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中的苯甲酸钠会不会致癌

如题所述

酱油是以豆饼、麸皮、黄豆、小麦、精盐和水等为原料,通过制曲和发酵酿造而成的一种咸、甜、鲜、酸、苦五味调和的液体,再经过压榨、过滤,持续30分钟加热到60℃~70℃,最后加入适量的0.1%苯甲酸钠等防腐剂而制成的。酱油甜味来源于葡萄糖、果糖等;鲜味来自黄豆和麦类蛋白质分解产生的一些肽类和谷氨酸;酸味则来自乳酸等有机酸,可使咸味变得柔和;苦味则是由酱油中的苦味氨基酸所致。酱油按其品种不同可分为红酱油、白酱油、老抽等。如果将经常食用的酱油列入可疑致癌食品的范围,你可能难以相信,但近些年的研究确实证实,酱油与癌症存在着一些联系。

  据报道,经过发酵酿造的酱油中含有大量的致突变和致癌物,或存在致突变前体物质,它们可引起多种测试菌株发生突变,将这些物质从酱油中分离出来,再喂给大白鼠,可使多数大白鼠发生癌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酱油的消耗量与肝癌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吃酱油越多,发生癌症的可能越大。近年来,科学工作者们曾先后对39种国产酱油和1种进口酱油作致突变试验,结果发现,所有样品亚硝化以后,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菌均有致突变作用。这种致突变作用往往是癌症的先导,因为大部分有致突变作用的物质,同时也有致癌变或致畸胎的作用。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各种发酵酱油,其中亚硝胺的含量都很低,均不超过国家制定的卫生标准。但由于烹饪后,含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的食物进入人体,就会产生很强的致突变性。大量的实验证明,酱油质量越差,致突变性越强。

  预防酱油中致癌物质的办法主要有五:一是减少前体物质的摄入,即研制生产抗突变作用的强化酱油;二是阻断亚硝胺的形成,日常注意多食含维生素C及维生素A、B1、B2、B6、E等维生素的食物,因为这些营养素具有不同程度的阻断亚硝胺形成的作用;三是破坏已形成的亚硝胺,多数学者认为至今尚无较好的方法,有专家认为大蒜、洋葱等食物含有抑制、破坏亚硝化作用的物质,不妨经常食用;四是烹调菜肴时尽量少用酱油;五是酱油不宜生食,应加热到70℃~80℃后放后凉拌菜或面条中食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5
苯甲酸钠 Sodium benzoate 又称 :安息香酸钠。 CAS:532-32-1 产品规格:工业级、食品级 [分子式]:C7H5NaO2 [性状]:白色颗粒或结晶性粉末。无气味,有甜涩味。 [用途]:化学分析用试剂;用于医药工业和植物遗传研究

苯甲酸又称为安息香酸,故苯甲酸钠又称安息香酸钠。苯甲酸在常温下难溶于水,在空气(特别是热空气)中微挥发,有吸湿性,大约常温下0.34g/100ml;但溶于热水;也溶于乙醇、氯仿和非挥发性油。而苯甲酸钠在都使用苯甲酸钠;苯甲酸和苯甲酸钠的性状和防腐性能都差不多。我简单介绍一下苯甲酸钠:苯甲酸钠大多为白色颗粒,无臭或微带安息香气味,味微甜,有收敛性;易溶于水(常温)53.0g/100ml左右,PH在8左右;苯甲酸钠也是酸性防腐剂,在碱性介质中无杀菌、抑菌作用;其防腐最佳PH是2.5-4.0,在PH5.0时5%的溶液杀菌效果也不是很好。苯甲酸钠亲油性较大,易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胞膜对氨基酸的吸收;进入细胞体内电离酸化细胞内的碱储,并抑制细胞的呼吸酶系的活性,阻止乙酰辅酶A缩合反应,从而起到食品防腐的目的

物化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1、含量:≥99.5%;
2、外观:合格;
3、水不溶物:0.01;
4、碱度:合格;
5、氯化物:0.01;
6、硫酸盐:0.005;
7、铁:0.0005;
苯甲酸钠防腐剂。据了解,苯甲酸钠是用于内服液体药剂的防腐剂,有防止变质发酸、延长保质期的效果,用量过多会对人体肝脏产生危害,甚至致癌,根据GB2760—1996国家卫生标准规定,在水作品加工中不得使用苯甲酸钠。
苯甲酸钠是用于内服液体药剂的防腐剂,有防止变质发酸、延长保质期的效果,用量过多会对人体肝脏产生危害,甚至致癌.
“苏丹红”事件发生后,各种食品添加剂随之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而被频频“曝光”。根据我国 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在肉制品中,食品防腐剂苯甲酸和苯甲酸钠不得检出。但是有些报道,如“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在肉制品中是强制禁止使用的,因为有毒”,“苯甲酸含有苯,苯是致癌物质”等等,这些报道是否准确科学?本文通过介绍苯甲酸和苯甲酸钠的理化性质、防腐机理、毒性试验及其在人体内的解毒机理,以及国外对这两种防腐剂的使用情况,旨在为探讨苯甲酸和苯甲酸钠能否在肉制品中添加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第2个回答  2013-11-05
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