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里面的“形”“势”“虚实”详细解释。

如题所述

一.形势定义

在《孙子兵法》中,第四篇名曰《军形篇》,第五篇名曰《兵势篇》,孙子兵法包罗军事各方面,全书不过十三篇,形势共占两篇,由此可见形势在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中的重要性。《军形篇》篇最后一句就是孙子为“形”下的定义: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 形也。《兵势篇》亦然: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若将形势定义作为高考题,此上两句可以作为标准答案了。除孙子外,辛弃疾在献给皇帝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美芹十论》的第一论,《审势》中,开头第一句便是“用兵之道,形与势二。不知而一之,则沮于形、眩于势,而胜不可图,且坐受毙矣。”将形势之道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接着便写道“何谓形?小大是也。何谓势?虚实是也。土地之广,财赋之多,士马之众,此形也,非势也。形可举以示威,不可用以必胜。譬如转嵌岩于千仞之山,轰然其声,巍然其形,非不大可畏也;然而堑留木柜,未容于直,遂有能迂回而避御之,至力杀形禁,则人得跨而逾之矣。若夫势则不然,有器必可用,有用必可济。譬如注矢石于高墉之上,操纵自我,不系于人,有轶而过者,抨击中射惟意所向,此实之可虑也。”

笔者认为从军事上来说,“形”是一支军队的人数,装备,等客观上的力量,是相对静止,短期内不易发生变化的,可以量化的;“势”就是军队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地点所能发挥的直接作用,这种作用由代表实力的“形”所决定,但很容易受如士气,地形,天气,后勤,以及战术,敌我双方作战样式的巨大影响,是随时变化,不可量化的。上升到哲学上来说,“形”是指事物的表面现象以及具体情况,一般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势”是指事物的趋向性,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

举个例子,在棋盘上,我还有多少棋子,是车是马还是炮,这就是形,但棋手对弈之间并不是棋子多者就稳胜不输的,为什么呢?下过象棋的都知道,那是因为,棋子没摆到该摆的位置,自然也就发挥不出作用,空有车马炮士象,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老将被人追杀。棋子若是摆到了适当的位置,便造成了势,在不会下象棋的人眼中,棋盘上还是那么些棋子,没什么变化,而实际上,高手博弈最激烈处全在造势之中,因为能直接产生作用的,是势而非形,表现在棋局上,棋子再多,车马炮再全(形)也无济于事,因为你没摆到适当的位置上(势)表现在战局上,战争中即使再雄厚的兵力,再先进的武器(形)也不能对局势直接产生什么作用,只有将兵力部署到适当的地方,以正确的方式使用高精尖武器(势),才会对对手产生打击作用。正如辛弃疾所说:“形可举以示威,不可用以必胜。”

二.形势转化

形势的定义决定了形可化为势,势可化为形,万事发展皆在于形势相互转化中完成,古往今来以弱克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也大都是在形势相互转化过程中作文章。

(1)形化势

上文提到,势是由代表实力的形所决定的,这不难理解,说白了就是军队的实力越强就越容易取胜。但问题就是在于,不是形越强,势越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战争了,只需将双方军力数据一对比,胜负立判。历史上那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引一军驰骋天下,横刀万里,难觅对手的军事家的用兵奥秘在于:如何利用士气,地形,天气,后勤,以及战术,敌我双方作战样式等因素,使己方的有限的军队实力,在战场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上述因素,使敌方有限的军队实力,在战场上无法发挥作用。即强我之势,弱敌之势。如在“三皇会战中拿破仑指挥法军主力对联军南翼3个军的翼侧和侧后实施最后的突击,将俄奥联军的万余人压缩到了扎钱湖和莫尼茨湖之间的沼泽地带。这部分联军虽有上万之多,人马车炮俱全(形强),却被赶到了刚刚结冰的湖面上,拥挤不堪,(空有其形,却无法转化为势),法军炮兵乘机向湖面进行猛烈轰击,顷刻之间,冰层破碎,人员纷纷落水,几千人葬身湖底。在这样完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联军士兵无可奈何,纷纷地放下武器,当了俘虏。

