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读音是如何产生并流传起来的?

今天开会,听见主持人读错了好多字:角(jué)色,反省(xǐng),说(shuì)服,压轴(zhòu),等等。 一个小时半的会议两万字的稿件,错了不下十次。对于我这样一个非常敏感于语言的人来说,浑身一直都始终那么的不自在。 文化教育的普及,是否让许多人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不认识、不确定的读音有了更多的猜测和讹传的机会? 比如说,如果一个文盲,他不认识“恽”这个字,所以不敢乱发音,只能听着知道这个字的人读和写。 但是如果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不认识“恽”的话……好办,他认识“辉”,两个字很像,就念huī好了…… 于是错误就这么蔓延开来。 我认识的很多人都是这样。 如果一个字完全不认识,连拆分都不认识的情况下,他多半跳过去,认真的就去查字典。 如果一个字没见过但是能认识部分结构,那他多半会讹一个音出来,并且认为自己是对的。 这是因为教育普及但是却没有严格要求的缘故么? 还是因为懒? 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劣币驱逐良币,那些错误的读法逐渐流传开来,然后坚持正确用法的人就发现自己反而变成了错误的一方。 比较常见的例子比如“阿房宫(ē páng gōng)”,就是典型的错误读音(āfánggōng)翻盘成功。 拜托各位大神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说(shuì)服是错的,应该念shuō fú。但是在港台地区,说(shuì)服是正式用法,由古音而来,和“游说”“说客”同一个意思。所以很多“错误读音”不是绝对的,也不存在什么劣币良币的区别,读音简单化同一化是趋势。
满意请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