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

如题所述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而班主任正是这个组织的直接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处于核心地位;班主任老师是班集体中的一个特殊成员,是班级建设的舵手,在班级建设、班风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班主任是学校进行各项工作的骨干,是联系本班任课教师的纽带,更是协调学校和社会、家庭等各种教育力量的枢纽。班主任既要上课,又要管理学生,还要担不少责任,实在不容易呀。但做好班主任工作,对自己本身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是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提高自己用人、识人能力,规划、计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个很好的锻炼。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做一名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呢?
一、如何做一名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
(一)何谓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是各种专业素质在教师身上综合实现的结果。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教育智慧的老师,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景及时做出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具有教育智慧的老师,往往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风格,他的教育工作能够达到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境界。教育对于这样的教师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教育智慧使教师能够从繁杂、枯燥、沉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抽身,进入幸福美妙的教育生活境界,不仅解决了自己专业能力发展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
我想,作为学校中坚力量的班主任,成为一个有教育智慧的老师,更是一个义不容辞的发展目标。
(二)理念智慧
1、关于人的本质探索 马克思理论:先有衣食住行,才有上层建筑。
美国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的追求有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的需要(关心),(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国古代理论: 一类是“善”性。对于人类的“善”,孟子有过论述,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又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善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他认为追求真善美是人的天性。
二类是“恶”性。对于人类的“恶”,荀子有过论述,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之人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伦理亡焉。”同样,我认为,荀子也是犯了绝对化的错误,但人生性贪婪,好逸恶劳,喜声好色,确是体现了人作为动物所具有的本性。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理论:人格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向一口充满了各种欲望的沸腾的大锅,要求尽快达到满足,不顾现实。自我要考虑现实,像一个骑马的人,不能任马由缰。超我是人追求的最终目的,根据道德理想至善的原则。
我说这些的目的就是想说一个道理,人有假恶丑,也有真善美,教育的目的就是以人为本,弱化学生的假恶丑,发展学生的真善美。
2、教育的重点在哪里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有一个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等七项智能,但是,这七项智能在具体人身上会表现出个体差异。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这方面是“特短”的人,可能在另一方面是“特长”。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的某些短处耿耿于怀,而应把眼光放在学生的长处上。
人的智慧发展是不均衡的,总有智慧的强势和弱势。教育的重点就是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强势,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使每个学生都能熠熠闪光。没有不成才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秘诀就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3、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
一个经常给你添乱的学生和一个常常让你惊喜的学生你更喜欢哪一个?答案不言自明,但是,哪一个学生又不犯错误呢?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
鲁迅先生在二十年代有一个著名的演讲,题目是《未有天才之前》,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好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1994年,美国的达琳作为访问交换教师到云南省昆明市进行学术交流,不少老师请教她:“在美国的学校里,是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的?”并再三要求她在课堂上示范。达琳感到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才不是培养的,而是自己成长起来的。”这句话很值得思考。我想,我们的教育,还是不要搞什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重要的是要营造教学民主的良好氛围。
现在我们不少老师教育学生,习惯用堵的方式,不允许学生这样,不允许学生那样,动辄惩罚,其结果学生的错误是少了,但是创新的行为也没有了,我想,这种以牺牲学生创新的天性为代价换来的教育结果,是一种赊本买卖。
