shire Valley)直达靠近莫桑比克贝拉(Beira)的印度洋。   裂谷的西部分支或裂谷从尼亚沙湖北端延伸成一大弧形纳入鲁夸湖(Lake Rukwa)、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次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的世界最深的湖)、基武湖、爱德华湖和艾伯特湖。该裂谷的亚分支有姆韦鲁(Mweru)湖和乌彭巴(Upemba)湖流域。   多数沿大裂谷路线出现的湖泊,比一般的高原高度要低很多。它们一般都非常深,与峡湾极为相似。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维多利亚湖,这是全非洲最大的湖泊,占据海拔1,134米高原上的一个浅凹洼,该高原位于大裂谷主要分支之间。湖最深处仅82米,但面积却达69,485平方公里,是次于里海和苏必利尔湖的世界第三大湖,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淡水湖。
编辑本段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3张)  成因   从成因来看,它是在一千多万年前,地壳发生巨大断裂形成的断层陷落带,根据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认为世界断裂带就是陆块分裂的地方,东非裂谷是地幔热对流的上升流不断上升而形成的,由于上升流的上升作用,使东非的地壳抬高为高原,由于上升流向两侧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东非裂谷现仍以2—4CM/年的速度扩张。   分布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陆地上最大的断裂带,被称为地球上的伤疤,它经过的大致路线是希雷河河口---马拉维湖后分为东西两支,东支经纳特龙湖(坦桑尼亚北部边境)--图尔卡纳湖(肯尼亚北部边境)--阿巴亚湖(埃塞俄比亚境内)--阿萨尔洼地(曼德海峡附近)--红海—亚格巴湾(亚喀巴湾)--死海、约旦地沟;西支经坦葛尼喀湖—基伍湖—阿明湖—蒙博托—阿伯特尼罗河谷地。   基本特征   东非裂谷是由许多裂谷形成的,裂谷的宽度一般是50-60千米,最窄处也只有30千米,最宽处也不过70千米,谷底与两侧高差平均500-800米,最大可达2000米,有的两侧呈阶梯状下降。   裂谷低地由于宽度大在局部看来是广阔的平原,在地貌上不具备沟或谷的特征,大部分为平坦的平原地形。   裂谷带两侧分布了一系列的火山和面积不等的熔岩高原,著名的火山有乞力马扎罗山,为非洲的第一高峰,又近于赤道,故被称为赤道雪峰。尼腊贡戈火山它的顶部有长300米,宽100米的火口湖,湖中全是沸腾的岩浆,常年如此。   谷底多成串的、狭长的并且教深的湖泊,这里有大小湖泊30个,集中了非洲的大部分湖泊,大多为南北狭长的湖泊,其中较深的湖泊是坦葛尼喀湖,它是世界第二深的湖泊,最大水深达1470米。东非也是世界上地震最强烈,最频繁的地区。
编辑本段非洲东部
位置
  非洲东部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伸入西半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隅以狭长的红海与苏伊士运河紧邻亚洲。 洲名释义:希腊语意为“阳光灼热”。
面积人口
  约3020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 2000年人口达7.94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2.9%,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黑人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非洲的自然增长率居世界第一。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地区,每平方千米约1 000人。撒哈拉、纳米布、卡拉哈迪等沙漠和一些干旱草原、半沙漠地带每平方千米不到1人。还有大片的无人区。
种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11
世界第二大洲,略小于亚洲,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