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这首诗所押的韵是什么?韵脚是什么?2、诗中“漫卷”反应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这首诗所押的韵是什么?韵脚是什么?2、诗中“漫卷”反应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语言角度赏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首诗所押的韵是裳,狂,乡,阳,押韵的韵脚是ang。
2、诗中“漫卷”反应了诗人听到收复蓟北,重整山河后的无比喜悦之情。
通过“即从……穿”、“便下……向”等词,可以体会出诗人当时听到收复失地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情。
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2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这首诗所押的韵是什么?韵脚是什么?
这首诗押ang韵。韵脚是:裳、狂、乡、阳。

2、诗中“漫卷”反应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语言角度赏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漫卷”用现代话说就是“随便卷起”,根本就看不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来。比如古诗词中经常出现“漫卷珠帘”的句子,经常表示暮春时分,飞花凋谢,怀春伤春之人心慵意懒的心情。因此,如果说非要看出点什么,那得看具体的语境。而整个语境是“漫卷诗书喜欲狂”,重点应该落在一个“喜”字上边。反应出作者“心喜欲狂”的心情。至于为什么那么“喜”,那么高兴,那前面交待了,是“剑外忽闻收蓟北”,也就是题目说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听到官军收复失地,使祖国领土得到统一,所以诗人“喜”。

从语言角度赏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从简单的两句诗当中,很多人不能领会诗人这样表达的真实含义,也读不出诗人这样写的意义。上边说诗人听说官军收复失地“欣喜欲狂”。其实后边几句诗,乃至整首诗,都在表达诗人听说官军收复失地后的“欣喜欲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诗句就是这样写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白日放歌纵酒是因为喜,青春作伴还乡也是因为喜。而“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也是如此,因为心情愉快,所以作者还乡要途经“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等地,从地理范围上看,是要经过四川、湖北、河南等几个省,但在诗人看来,就像是一眨眼的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情太愉快,太轻松了,即使是万里之遥也只一路下去而已。所以这两句诗具体表达的是作者心情的轻松愉快,也是紧接上边的“欣喜欲狂”的。
第2个回答  2012-10-05
押的韵是“裳”、“狂”、“乡”、“阳”,韵脚是ang,“漫卷”表达了杜甫听到收复蓟北的喜悦心情,表达了杜甫的爱国之情。
第3个回答  2012-09-29
裳、狂、乡、阳。
韵脚ang
相似回答