花园道旁,鲜有大树;深山老林,栋梁成片。还是让学生顺其天性自然成长吧,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犯了错误后,重要的是如何艺术的把它转化为教育的资源,使学生能“明功过、知是非”并“吃一堑、长一智”。
4、最高的教育艺术是什么
有一个全国优秀班主任,他总结自己的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始时,对学生严加管教,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动辄批评,学生确实“老实”了,但班级的各项工作总搞不到前面去。后来,请教了许多老班主任,学到了一些教育学生的方法,学生开始活跃起来,班级工作也有了起色。再后来,读了《学生心理学》和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书,才真正认识到,对学生的爱才是最高的教育艺术,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从心底里关心爱护学生,班级工作大有起色,无论学校搞什么活动,他所带的班都是第一,并最终被评为了国家级“先进班集体”。
爱,具有神奇的力量,是最高的教育艺术。
(三)管理智慧
1、破窗理论与袜子效应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又得不到及时修复的话,别人就有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其结果是: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犯罪学家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
在班级工作中,班级这个完整大厦若出现一个“破窗”行为,这个小小的“破窗”行为对于这个完整协调班级而言很不和谐。而你的置若罔闻已经在纵容更多的学生去效仿。久而久之,班级这座大厦会多出几个“破窗”……
班级的常规管理中,出勤看似很小的一个班级常规工作。在很多学生看来是一个无足轻重。迟到一分钟,绝不会影响自己的课堂学习,因为一分钟的学习我能得到什么?但是迟到问题上能反应出一个人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风貌。
换句话说,当一个班级的管理非常的完善,学生们置身于一个全身心向上的班集体之中,当然学生对于自己的行为有很强的自律性,没有出现迟到。这种严格的班级氛围会给学生一种不自觉的提示:绝对不能迟到。但是,如果有人迟到了一回,班主任对此事不加以纠正,对于其他同学就会有一种暗示:原来是可以迟到的。迟到人次愈多对于不迟到者来说就愈有一种纵容感。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这个班级很快就会处于一个混乱局面。出勤管理是如此,其他的班级工作管理亦是如此。
在个人教育当中,也符合这个“玻窗理论”。一个洁身自好严格自律的人,在一些错误面前,总会给自己一个严肃的警告:“不能去做”,所以他总是能在错误面前止步。而在他第一次犯错时要经历激烈的思想过程,在做错事以前总有一种恐惧感和罪恶感。而经历错误之后,反而有点心安,做错之后没有什么大不了,如果不进行教育的话,进而去犯更多或更大的错误。久而久之,就陷入深渊不可自拔。甚至在班级当中,有一种“我是差生我怕谁”的感觉。此时再进行教育的话,就难于上青天啦。这就人们常说把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从学生自身来说,也要及时发现和修复“玻窗”,完善自身。
如果对“破窗理论”换个角度理解,称之为“袜子效应”:一双洁净的袜子,促使人们去换一双新鞋;而鞋的更新会引起人们更新裤子的愿望;而裤子的更新之后,上衣就成了人心中的痛;上衣的改变会使得人面部的洁净;……不久,一个人的形象就变了。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善于发现班级中的亮点,寻找一些贴近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素材。比如说:树立一些良好的各种榜样,或是学习品质优秀;或是道德品质过硬等等。通过这一双双“洁净袜子”,来促使班级多方面的转化,使班级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对于个人教育而言,也可运用“袜子效应”。在几十个人的班级中,免不了会有少数后进生,班主任应该全面正确地看待他们,不能仅看到“短”处而见不到“长”处,从而以偏概全。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洁净袜子”,如有的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够高,但能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有的文化成绩不够理想,但文体方面有一定的特长,有的外表沉默寡言,却能独立思考,对有些问题常有独到的见解:有的虽然一时落后于人,但内心也有争上游、争荣誉的欲望、等等。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全面了解、善于观察从“短”中发现“长”处,进而做到扬“长”避“短”。
班主任可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潜在的“洁净袜子”。因而促进自向的转变。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活极度困苦而想了却自己生命的人,在自尽之前,想回想一下自己悲痛的一生中还有过个什么亮点。在这个痛苦的回想当中,他依稀记得在小学时画完一幅画时,老师给出这样的评价:“画得乱七八糟,不过颜色还用得不错。”然而,就是这句“不过颜色还用得不错”,使他放弃了结束生命的念头。因而在教育后进生时,从多方面寻其亮点,有意识去扩大,以期点燃更多的亮点。
“破窗”和“袜子”是一个班级和个人不可避免的两个相对的事物,“破窗理论”强调的是发现外在实际缺点,从外在的环境育人,“袜子效应”强调的是挖掘内在心灵的亮点,从内在的心理育人。但是,这两者之间有统一性,也就是二者和谐统一,双管齐下方得奇效。
2、管理学生要建立一个好制度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3、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一项心理调查表明:84%的中小学生认为,公正是教师重要的职业道德;92%的学生认为,偏心是教师最不能原谅的缺点。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公平的期望值相当高,教师是否公正与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密切相关。对学生的评价和奖罚,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赏罚分明。赏罚本身是次要的,学生更加在意的往往是老师能否秉公处理,以及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如果老师在教育活动中无法践行公正,做到无私,就会伤害学生对老师的美好感情,破坏师生关系。
詹姆斯是上世纪初美国的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有段时间他在研究企业激发员工最大的动力是什么。他走访了一些企业,发现大多数企业都把薪酬作为激发员工的第一动力,对那些能力大的、业绩突出的人才施以重金奖励。还有少数的企业管理者除对员工进行特殊奖励外,还进行花样百出的精神奖励。但人人都不否认,薪水应该是最大的动力。
