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时期,四大名将,赵国占了2个还会那么惨败呢?主要原因在哪?

如题所述

1、秦强赵弱 这个是主要原因。赵国虽然是三晋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反秦的先锋军,但是实力还是和秦国相差甚远。秦能灭赵,而赵不能灭秦,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即使没有长平之战,秦国也会利用其它战争灭赵。
2、武安君白起。即使是廉颇,或者战国时期任何一个名将,甚至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的所有名将穿越到了战国,也不一定是白起的对手。唐朝以前,人们一提起古代名将,就是韩白卫霍。所以,即使赵括策略正确,武安君也会找到克敌制胜的良方。
3、秦国有灭赵的决心,赵国没有打生死战的准备。赵国给了赵括45万大军,认为足以和秦国相持,甚至可以在正面打过秦国。而秦国却调来了全国15岁以上的男人,在兵力上超过了赵国。当时秦国有300万人口,所以倾国而出,肯定比赵国的兵要多,甚至倍于赵军。这大大出乎赵括、赵王,甚至廉颇的预料。
4、赵王问题。赵王已经不是赵武灵王或者赵惠文王这种还算是明君的统治者,孝成王只相信平原君赵胜,而远离公卿,导致赵国的政治已经出了不小的问题。而赵胜这个人,虽然号称战国四君子,实际上为人并不十分漂亮,政治头脑、军事才能更是一般的很。赵国重用这样的人,亡国也就是早晚的事情。有这样的政治,赵王临阵换将,使用传说并没有真才实学的赵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5、赵括。我说过,这一仗,即使孙吴复生,也不好打。即使廉颇在,打王龁是没什么问题,打白起,未必有胜算。赵国的大将,还有当时守卫北方的李牧。由于策略上的失误,赵王既没有调回李牧防守匈奴的部队,也没有请五国进行支援,也就形成了赵括单挑白起的事实,且白起兵多,赵括兵少。但是,赵括也有很大的失误。孙子兵法,赵括肯定看过,上面写着:“10倍对方的兵力,才能包围敌军。”即10倍围之,倍而功,兵多可战。秦国的军队虽然多,但顶多是赵国的2倍半,秦国的兵力不可能在100万以上。这样,白起即使围住赵括,只要赵括不着急,慢慢找机会,主力突围,反败为胜是有可能的。且秦国带了至少50万人打赵国,粮草补给也很成问题,只要赵括坚持住,秦国很可能坚持不住。不过,王翦灭楚的时候,就在楚国和他们耗着,可见秦国倒不是很缺粮。再有,赵王虽然缺点.心.眼,只要赵括不像现在似的速败,那么他也知道调李牧来增援,或者请五国来支援。这时候要是来个窃符救赵,信陵君带着10万军队打个外围,秦国也未必敢继续冒险。如果信陵君或者其他五国领导人有点见识,来个功秦救赵,那么秦国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所以,赵括一味的突围,反而折兵损将,最终导致失败。
6、蔺相如的去世。蔺相如之死,使得廉颇在朝廷内没有了支持者,才使得反间计得逞。如果是廉颇打这一仗,秦王敢不敢冒险动用全国兵力还在两说。蔺相如的去世,也导致赵国政治清明的阶段正式结束。而正是由于蔺相如去世,秦国才敢于大举进攻赵国。
还有,就是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并没有灭亡。秦国也需要休整,在次年才再度功赵,包围了邯郸,被信陵君带五国援军挡住,六国联手打败了秦国。之后,李牧还打败过一次秦国。秦国最后才灭了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23
原因有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长平之战开始,“秦人行反间曰:'秦不畏廉颇,独畏赵括耳。'赵王信之,使赵括代廉颇将。"最后”赵军败卒四十万降于白起“。
公元前230年,”赵国大旱,饥荒。秦国乘机于次年派大兵伐赵,赵将李牧、司马尚迎战,秦以反间计使赵杀李牧,废司马尚,以赵葱、颜聚代之。经过一年多的征战,王翦大破赵军,杀赵葱,败颜聚,克邯郸,俘赵王迁。“
纵观史书记载, 不难看出,领导决策层的失误也是致命的,有再好的名将弃而不用,怎么能不会惨败呢?
第2个回答  2012-10-23
其实战国七雄之中,每国都曾有过不世出的名将,可见优秀的将领与士兵素质并不完全决定战争的胜负。

秦国之所以能一统天下,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实行了法家学派的改革变法。秦国的制度是,军功至上,调动全国之力,为战争服务。有点类似近代德国军事家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军事思想。

这在当时的生产力以及战争水平的前提下,能够最大限度挖掘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这才是秦国成为最后赢家的根本所在。
第3个回答  2012-10-23
其主要原因在于,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40多万的兵士,元气大伤。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10-23
秦国国力强大,几乎全民皆兵,法制严明,白起,王剪,蒙氏名将并不少,赵国名将是有,但是国力肯定是比不上的,还有国君无能!仅长平一战,赵国已经是元气大伤,不复再有抗衡之力了,那时候已经定下了基础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