(2)势化形

当战争获取胜利,军威大增之时,势便可转化为形,官渡之战前,曹操总兵力不过2万余人,击败袁绍后,挟大胜之势,征服乌桓,统一北方,及至赤壁之战前,曹操又以南征之势,得荆州降兵5万余人,总兵力达20万人,其形之所以扩大十倍,乃挟官渡之势矣。

三.形势运用

在我国传统军事学说的熏陶下,许多中国将领都将形势应用于战争指挥之中。如“军神”刘伯承元帅军旅生涯的必求之术就是“强势缩节” 。1938年3月,八路军一二九师的神头岭一战,是刘伯承追求强势缩节的典型战例之一。在这次战斗中,他以一个营奇袭日军兵站集结地黎城,吸引了潞城之敌来援;与此同时,他以3个团的兵力作为主攻部队,在黎城、潞城之间的神头岭三面设伏,对援敌形成较大数量优势(强势),而其中一个营埋伏在废弃工事内,距敌行进道路只有25米,(缩节)。结果是,敌一〇八师团、十六师团各一部共1500人,在不意、不备中只支持了2个小时就全部被歼。刘伯承这一强势缩节、“以碫投卵”的歼灭战,被侵华日军称之为“支那第一流的游击战术”

四.形势意义

中国古代兵法中的形势,实质上是一种观察战争乃至世界的哲学方法。了解形势的内涵对我们来说有重要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强者不等于胜利者,弱者不等于失败者。当我们强大时,不可恃强凌弱,同样,当我们受到强大的敌人的侵犯时,不可失去信心,丧失斗志。在看待事物方面,不能拘泥于表面的一些现象,思考问题要全面,要将对结果产生影响的方方面面考虑进去。

我常见一些网友将我军与外军作对比,悲观者认为我军装备落后,战术保守,高精尖武器水平与欧美强国差距很大,几乎不堪一击:乐观者认为我军人数众多,士兵吃苦耐劳,作战勇猛,先进武器的研发工作进展迅速,只要国家一声令下,即可立即收复藏南,南海,钓鱼岛,甚至屠韩灭日,与美军分庭抗礼。以上两种观点,皆犯了只见形,不知势的错误。离开国家的战略环境空谈战术装备,不谋全局而谋一域,必将在面红耳赤的争吵谩骂中除了一肚子的气而一无所获。

在我看来,我军目前实力,在“国土防御”的战略前提下,无疑是优秀的,建国以来无宵小之辈胆敢对我国本土发动大规模进攻足以证明这点。然而在保卫我国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我军目前状况实在不容乐观,虽然不断有歼20,瓦良格等高精尖武器研制成功,但从整个体系来说,我军信息化进程才刚刚起步,且进步缓慢,最为关键的军队编制体制上的改革还遥遥无期,没有动静。这仍是一支没有远征能力的军队,仍是一支停留在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军队。改革开放三十年后,面对着某些国家对我海外利益的蚕食 ,对我国家尊严的挑衅,解放军的境况无比尴尬。

愿我军冲破束缚,大刀阔斧地进行全方位改革,立足现况,放眼未来,蓄势而待发。相信祖国会日益强大,迎来民族复兴。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论语》中的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与诸君共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22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也就是指一种有利的态势有助于其他军事目的的实现。如曹操所作注,制由权也,权因事制。就是指势造成的条件利于其他计划制定。而形,名词的形出现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就是指军队指挥的虚实变化,要像水一样,不拘泥于条框,要随形势变化儿改变。这里的势也与之前的不同,指的是兵力的分布调动。动词的形,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是说使敌人形迹暴露。
第2个回答  2012-10-22
孙子曰:“胜者之战人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意思是:高明的指挥员领兵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中的“形”。

孙子曰:“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意思是: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从千仞高山上滚下的圆石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孙子曰:“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意思是:统帅三军将士,能让他们立于临敌而不败的地位,就在于巧用奇兵,变化战术。进攻敌人如同以石击卵,这是以实击虚的效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