就在詹姆斯要进行论文写作时,他应邀到一家企业去讲学,遇到了一个熟人。这位熟人原来在一家著名的企业工作,但不知怎么却到了这里。詹姆斯想当然的认为,一定是这家公司用重金挖来的。
不料,在与这位熟人交流中,他得知这里的薪水只相当于那家著名企业的二分之一时,不由大吃了一惊。问起原因,熟人很愉快地说:“因为这里更公正!”并解释说,他到过很多企业,很多庸庸碌碌的人,却居于高位,对那些有才干的人指手画脚。那些有才干的人,一开始也许是为了生存而姑息迁就,时间一长心中就会愤愤不平:为什么他什么都不会却比我的薪水拿的多?他的能力不如我,为什么享受和我一样的待遇……诸如此类的不公正就会消磨掉人才的斗志,或者促使人离开。
听了他的话,詹姆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回去后他就写了一本轰动世界、流传很广的书:《公正是最大的动力》。在书中他写道: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保证和目标。公正是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的释放自己的能量。不公正则是对心灵的一种践踏,是对文明的一种挑衅,是对社会的一种犯罪。所以,坚持公正的管理和处事原则,是每一个人都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如果你是学校的一个管理者,你更需要秉持公正。
4、放下老师的架子
读《论语》时,我对这样一个情景特别向往:弟子们随便在个地方围坐一处,做老师的便说,现在就请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吧。于是弟子们便七嘴八舌说起来。有慷慨陈辞要当官的,有思想深沉要干教育的,有羞羞答答说,只想着同几个人一起到沂河洗洗澡,吹吹风,唱唱歌,然后快快乐乐回家的。做老师的始终微笑着,不时的点点头,当有和自己想法一样的时,就长叹一声,并大加赞赏。老师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学生没有拘束,如坐春风,这就是一代宗师创造的教育情景。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陶行知是一座令人敬仰的丰碑,创造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将生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系统地付诸教育实践,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我们还有什么必要撑着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能深入学生生活,与学生一起生活呢。
以上我仅从三个方面简要地谈了谈对如何做一名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的有关认识。而对照我校前段部分班主任工作的有关情况,实在与这一目标有着较大差距。这集中体现在:
1、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缺乏主动的精神,对于工作,得过且过,要求不高,有一种职业厌烦、烦躁不安的情绪。
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对于家长而言,他们对于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应当负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十几岁的学生,犯些错误原本难免,然而我们一些老班主任,由于长期与学生打交道,见多了,心理就产生厌烦的情绪。特别是当自己已经明确制止过的现象,学生又犯了时,往往会火冒三丈。有时某一阶段,班级连续出了几件事,便烦躁不安,心生倦意。如此种种,都会给开展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2、班主任管理手段单一、落后、简单,管理方法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我们发现,一些老班主任往往自认为有一套,不思进取,墨守成规,工作模式化、成式化,使得班级死气沉沉,如一潭死水,其后果必然是学生埋怨、指责,造成师生关系隔膜、紧张。还有的在工作中喜欢凭借经验,主观臆断。经验可以提供参照,使人少走弯路,但班主任如果一味凭借经验,忽视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则往往会先人为主,形成主观偏见,有时甚至会得出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论。
3、工作中缺乏爱心、耐心和真心。
有些青年教师由于学生调皮,一段时间后,就没有了耐心,对学生便失去了信心,便一味的责怪学生。有些老师缺乏真心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始终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归结起来主要还在于老师的爱心不够。如有一位班主任,他的一个学生很调皮,一次违反纪律了,班主任二话没说,便把他送到政教处,交给学校处理。从此以后学生就对这位班主任产生了抵触情绪,于是对学习也就产生了厌恶情绪,后来向自己的父母提出了休学的想法。
4、有些老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时常会造成学生心灵的创伤。
在班级工作中,有些班主任老师有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虽有教好学生的强烈愿望和良好动机,结果却事与愿违,给教育和教学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举几个例子。有些班主任对一些不听话、不虚心接受教育的学生常喜欢说:“我管不了你,请你家长来”,或“和你到政教处去”。这样做的危害是暴露自己无能,失去班主任的威信,同时又使学生反感。有的对一些敢于反驳自己的某些言论或不满自己的某些做法的学生常说:“你算老几?管不了你,我就不当这个班主任”,“走着瞧,到底谁怕谁”。这样的危害是:失身份,失人格,要挟学生,学生口服心不服。还有的对一些情绪已经对立,在某些问题上故意使自己为难的学生说:“你调皮,以后再跟你算帐”,“小心,以后不得毕业莫怪我”。这是在恐吓学生,迫使学生就范,但吓得一时,吓不得长久,反使学生产生怨恨心理。当然像“顽固不化,屡教不改”,“朽木不可雕也”,“没指望”,“无药可救”这类的语言还很多很多。这些错误的言行对学生的伤害是很大的,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创造真善美活人的艺术雕塑家。”“亲其师”才能更好的“信其道”。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做一名有教育智慧的教育工作者。让我们所有嘉中人继续发扬“嘉中精神”,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全面做好各项工作;在基本实现“省内一流,国内知名,海外有影响”的办学目标基础上,为构建以琼海“三色文化”为依托的文化管理模式,成为一所高质量、有文化特色的全国示范性高级中学而奋勇前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10
多读书才能有智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